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城集 编辑
黄城集村位于龙口市石良镇北端,东与蓬莱市接壤,是龙口市与蓬莱市接界的边缘村庄之一。距镇政府驻 地6公里,距黄城13公里。村庄面积0.72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3370亩,人均0.7亩。黄城集是一个集农业,工业,小作坊为一体的比较发达、规模较大的一个村。地理位置优越,处蓬黄交界处,牟黄公路南侧,交通便利。相传元朝末年,初、刘、战、郭4姓人由云南、贵州迁来建村。初建村为4个小村,谱书载:“南有刘家洼,北有初家城,战家东河荒,西有郭家营”,明永乐年间设集,因村址为古黄城所在处,故命名“黄城集”。据县志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曾在此设黄县城,东魏武定年间在此修建“中郎城”,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县治迁至黄城处。黄城集为古县城所在地,历经千年沧桑,仍保城廓之威仪。
中文名:黄城集
村庄面积:0.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370亩
地势:平原
人数:4233人
黄城集村位于龙口市石良镇北端,东与蓬莱市接壤,是龙口市与蓬莱市接界的边缘村庄之一。距镇政府驻 地6公里,距黄城13公里。村庄面积0.72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3370亩,人均0.7亩。黄城集是一个集农业,工业,小作坊为一体的比较发达、规模较大的一个村。地理位置优越,处蓬黄交界处,牟黄公路南侧,交通便利。
位置面积
黄城集村位于龙口市石良镇北端,东与蓬莱市接壤,是龙口市与蓬莱市接界的边缘村庄之一。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距黄城13公里。村庄面积0.72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3370亩,人均0.7亩。
黄城集村地理位置
地名由来
相传元朝末年,初、刘、战、郭4姓人由云南、贵州迁来建村。初建村为4个小村,谱书载:“南有刘家洼,北有初家城,战家东河荒,西有郭家营”,明永乐年间设集,因村址为古黄城所在处,故命名“黄城集”。
据县志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曾在此设黄县城,东魏武定年间在此修建“中郎城”,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县治迁至黄城处。黄城集为古县城所在地,历经千年沧桑,仍保城廓之威仪。
黄城集村,明国中期属第三区,抗日战争时期属十一区,1946年属黄水区,1950年属于石良区,1958年属石良人民公社,1984年属石良镇。
人口姓氏
全村共1150户,4233人,其中男性2080人,女性2153人,均为汉族。有花姓91个,族氏姓氏32个,其中,温159户,于155户,周125户,张120户,王63户,郭51户,李39户,莫19户,战11户,董10户,姜57户,初60户,刘46户,孙59户,徐、林、管、宋、田、吕、成各5户,瞿、邹、芷、杨、马各4户,汤3户,邓、范各2户,杜、迟、吴各1户。198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01%。
现有果园600多亩,分早中晚期各类苹果,葡萄等。本村工业也比较发达,有大型服装厂,水果包装,加工厂,大型的冷风库,车床模具厂,橡胶厂,大理石厂,海产品加工,家具城等等。
1945年抗战胜利前,本村有“仁德西医院”和一所中药房,方便周围村庄的患者就医取药。1969年,开立村办医疗室1处,经历多年发展,现有乡村医生10余名。
每逢农闲和春节,村委都要组织文体活动,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该村的篮球,曾多次获市、镇比赛的前列名次。每年还组织1—2次拔河和越野长跑比赛。村民素好吕剧,有业余文艺宣传队,1976年建立“青年之家”,1988年设“老年游艺室”,这对于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黄城集三宝,卧鹿石、子石和钢道,俗称“黄城集三宝”。卧鹿石指村东的一对石雕卧鹿,形式大狗,石色浅蓝,质地粗糙。子石(即孝子石),在村西土地庙前,是供谁家私人报庙开锁时子孙跪下磕头用的大石块。钢道,是指综合商店北边的东西和拿呗大道而言,大雨之后路面从不泥泞,故称“钢道”。
大阁(泰山行宫)
大阁旧址在综合商店南北大街处。据传是东周时所建。阁为上下两层。阁门上方正中有横石大匾一块,上刻“泰山行宫”4个大字。相传是因泰山老母路经此地而得名。阁的下层为城楼式门洞,上层内有并排三尊神像,正中是雨神,左是观音菩萨,右为药王神。阁的后边是大殿,殿内准备修塑三官神像,排位均已安排,不知何故未能修塑。抗战时期摧毁。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黄县城东20里有个东莱城。”其故址可能就是劲黄城集村所在地。又有“开了东庭湖(东黄水),淹了东莱城(古黄城)”之说。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龙舟行至江心遇险,突然发现有无数的水生物护住船帮,从而脱险。乾隆帝惊问:“何人保驾?”陪同官刘墉答奏:“山东古黄城的城隍保驾。”回朝后,特地差人至黄城集西面的城西头村的城隍庙还愿,重整庙容,并给城隍爷换上一套皇服、龙头帽。从此,城隍庙更远近闻名。此说进一步证实黄城集曾是古黄城所在地,因为在古时,只有县城才有城隍庙。
太史慈
太史慈像
温玉娟
温玉娟
温长翰
温长翰,民主人士,登州府第十一中学毕业。曾去北京进修教育,1920年在冯玉祥部下任职。日伪期间在根据地教学,解放后任政协委员。
温敬业
温敬业(1920-1945),革命烈士,自幼家贫,13岁就给人家干零活、打短工。1942年经我地下工作者介绍,当了交通站情报员。他胆大心细,完成任务准确无误。一次在通知我地下工作者转移时,被日军抓去,五花大绑押到日军刑审室,敌人毒打逼审,他毫不畏惧。一连4个昼夜未吐露一点真实情况。第五天,日军小队长金藤命日伪军把他绑在刑场的一根桩子上,往身上浇汽油,要烧死他。而温敬业视死如归,英勇不屈。金藤丧心病狂命令日军用刺刀乱刺他的胸膛,牵来两条狼狗把温敬业咬得皮开肉绽。未等用火烧,这位坚强的战士便惨到在血泊里,年仅25岁。
温家仁
温家仁,1944年春参加革命,英勇杀敌,当年加入共产党,不久任班长、排长,在两年多的战斗中,参加过14次大的战斗,送了7次炸药,负伤4次。被胶东军区授予“爆破英雄”光荣称号。当时的军区小报,曾以《爆破大王温家仁》为题,登载其英雄事迹。
温茂元
温茂元,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作品有《山村女书记》、《八仙的传说》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