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县 编辑
易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4°51'—115°37',北纬39°02'—39°35'之间。东南与定兴县,南与徐水区,西南与满城区、顺平县,西与涞源县,北与涞水县相邻。辖区总面积为2534平方千米。2021年,易县常住人口501681人。隋开皇元年(581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州东二星置易县;大业九年(613年),改易州为上谷郡,易县属上谷郡。1995年1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隶属于保定市。截至2022年10月,易县辖11个镇、16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易州镇。易县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倾斜地带,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易县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下都遗址、万里长城—紫荆关、龙兴观道德经幢(老子道德经幢)、北福地遗址、圣塔院塔(荆轲塔)等全国和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紫荆关抗日救国会旧址等数十处革命纪念地。2021年,易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4.60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6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4.26亿元,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68.58亿元,同比增长9.1%。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5.5:19.5:55。
中文名:易县
别名:易州
行政区划代码:130633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河北省保定市
地理位置: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
面积:2534 km²
下辖地区:11镇、16乡
政府驻地:易州镇
电话区号:0312
邮政编码:074200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501681 人(2021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云蒙山、燕下都、紫荆关、荆轲塔等
火车站:紫荆关站,南城司站,奇峰塔站,大盘石站
车牌代码:冀F
地区生产总值:124.60 亿元(2021年)
易县风景图集(1)
易县最早的人类文明起源于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的北福地(隶属高村镇)史前文化。前21世纪,有易氏部落在易水流域繁行生息。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寅于燕国。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在今县城东南部建立燕下都。
秦时,易地分属上谷郡、广阳郡。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在燕下都东南建固安县。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置固安县,属涿郡。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州东二星置易县;大业九年(613年),改易州为上谷郡,易县属上谷郡。
唐代,易县隶属河北道易州;开元年间析易县地置五回、娄亭、板城三县。
五代时,易县地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属辽。
北宋,属河北路易州,宋代和金代属河北西路易州。宣和七年(1125年),复归辽,改属高阳军。
金天会十一年(1133年),归属金。
元代,隶属于保定府易州。
易水湖景区老子峰码头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易州为直隶州,辖涞水、广昌二县。
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属直隶范阳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易县属河北省。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易县地分建为易县、龙华二县,先后属冀西区第三专区、晋察冀边区第三专区、冀察区第一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恢复易县区划,隶属于察哈尔省。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易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专区。
1958年10月,定兴、易县、涞水三县合并后统称易县。
1960年2月,保定专区建制撤销,易县隶属于保定市管辖。
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易县又隶属于保定专区所辖。
1961年5月,易县与定兴县分县办公。
1962年1月,易县恢复三县合县前的区划。
1995年1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易县从此隶属于保定市管辖。
截至2022年12月,易县辖11个镇、16个乡:易州镇、高村镇、梁格庄镇、西陵镇、裴山镇、塘湖镇、狼牙山镇、良岗镇、紫荆关镇、西山北镇、高陌镇、桥头乡、白马乡、流井乡、大龙华乡、安格庄乡、凌云册乡、尉都乡、独乐乡、七峪乡、富岗乡、坡仓乡、牛岗乡、桥家河乡、甘河净乡、蔡家峪乡、南城司乡。 县人民政府驻易州镇。
位置境域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4°51'—115°37',北纬39°02'—39°35'之间。东南与定兴县,南与徐水区,西南与满城区、顺平县,西与涞源县,北与涞水县相邻。辖区总面积为2534平方千米。
易县政府
地形地貌
易县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倾斜地带,按形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河流沟壑四大类型,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其中与定兴县相邻的高陌乡是全县唯一平原乡。主要山峰有摩天岭、平顶山、五峰寨、云蒙山、狼牙山等,最高山峰摩天岭位于蔡家峪乡与涞水县交界处,海拔1813.3米。全县平均海拔约300米,地势由西向东下降明显,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灾。山体多为侵蚀、剥蚀、岩溶地貌。
水文
易县主要河流有北易水河、中易水河、南易水河、漕河、拒马河,均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河流总流程216千米,年径流量9.35亿立方米,正常泄洪能力1580立方米/秒。
拒马河,一级河,总长55.58千米;二级河3条,漕河、瀑河、中易水,总长186.03千米;三级河1条,北易水,总长47.75千米;河流总长度289.36千米,河网密度0.09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0.85亿立方米,年排涝量40万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560万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拒马河,从玉山铺至北辛庄流经境内紫荆关镇、南城司乡,长55.58千米,流域面积438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2立方米1秒,主要支流有玉山铺沟、碾子沟、枣各庄沟、南款沟、君玉沟、清源沟、东三沟、北城司沟、黄土台沟、长岭沟。
易县境内有大、中小型水库17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安格庄水库、龙门水库;中型水库2座;旺隆水库、马头水库;小(一)型水库4座;莲花池水库、太宁寺水库、黄蒿水库、良岗水库;小(二)型水库9座;北城司水库、鸭子沟水库、方岗水库、双合庄水库、东杜岗水库、武家沟水库、豹子峪水库、南豹泉水库、全山庄水库。
土壤
易县属褐土亚类褐黄土土属,主要分布于河北省易县、邢台、徐水、沙河、围场等15个县、市内低山丘陵及山麓平原的上部。土体深厚,质地均一,AB层为砂质粗壤土,屑粒状结构。BK层为粘壤土,具弱粘化现象,粘化值1.1左右.呈中性至微碱性,中度石灰反应,假菌丝体多。该土种土体较深厚,质地适中,保水保肥能力较强,通透性良好。但地处低山丘陵岗坡,多切沟陡坎,水土流失严重,地势高亢,水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目前多为耕地,大部分一年一熟.主要作物有玉米:谷子、甘薯、豆类等。年亩施农家肥2000千克左右,氮肥20-30千克,很少施用磷肥。
气候
易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秋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少雪,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33天;日照总时数2098.5小时,光照充足,为光伏发电产业提供光能资源。
自然灾害
易县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风雹、病虫害、泥石流等。灾害年均发生2~3次,主要发生在6~10月。
土地资源
2009年,易县山区面积广大,宜林山场面积240万亩,其中片麻岩130万亩。
矿产资源
易县矿藏类多量大,已探明的矿藏有32种之多,主要金属矿有金、铁等,非金属矿有磷、膨润土、石棉、蛭石、石灰石、花岗岩、建筑沙等,其中石灰石、花岗岩储量最大,分别为3000万吨、6000万吨。易县是“万两黄金县”“中国石材之乡”。易县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天然瓦板岩生产加工基地,年产天然板岩480多万平方米,出口量占中国的80%。
生物资源
易县自然动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有9大类、80多种,野生植物有977种,属华山植物体系。其中药用动植物有全蝎、蝉蜕、五灵脂、沙参、丹参、枣仁、柴胡、知母等30多种,全部野生药材近200种。
水资源
易县水资源丰富,境内有17座水库、5条较大河流。
2018年,全县总户数208641户,年末总人口581244人。当年出生6130人,当年死亡215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68%。全县常住人口564974人,较上年增长0.3%。其中城镇人口195430人,城镇化率为34.59%。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易县常住人口485536人。
2021年末,易县总户数221859户,年末总人口575087人。出生3498人,死亡14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4‰。2021年,易县常住人口501681人,较上年增长3.3%。其中城镇人口211795人,城镇化率为42.22%。
易县少数民族33380人,有汉、满、回、蒙古等28个民族,凌云册乡是满族回族乡。 凤凰台村、忠义村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河北省共有9个村入选。 易县西陵镇凤凰台村,位于清西陵风景区内,泰陵东一华里,后靠凤凰山。这个村96%人口是满族。易县西陵镇忠义村,素有“满族风情村”之称。
综述
2021年,易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4.60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6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4.26亿元,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68.58亿元,同比增长9.1%。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5.5:19.5:55。
2021年,易县民营经济增加值76.23亿元,同比增长5%;实缴税金8.50元,同比增长0.7%;从业人员12.13万人,同比下降0.3%。
2021年,易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2.5%;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0.4%;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8.2%。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28.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1.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2021年,易县全部财政收入13.37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0亿元,同比增长2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24亿元,同比增长13.2%。
第一产业
2021年,易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74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21.18亿元,同比增长14.9%;林业产值3.19亿元,同比增长13.5%;畜牧业产值26.78亿万元,同比下降2.7%;渔业产值7796万元,同比增长1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47万元,同比增长61.1%。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78.89%,比上年提高32.6个百分点。
2021年,易县粮食播种面积50.9万亩,总产量19万吨。棉花播种面积22亩,总产量0.93吨。油料播种面积30944亩,总产量7737吨。蔬菜瓜类播种面积48622亩,总产量21.18万吨,增长15.6%。
2021年,易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433公顷,果园面积8542公顷,园林水果产量12.71万吨。
2021年,易县肉类总产量66821吨,其中猪肉产量43068吨,牛肉产量13714吨,羊肉产量3751吨。禽蛋产量23425吨,牛奶产量11068吨。年末牛出栏859百头,猪出栏5220百头,羊出栏2757百只。年末牛存栏383百头,猪存栏2845百头,羊存栏879百只。
2021年,易县水产品产量4237吨。
第二产业
易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9年,2011年7月份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5年,被授予“军民结合产业省级示范园区”。开发区规划面积12.65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6.77平方公里。开发区现有企业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部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
2021年,易县全部工业增加值19.02亿元,同比增长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6%,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100.1%。
2021年,易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98亿元,同比下降2.6%,营业成本30.46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利润总额2.4亿元,同比下降58.6%。
2021年,易县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9.29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044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下降4.28%;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为91.31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0.733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77%。
2021年,易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29亿元,同比增长2.3%。2021年,易县建筑业资质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2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63亿元,同比增长17.3%。
第三产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
2021年,易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2亿元,同比增长9.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零售额30.18亿元,增长5.3%;乡村零售额7.44亿元,增长28.7%。按消费类型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4.87亿元,增长8.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75亿元,增长21.3%。
交通业
2021年,易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旅游业
2021年,易县接待游客40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21亿元,比上年均增长49%。
金融业
2021年年末,易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6.2亿元,同比增长11.9%;住户储蓄存款余额276.8亿元,同比增长15.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45.2亿元,同比增长10.5%;存贷比为44.5%。
2021年年末,易县保费收入50976万元,同比下降2.9%。保险业务赔款10868万元,同比增长23.2%。
其他服务业
2021年,易县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0.95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48亿元,同比增长13.2%;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2.47亿元,同比增长12.9%。
教育事业
2017年,易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037人,比上年增长5.4%;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803人,比上年增长33.9%;小学在校学生40131人,比上年下降3.6%;在园幼儿15180人,比上年增长2.5%;特殊教育在校学生6158人,比上一年下降4.9%。
2021年,易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4211人,比上年增长0.8%;职业中学在校学生4631人,比上年增长10.1%;小学在校学生37594人,比上年下降4.6%;在园幼儿15552人,比上年增长6.9%;特殊教育在校学生88人,比上一年增长2.3%。
科学技术
2017年,易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854人。全年引进专家人才9人,推广引进技术12项,引进新品种13个。发放技术资料20000份,全县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
2021年,易县校企合作依托7个科技帮扶团队,引进技术人才100余人。依托科技企业,引进技术成熟的高值谷子品种并筛选,引进药食两用菊花新优品种栽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示范和推广。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易县拥有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达15.2万余册。拥有县级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人口、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2021年末,易县拥有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达17.96万余册。拥有博物馆3个,县级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9.03%,广播人口覆盖率99.03%。
卫生事业
2021年末,易县共有医院、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32个,卫生系统人员2225人,其中正高级27人,副高级156人,中级465人,初级944人,其他从事卫生专业人员633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社会保障
2021年,易县城镇新增就业3795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新增4850人。
2021年,易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40元,同比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0元,同比增长12.3%。
2021年,易县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了60641人、35696人、18339人。2021年,易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3205人,城镇低保对象414人,五保供养对象3142人。城乡居民医疗参保对象470235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对象338973人。
环境保护
2022年10月,包含易县在内的20个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的三北工程启动,试点建设期限为2022年至2025年。
2017年,全县共有运输汽车(已登记)1222辆,其中货运汽车984辆,客运汽车238辆。
2021年,易县共有运输汽车(已登记)2772辆。其中货运汽车2609辆、客运汽车203辆。
县委书记 | 张锐 |
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 | 杨大伟 |
县政协主席 | 杨辉 |
领导信息截至2024年1月:
文物古迹
易县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下都遗址、万里长城—紫荆关、龙兴观道德经幢(老子道德经幢)、北福地遗址、圣塔院塔(荆轲塔)等全国和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登记在册的文物点130多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大龙华歼灭战、黄土岭战役、北娄山烈士陵园、紫荆关抗日救国会旧址等数十处革命纪念地。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易县县城西15千米的永宁山下,原陵区东起梁格庄,西至紫荆关,南到大雁桥,北止奇峰岭,周界约100千米,面积达800余平方千米。旅游面积224平方千米(陵区内辖两镇),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清西陵的保护范围8300公顷,建有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陵3座、王爷、阿哥、公主园寝4座,形成了以14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衙署为辅的陵区建筑。埋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57个妃嫔以及王爷、阿哥、公主共计80人。陵区内矗立着千余间宫殿和百余座石建筑,构成一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陵寝内外松林如海,存有古松16000余株,是华北最大的古松林。1961年,清西陵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9日,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清西陵" alt="
清西陵"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79759ee3d6d55fbb2fbec9a0077584a20a44623774b?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清西陵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遗址,位于易县县城东南约4千米处。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始建于前4~前3世纪,燕昭王时期成为燕国的都城,是中国现存比较完整,文化遗存丰富的一座大型都城遗址。燕下都遗址南北宽约4~6千米,东西长约8千米,总面积约40平方千米。城址分东西两城,东城是当时人们的活动中心,是宫殿区,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贵族墓葬区。西城的创建晚于东城,遗存较少,是为了东城的安全建的一座附城。已经探明的城墙、遗址、建筑基址、墓葬、地下遗迹、河渠等文化遗存103处。燕下都地处平原,四周地势平缓。1961年,燕下都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里长城—紫荆关
紫荆关,自古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太行八陉”的第七陉“蒲阴陉”,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称易县为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陂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此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在明朝的长城防御体系中,紫荆关位于内长城,与居庸、倒马二关并列为“内三关”。自战国时期紫荆关就开始修筑关城,到了明朝更是扩建关城,增设城堡,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紫荆关现存南北二门。北城门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城门、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城门门额石匾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 “紫荆关”。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也是明万历年书刻。 除了两座城门,紫荆关的关墙也有保存,随山势蜿蜒起伏。
万里长城—紫荆关" alt="
万里长城—紫荆关"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ba1cd11728b4710b9128970ae9bd4fdfc0392458548?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万里长城—紫荆关
龙兴观道德经幢
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易县城内。始建于唐景龙二年(708年),南宋乾道五年(1109年)迁至城内南端的龙兴观,历经元、明各代,民国十五年(1926年)被直系驻军拆毁,存有元代碑刻通。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重修经幢碑亭,以利于保护和管理。2001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经幢保护亭进行了更新改建,对幢体进行维护校正。 1996年11月20日,龙兴观道德经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福地遗址
北福地遗址,位于易县县城西南12.5千米处中易水河北岸的台地上,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地带,东部为华北平原。遗址区海拔85米左右。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米,内涵主要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为主体。该遗址总发掘面积1200余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0.5~1米左右,内涵主要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另外还有商周、战国、汉代、辽金等时代的文化遗存。经过三次发掘,出土文物种类丰富,有陶器、石器、玉器等器物近万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北福地一期遗存房址及出土的人面雕刻陶片等为研究早期新石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北福地遗址南距中易水河15千米,遗址为旱作农业区。遗址大部保存完好,局部有少量破坏。遗址区现为农田。
燕南长城
燕南长城,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燕南长城建于战国时期。燕南长城在易县境内长约19千米,西端起于塘湖镇仁义庄村西山的大科罗坨,东端自尉都乡曲城村入徐水区界。
荆轲塔
荆轲塔,位于易县易州镇荆轲山村西的荆轲山上。荆轲塔始建于辽乾统三年(1103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均进行过修葺,荆轲塔旁还存有记述当时重修状况的石碑,塔东侧原建有圣塔院寺,据县志记载,塔西侧土丘为荆轲衣冠冢,荆轲馆也建于此地。
镇国寺石佛
镇国寺石佛,位于中易水河畔,凌云册乡解(xié)村。佛寺与石佛均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3年),因有石佛像立于殿内,所以镇国寺又被当地人称为立佛寺,清光绪七年(1881年),寺院毁于风暴,后曾修复,现存佛殿三间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殿内东西北墙上有壁画,生动传神。佛像为释迦牟尼佛立像。材质为汉白玉石,通高4.92米。立于仰莲座上,身披袈裟,施以彩绘,雕工细腻,线条流畅,显示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风格,对研究隋代文化习俗和石刻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现佛手足均残,佛头于1997年3月被盗割。1993年7月,镇国寺石佛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技艺
易县的民间文艺门类众多,有高跷、大头、太平车、音乐、南乐、十番、旱船、秧歌、舞狮、龙灯、武术等40多种舞蹈音乐花会形式,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评剧、哈哈腔等20多种戏剧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易县境内有易水砚制作技艺、摆字龙灯、铜雕制作技艺等国家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
十番会
十番会
西陵摆字龙灯
清西陵摆字龙灯传到诸多村庄,以西陵镇忠义村为最佳,以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字形而得名,又因为龙体分节而有“节龙”或“断龙”的别名。民国初年仍沿此习,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守陵机构瓦解,守陵人员转为农民,摆字龙灯才真正传入民间,成为表达农民意愿的一种民间舞蹈。2008年6月,摆字龙灯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
方言
易县话为西陵话周围冀鲁官话(保唐片定霸小片)的代表方言。
巷舌元音3r式读音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北京周围的河北中部和西北部的官话区和晋语区,包括定州、曲阳、顺平、保定、易县、满城、清苑、定兴、安国、唐县、高碑店、望都以及容城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属于卷舌元音3r式拼合型的包括保唐片的定兴、易县、清苑、涞水、望都等县市。
满城方言是河北方言中的一小部分。与国家推广的普通话比较,音节的声、韵母发音都差不太多;音调、词汇有些不同,但差异不太大。影响较重的是完县和易县。
宗教文化
佛教
清西陵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距县城10公里,管辖范围以世界文化遗产地清西陵的缓冲保护区为基础,保护区内的云蒙山、峨磨寺、永福寺还是历史上有名的佛教活动场所。 云蒙山距县城约20公里,自东晋以来,云蒙山就是佛教场所和旅游胜地。
道教
后土皇帝庙,又称后山庙、后山奶奶庙。位于易县洪崖山半山腰,中国北方最大道教活动场所。
天主教
清朝道光年问(约1825年),天主教传人新城县,并迅速发展。天主教徒主要分布在东马营乡东四村、邓庄乡小青凌村,白沟镇南刘庄村,肖官营乡东仓上村、韩庄村等。新城县天主教属易县教区分堂,天主教由神父主持教会重大活动传授教规教义,发展教徒。
伊斯兰教
清代清真寺修建碑。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于河北易州(今河北易县)清真寺立。
狼牙山
狼牙山
云蒙山景区
云蒙山,因为山中常年云雾缭绕,细雨蒙蒙而得名,位于易县县城西20千米。总面积40平方千米,由77道山峰、33道峡谷组成,顶峰海拔1120米,属喀斯特地貌。云蒙山有华北地区最大的次生林。“云蒙叠翠"为西陵八景之一,桃花、瀑布、红叶、冰雕堪称“云蒙四绝”。自东晋以来,云蒙山就是佛教活动场所和旅游胜地,建有许多寺庙和古塔。景区内景点有三寺一庵:三寺分别为太宁寺、净觉寺、永宁寺,一庵即双塔庵。
龙湖
龙湖,位于易县县城西北15千米,水面面积70万平方米,最大水深23米,上游与拒马河相通。
战国影视城
战国影视城在易县麻屋庄村112国道旁边,易县战国影视城自1997年4月奠基至1998年完成了秦街、燕市、训练场、古作坊、侯爷府、外城墙等为主的一期工程建设,是电影《荆轲刺秦王》的拍摄外景场地。
易水砚
易水砚
易县绞胎陶瓷
据史料记载,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20世纪90年代初由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的张保军研制、恢复了古老的绞胎制作工艺,并开创了现代绞胎陶瓷制作工艺新体系。绞胎以高岭土、石英、长石等为原料,经过高温烧成。在坯胎成型前利用不同颜色的陶瓷泥料搅揉在一起,然后花纹图案充分展开,以达到装饰美化和艺术创作的目的,制成后其内外花纹图案一样。2006年6月,绞胎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文海,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参加革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任龙华县基干大队队长,民国三十年(1941年)牺牲。
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高成山,1922年生,河北省易县人。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八路军,历任通信员、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连长等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2019年11月,易县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4月,易县入选河北省2019年度体育工作最佳县(市、区)。
2020年6月30日,易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2月,易县被授予“第二届“河北省文明县城”称号。
2021年7月,易县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