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结构论 编辑
空间结构论,区域之内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空间组合理论。
中文名:空间结构论
定义:区域之内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空间组合理论
空间结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古典区位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将古典区位理论发展为空间结构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有50年代美国E.S.邓恩和联邦德国E.奥托伦巴,他们分别提出空间结构的概念。奥托伦巴认为经济形态和经营形态投影于地球表面必然产生一定的农业经济结构的空间统一体。邓恩将全部区位问题分为企业阶段、产业阶段以及社会经济总阶段。他试图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结构的一般理论,将静态的局部均衡论向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W.艾萨德与B.J.L.贝里是研究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代表。艾萨德主张从空间经济学立场出发研究区位论,大量引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产业区位综合分析,提出的“空间系统”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农业与土地利用、工业区位、零售商业与服务性商业区、城市区位、运输网的布局等。对空间结构作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模型推导的是联邦德国E.von博芬特尔。他力图将A.韦伯、J.H.von屠能、A.廖什的区位论综合起来,认为区位论要考察阐明的不仅是生产和货物,还要包括居住地、就业场所、流动性的生产要素的地理分布;将区位论与发展理论相结合,分析论证社会经济各个阶段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空间结构理论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区位理论,也是在区位论基础上向实践应用方向发展的产物。
①以城镇型居民点(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②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
③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
④社会经济客体空间结构集中的合理程度。
⑤空间相互作用,包括地区间的货物流、人流、财政流,各级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革新、信息、技术知识的扩散过程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