-
动力地貌学 编辑
地貌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形成各种现代地貌(如坡地。河流,海岸,冰川、风沙,岩溶地貌等)的动力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模拟实验和力学分析的方法。
中文名:动力地貌学
外文名:analytic(al) geomorphology
动力地貌学萌芽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是将水力学知识用于河床发育过程的研究。随后,运用波浪、潮汐等海岸动力因素研究海岸地貌的形成与演变。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较快,戴莱克于1957年对动力地貌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作了探讨。
60年代起,对地貌过程的研究发展到地貌演变的数学分析,代表性著作有沙伊德格尔《理论地貌学》,多恩坎普的《地貌学数值分析导论》,恩布尔顿和索恩斯的《地貌过程》等。
在中国自60年代以来动力地貌学的研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海岸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坡地地貌及泥石流研究等方面,陆续建立了河流地貌实验室、波浪水槽及海岸河口整体模型实验装置、风洞实验装置等,还建立了各种定位、半定位野外实验站,取得了一批成果。
研究河流动力与地貌形态的关系,包括研究在一定的水力与边界条件下,河床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影响河流地貌过程的流域盆地、地质、气候、水文、水系密度、发育阶段等因素,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野外观测、模拟试验等方法研究岸坡形态、河流纵剖面、河床地貌、河型及其转化等问题;
研究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流、风等动力因素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这些动力因素是作用于海岸的作用变量,能引起海岸地貌和海岸沉积物的变化,称为反应变量。海岸动力地貌既要研究这些变量的本身,同时也要分析这些变量对动力因素的反馈作用;应用空气动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理论,研究沙丘沙的形成和运动规律;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研究风沙流的结构特征,探讨沙丘的动态变化;
研究喀斯特动力地貌,包括用化学方法研究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结合地下水运动规律,阐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用实验方法研究溶蚀速率;用水力学原理研究喀斯特洼地的形成与演变等;研究坡地在风化、降水、冰冻—融化、重力等因素作用下的演变过程,探讨坡面径流的侵蚀过程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动力机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坡地形态分类,研究坡地发育的理论模式。
动力与地貌形态
动力地貌着重研究最易变化的地貌,即短时期内可测变量的地貌,动力因素是易变的,亦是可测的。通过反复测量动力因素与地貌、沉积物的变量,以求得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与历史过程
动力地貌研究现代过程、即地貌的成因机制,有助于认识整个地貌景观的物理、化学属性及其发育史。动力地貌所研究的过程着重短暂的、地貌演变中的片断事件,但还需要研究地貌景观的结构、地质组成和历史演变,以揭示动力-形态相互作用过程的长周期变化特性,有助于现代过程的研究。
微观与宏观
动力地貌研究通常要对风化过程、坡地过程、海滩变化、各种营力的侵蚀和搬运、沉积物的分选和堆积等进行微观的分析,这些微观的地貌过程是受控于地貌景观的总体,因此研究微观过程必须考虑地貌景观的宏观条件。众多微观的过程又会影响地貌景观的总体,因此作宏观分析时又不能忽略微观过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