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 编辑
山西省,简称“晋”,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省为邻,西与陕西省相望,南与河南省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介于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之间,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 。截至2023年9月,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 。2023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65.99万人。
山西省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 80%。山西省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山西地处秦晋文化区,历史代表文化为“三晋文化” 。
2023年,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98.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88.8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329.6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979.64亿元。
中文名:山西省
外文名:Shanxi
别名:晋、三晋
行政区划代码:140000
行政区类别:省
所属地区:华北地区
地理位置:华北
面积:156700 km²
下辖地区:11个地级市
政府驻地:太原市小店区长风街30号
邮政编码:030000-048000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3465.99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乔家大院、皇城相府等
机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运城盐湖国际机场、长治王村机场、大同云冈国际机场等
火车站:太原站、太原南站、大同站等
车牌代码:晋A—晋M
地区生产总值:25698.18 亿元(2023年)
上古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山西
夏
大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
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
西周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
春秋
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
战国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秦
陶寺遗址
西汉
基本沿袭秦代郡县制,地方实行州郡县制,全国划分为13州。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并州、幽州、司隶州(京畿长安范围)3州领属,并归太原、上党、雁门、西河、代、河东6郡分辖,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东汉
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西汉末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鲜卑逐步内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魏晋南北朝
初期的三国时期,今山西全境属魏国。
西晋永安元年(304年),匈奴酋长刘渊起兵左国城(今方山县城南南村)建国“汉”,不久迁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建立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随后其子刘聪打下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灭西晋,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割据一方的局面。在此期间,山西境域为刘渊族侄刘曜创建的前赵、羯族首领石勒创建的后赵、鲜卑族首领慕容皝创建的前燕、氐族首领苻洪创建的前秦、氐族贵族姚苌创建的后秦、鲜卑族首领慕容泓创建的西燕、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创建的后燕、匈奴部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创建的北魏等国的领地。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为北魏领地。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来,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
隋
隋朝建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州、代州、隰州、朔州设总管府。后来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太原郡、定襄郡、马邑郡、雁门郡、娄烦郡、西河郡、离石郡、上党郡、长平郡、临汾郡、龙泉郡、文城郡、河东郡、正平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唐
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
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
部分景点
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明
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设山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太原路。
清
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山西省设立中路道,北路道和河东道。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在民国十年(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详情见:红军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山西境内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 十四年抗战中,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同年9月,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
平遥古城
截至2023年9月,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 ,市辖区26个、县级市11个、县80个。省会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太原市小店区省府街3号。
| 太原市 山西省会,位于山西省中央腹地。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州)。自春秋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简子筑晋阳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6959平方千米,辖6区3县1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
| 大同市 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境内的云冈石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同九龙壁是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龙壁。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辖4区6县:新荣区、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 |
| 朔州市 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千年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有集中体现金代建筑艺术成就的朔城区崇福寺,边塞文化是朔州文化的一大特色。总面积10662平方千米,辖2区3县1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市。 |
| 忻州市 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境内五台山是5A级景区,在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面积25180平方千米,辖1区12县1市: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 |
| 阳泉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境内有万里长城第九关、唐代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有冠山书院、女作家石评梅故居、中山国古长城等。总面积4451平方千米,辖3区2县: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
| 吕梁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名人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宋朝名将狄青,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诤臣名相孙家淦,革命英雄刘胡兰。总面积21143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 |
| 晋中市 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有乔家、王家、常家等晋商巨贾大院,有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馆”的平遥双林寺。总面积16408平方千米,辖2区8县1市:榆次区、太谷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
| 长治市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传说均发端于长治,被誉为“中国神话的故乡”。总面积13864平方千米,辖4区8县: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 |
| 晋城市 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拥有古文化遗址6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尤其是现存宋、金时期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46处。总面积9484平方千米,辖1区4县1市: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 |
| 临汾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10万年前人类诞生之源在临汾,5000年华夏文明之宗在临汾,600年大槐树移民之根在临汾,元代以前地上文物资源占山西的30%。总面积20589平方千米,辖1区14县2市: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 |
| 运城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端。是关公故里,境内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总面积14106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 |
位置境域
山西省是中国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纵长约682千米: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北纬34°34′;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北纬40°44′。东西间距较短,宽约385千米:最东端在灵丘县南坑村东,东经114°33′;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东经110°14′。全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6%。
山西省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斗峰,海拔达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等,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中部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多”字形断陷盆地,东南部还有较为独特的长治高原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
山西省境内中部及东南部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晋城、长治盆地,以及分布在东西太行吕梁山两山之间的中小盆地及河流谷地,为省内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气候特征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介于4.2—14.2℃之间,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于358—621毫米之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
山西气候分界图
水系水文
山西省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条;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丹河等142条,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2%;属于海河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1条,流域面积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8%。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千米,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94千米。
水资源
山西省是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7.8%。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965千米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流域面积小于10000平方千米、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有48条;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千米、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有397条。山西省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绝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向省外发散流出。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的发源地,因此也被誉为“华北水塔”。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大型水库蓄水量15.9亿立方米。
山西第一大河——汾河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山西省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386.95万公顷(5804.25万亩)
其中,水田0.50万公顷(7.53万亩),占0.13%;水浇地104.78万公顷(1571.73万亩),占27.08%;旱地281.67万公顷(4225.00万亩),占72.79%。忻州、临汾、吕梁、朔州、运城等5个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61%。
位于一年一熟制地区的耕地273.00万公顷(4095.04万亩),占全省耕地的70.55%;位于一年两熟制地区的耕地113.95万公顷(1709.22万亩),占29.45%。
位于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地区的耕地3.77万公顷(56.5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0.97%;位于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含400毫米)地区的耕地257.04万公顷(3855.55万亩),占66.43%;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区的耕地126.15万公顷(1892.20万亩),占32.60%。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79.73万公顷(2695.92万亩),占全省耕地的46.45%;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41.60万公顷(624.04万亩),占10.75%;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83.70万公顷(1255.47万亩),占21.63%;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37.72万公顷(565.80万亩),占9.75%;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4.20万公顷(663.03万亩),占11.42%。
全省的坡耕地112.44万公顷(1686.66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9.06%;梯田耕地94.78万公顷(1421.68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4.49%。
二、园地64.09万公顷(961.38万亩)
其中,果园55.38万公顷(830.63万亩),占86.40%;茶园0.002万公顷(0.02万亩),占0.002%;其他园地8.71万公顷(130.72万亩),占13.60%。园地主要分布在运城、吕梁、临汾等3个市,占全省园地的75%,其中临猗县园地面积最大,占全省园地15%。
三、林地609.57万公顷(9143.50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303.24万公顷(4548.57万亩),占49.75%;竹林地0.03万公顷(0.43万亩),占0.005%;灌木林地173.46万公顷(2601.86万亩),占28.46%;其他林地132.84万公顷(1992.64万亩),占21.79%。吕梁、临汾、忻州、晋中等4个市林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林地的55%。
四、草地310.51万公顷(4657.66万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0.67万公顷(10.01万亩),占0.21%;人工牧草地0.48万公顷(7.21万亩),占0.15%;其他草地309.36万公顷(4640.45万亩),占99.63%。草地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吕梁、晋中、临汾等5个市,占全省草地的73%。
五、湿地5.44万公顷(81.64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全省涉及5个二级地类。其中,森林沼泽0.005万公顷(0.07万亩),占0.09%;灌丛沼泽0.09万公顷(1.34万亩),占1.65%;沼泽草地0.04万公顷(0.53万亩),占0.65%;内陆滩涂5.24万公顷(78.55万亩),占96.22%;沼泽地0.08万公顷(1.14万亩),占1.40%。湿地主要分布在忻州、运城等2个市,占全省湿地的46%。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1.76万公顷(1526.35万亩)
其中,城市用地10.82万公顷(162.23万亩),占10.63%;建制镇用地10.69万公顷(160.42万亩),占10.51%;村庄用地65.32万公顷(979.78万亩),占64.19%;采矿用地13.26万公顷(198.84万亩),占13.03%;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67万公顷(25.07万亩),占1.64%。
七、交通运输用地26.98万公顷(404.74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2.58万公顷(38.67万亩),占9.55%;轨道交通用地0.0002万公顷(0.004万亩),占0.001%;公路用地12.80万公顷(191.95万亩),占47.43%;农村道路11.39万公顷(170.88万亩),占42.22%;机场用地0.19万公顷(2.89万亩),占0.71%;港口码头用地0.001万公顷(0.01万亩),占0.003%;管道运输用地0.02万公顷(0.33万亩),占0.08%。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31万公顷(259.62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9.76万公顷(146.40万亩),占56.39%;湖泊水面0.36万公顷(5.43万亩),占2.09%;水库水面3.56万公顷(53.41万亩),占20.57%;坑塘水面1.07万公顷(16.01万亩),占6.17%;沟渠1.93万公顷(28.91万亩),占11.13%;水工建筑用地0.63万公顷(9.46万亩),占3.65%。运城、吕梁、忻州等3个市水域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42%。
植物资源
山西省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种。山西植被从南到北可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2022年,山西省森林面积3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6%。
动物资源
英国BBC野生动物红外相机检测大赛获奖的《山西金钱豹》
矿产资源
山西省已发现的矿种达120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资源储量居中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镁矿、冶金用白云岩等5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主要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3%,居全国第三;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04.0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15.27亿吨(矿石量),居中国第一,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2.44%;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9.37亿吨,居全国第八位;铜矿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区,保有资源储量229.94万吨(金属量);金红石保有资源储量426.3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煤、铝土矿等沉积矿产分布广泛,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但是重要金属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
截至2022年底,山西省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约为7604.27亿立方米。
国土资源
2022年1月27日,山西省公布第三次国土调查(下称“三调”)主要数据,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中,全省耕地5800余万亩。山西全省耕地共5804.25万亩。其中,水田7.53万亩,占比0.13%;水浇地1571.73万亩,占比27.08%;旱地4225.00万亩,占比72.79%。忻州、临汾、吕梁、朔州、运城等5个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61%。
园地961.38万亩,主要分布在运城、吕梁、临汾等3个市,占全省园地的75%。林地9143.50万亩,吕梁、临汾、忻州、晋中等4个市林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林地的55%。草地4657.66万亩,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吕梁、晋中、临汾等5个市,占全省草地的73%。
湿地全省涉及5个二级地类,共81.64万亩,主要分布在忻州、运城等2个市,占全省湿地的4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26.35万亩。其中,城市用地162.23万亩,占比10.63%;建制镇用地160.42万亩,占比10.51%;村庄用地979.78万亩,占比64.19%;采矿用地198.84万亩,占比13.03%;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5.07万亩,占比1.64%。
交通运输用地404.74万亩,包括铁路、轨道交通、公路、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管道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9.62万亩,运城、吕梁、忻州等3个市水域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42%。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915616人。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81.35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增长0.03%。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23.51万人,比上年减少1.13万人;出生率为6.75‰,比上年下降0.3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6.91万人,比上年增加1.37万人;死亡率为7.73‰,比上年上升0.4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8‰,比上年下降0.72个千分点。
截至2023年末,山西常住人口为3465.99万人,比上年减少15.36万人,减少0.44%。2023年全省出生人口21.31万人,比上年减少2.20万人;出生率为6.13‰,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9.11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死亡率为8.38‰,比上年上升0.6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5‰,比上年下降1.27个千分点。
山西省常住人口(2017年-2022年)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
机构 | 职务 | 姓名 |
---|---|---|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 | 书记 | 唐登杰 |
副书记 | 金湘军 、张春林 | |
常委 | ||
秘书长 | 李凤岐 | |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主任 | 唐登杰 |
副主任 | 罗清宇、贺天才、谢红(女)、王纯、张志川、吴俊清、陈安丽 | |
秘书长 | 郭海刚 |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省长 | 金湘军 |
副省长 | 吴伟、汤志平、赵红严(女)、杨勤荣、熊继军 | |
秘书长 | 李秋柱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 | 主席 | |
副主席 | ||
秘书长 | 张岐云 |
综述
2024年3月20日,山西省统计局发布2023年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5698.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8.86亿元,增长4.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4%;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9.69亿元,增长5.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1.9%;第三产业增加值10979.64亿元,增长5.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984元,比上年增长5.2%;按2023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0499美元。
2022年,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5642.59亿元,继2021年迈上“两万亿”新台阶后,首次突破2.5万亿;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40.4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840.85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461.34亿元,增长2.7%。
2023年,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98.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88.8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329.69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979.64亿元,增长5.0%。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6.6%。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
财税收支
2023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79.1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税收收入下降5.2%,非税收入增长21.8%。2023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51.2亿元,增长8.1%。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786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9%,比年初增加4216.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1944.1亿元,增长11.3%,比年初增加4240.1亿元。
人民生活
2023年,山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4元,比上年增长6.0%;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756元,增长12.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27元,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24元,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7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684元,增长13.2%。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4,比上年缩小0.08。全省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6%,其中城镇为25.3%,农村为29.5%。
2023年,山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2%,衣着类上涨0.3%,居住类同比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4%,医疗保健类上涨0.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4%。
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2017年-2022年)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2023年,山西省农作物种植面积3641.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0.1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161.0千公顷,增加10.6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8.0千公顷,增加8.5千公顷;中草药材种植面积101.7千公顷,增加2.2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27.1千公顷,增加0.9千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842.2千公顷,增加28.3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535.9千公顷,增加0.8千公顷。果园面积380.3千公顷,减少3.6千公顷。
农业
2023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478.1万吨,比上年增长0.9%。其中夏粮产量247.1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1231.0万吨,增长1.0%。粮食亩产311.7千克,比上年增长0.6%。
畜牧业
2023年,山西省猪牛羊禽肉产量154.3万吨,比上年增长8.3%。其中,猪肉产量99.5万吨,增长7.7%;牛肉产量10.2万吨,增长12.4%;羊肉产量12.0万吨,增长7.1%;禽肉产量32.6万吨,增长9.3%。禽蛋产量126.7万吨,增长7.4%。牛奶产量147.1万吨,增长3.0%。水产品产量5.5万吨,增长4.5%。年末生猪存栏814.1万头,比上年末下降0.2%;全年生猪出栏1276.1万头,比上年增长7.6%。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3%,制造业增长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长3.6%,非煤工业增长6.2%。从产品看,煤炭、电力、天然气持续安全稳定供应。全省规上原煤产量135658.2万吨,增长3.3%;非常规天然气产量145.9亿立方米,增长9.6%;发电量4376.1亿千瓦时,增长4.6%,其中外送电量1576.0亿千瓦时,增长7.7%。2023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长32.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65.6%,食品工业增长14.4%,均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2023年,山西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8.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4.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7.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1.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5.3%。
2023年,山西省原煤产量137752.0万吨,比上年增长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135658.2万吨,增长3.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焦炭产量9571.6万吨,下降2.4%;发电量4376.1亿千瓦时,增长4.6%;非常规天然气产量145.9亿立方米,增长9.6%。
2023年,山西省发电装机容量13304.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1%。其中,火电装机容量8010.7万千瓦,增长2.2%;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499.7万千瓦,增长7.8%;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490.5万千瓦,增长46.9%;水电装机容量225.1万千瓦,增长0.3%。
2023年,山西省全社会发电量4461.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6%。向省外输送电力1576.0亿千瓦时,增长7.7%。全社会用电量2885.0亿千瓦时,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用电25.5亿千瓦时,增长11.3%;第二产业用电2147.9亿千瓦时,增长4.6%,其中,工业用电2122.4亿千瓦时,增长4.8%;第三产业用电405.6亿千瓦时,增长13.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06.0亿千瓦时,增长6.3%。
建筑业
2022年,山西省建筑业增加值1093.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全省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额14143.6亿元,增长6.1%;完成总产值6145.5亿元,增长8.2%;房屋施工面积22648.1万平方米,下降2.9%。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山西省服务业增加值10979.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63.28亿元,增长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35.86亿元,增长7.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51.98亿元,增长14.9%;金融业增加值1390.20亿元,增长6.0%;房地产业增加值1163.77亿元,增长1.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87.89亿元,增长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75.18亿元,下降0.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5%,利润总额增长32.4%。
2023年3月24日,由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的2023山西省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会暨系列活动启动会在山西太原举办。本届数字大会以“数字化助力‘产业链、专业镇’双引擎加速运行”为主题,围绕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改造提升开展主旨演讲,启动山西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2023年服务产业链、专业镇企业数字化专项活动和沿黄九省区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山西活动等4项系列活动。
国内贸易
2023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81.8亿元,比上年增长5.5%。从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588.0亿元,增长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93.8亿元,增长5.6%。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7134.6亿元,增长4.8%;餐饮收入847.2亿元,增长12.2%。2023年,山西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800.6亿元,增长5.1%。2023年,山西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照相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9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3.6%,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44.5%。
对外经济
2023年,山西省进出口总额1693.7亿元,比上年下降7.4%。其中,出口额1050.3亿元,下降12.3%;进口额643.4亿元,增长2.0%。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717.0亿元,增长5.7%。其中,出口额364.6亿元,下降7.9%;进口额352.4亿元,增长24.9%。
招商引资
2022年,山西省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91家;按全口径统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3亿美元,增长2.4倍。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6.0亿美元,下降45.2%;完成营业额17.3亿美元,增长8.0%。
房地产业
2023年,山西省商品房销售面积235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商品房销售额1588.2亿元,增长4.8%。
邮电通信
2023年,山西省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67.1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33.8%。全年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8.0亿件,增长30.1%;其中,快递业务量11.0亿件,增长56.5%;快递业务收入110.3亿元,增长38.8%。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618.3万件,增长9.5%。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63.9亿元,增长14.1%。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32.9万个,其中4G基站16.3万个,5G基站9.3万个。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214.6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2047.6万户。全省宽带接入用户1605.1万户,增长9.1%。全省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64.5亿GB,增长14.0%。
旅游业
2023年,山西省重点监测景区的接待人数807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倍;门票收入26.9亿元,增长2.2倍;经营收入45.3亿元,增长2.0倍。
金融业
2023年末,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786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9%,比年初增加4216.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194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3%,比年初增加4240.1亿元。年末全省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1288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5%,比年初增加1221.5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812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1%,比年初增加811.8亿元。
2023年末,山西省共有上市公司41家。全省辖区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86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股票成交额27952.1亿元,下降9.0%;基金成交额1340.0亿元,增长1.5%;债券成交额56802.1亿元,增长6.1%。年末投资者证券账户开户数647.0万户,增长8.8%。
保险业
2023年,山西省原保险保费收入1106.7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52.1亿元,增长12.6%;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68.0亿元,增长2.3%;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4亿元,下降3.9%;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67.2亿元,增长7.2%。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69.6亿元,增长12.3%。
太原市
交通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公路通车里程14.5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869.0千米。
公路
山西省公路密度87千米/百平方千米,“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96.3%的国道、85.5%的省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实现农村交通“两通一硬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通客车和街巷硬化“全覆盖”;13%的乡镇政府所在地、6%的行政村通了公交。城市公交、出租车分别完成客运量13.2亿人次和10.7亿人次。太原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试点示范城市。2013年,太原、大同两市分别被确定为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铁路
山西省是华北重要交通枢纽,为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中银、太焦、神黄、石太客专、大西客专等重要干线交汇处。山西省主要客运火车站:太原站、太原南站、大同站、大同南站、朔州站、忻州站、忻州西站、原平站、阳泉站、阳泉北站、晋中站、榆次站、介休站、吕梁站、临汾站、临汾西站、侯马站、长治站、长治东站、晋城站、晋城东站、运城站、运城北站等。
太原南站
航空
截至2024年,山西省共有太原武宿国际机场(飞行区等级4E)、运城盐湖国际机场(飞行区等级4D) 、长治王村机场(飞行区等级4C)、大同云冈国际机场 (飞行区等级4C)、吕梁大武机场(飞行区等级4C)、临汾尧都机场(飞行区等级4C)、忻州五台山机场(飞行区等级4C)、朔州滋润机场(飞行区等级4C)等8个民航机场。
城市 | 机场名称 | 机场所在地 | 机场类型 |
---|---|---|---|
太原 |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 太原市小店区 | 国际民航机场 |
大同 | 大同云冈国际机场 | 大同市云州区 | |
运城 | 运城盐湖国际机场 | 运城市盐湖区 | 国际军民合用机场 |
忻州 | 忻州五台山机场 | 忻州市定襄县 | |
长治 | 长治王村机场 | 长治市潞州区 | 国内军民合用机场 |
吕梁 | 吕梁大武机场 | 吕梁市方山县 | 民用运输机场 |
临汾 | 临汾尧都机场 | 临汾市尧都区 | |
朔州 | 朔州滋润机场 | 朔州市朔城区 |
地铁
2018年2月28日,太原地铁全线实现“洞通”。
2019年7月16日,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成立;8月12日,车站主体结构全面封顶;12月31日,全线实现“轨通”“电通”。
2020年9月1日,太原地铁开始空载试运行;10月23日,初期运营行车方案通过评审和;11月1日,按开通载客标准进入“跑图”模式;12月6日,太原地铁2号线一起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12月19日,太原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 ;12月26日,太原地铁2号线一期线路正式投入载客初期运营 。
运输
2023年,山西省旅客运输量12378.7万人,比上年增长97.3%。旅客运输周转量277.5亿人公里,增长132.9%。货物运输量22.3亿吨,增长5.3%。货物运输周转量6877.4亿吨公里,增长6.2%。民航旅客吞吐量1828.6万人次,增长136.5%。全年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076.2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4.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187.6公里。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科技事业
2023年,山西省专利授权量28463件,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557件,增长30.5%。全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93.9亿元。全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5家,比上年增加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1家,增加42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4155家,专精特新企业2392家。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气象台站109个,开展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11个。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07个,防雹、增雨累计受益面积为全省域内,增雨量40.7亿立方米。有天气预报服务Intel网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5个,省级地震台网中心1个,省级数字测震地震台网1个。发生M3.0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级为M3.8级。
教育事业
2023年,山西省共有幼儿园6841所,小学3805所,初中1346所,普通高中510所,中等职业学校413所,普通、职业高等学校83所,成人高等学校8所。
2023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招生2.1万人,在学研究生6.1万人,毕业生1.6万人。普通本科招生14.7万人,在校生55.1万人,毕业生13.8万人。职业本专科招生13.8万人,在校生41.2万人,毕业生12.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3.8万人,在校生41.6万人,毕业生13.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1.2万人,在校生67.8万人,毕业生22.1万人。初中招生37.1万人,在校生112.2万人,毕业生34.9万人。小学招生39.9万人,在校生231.8万人,毕业生37.9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4万人,在校生2.0万人,毕业生0.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91.8万人。
城市 | 层次 | 名称 |
---|---|---|
太原市 | 本科 | 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太原学院、山西警察学院、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工商学院、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
专科 |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警官职业学院、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 |
晋中市 | 本科 |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能源学院、山西传媒学院、晋中学院、晋中信息学院、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
专科 | 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
运城市 | 本科 | 运城学院、运城职业技术大学 |
专科 |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运城护理职业学院、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
临汾市 | 本科 | 山西电子科技学院 |
专科 |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管理职业学院、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 |
长治市 | 本科 | 长治医学院、长治学院 |
专科 |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潞安职业技术学院、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
大同市 | 本科 | 山西大同大学 |
专科 |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
阳泉市 | 本科 |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
专科 |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
忻州市 | 本科 | 忻州师范学院 |
专科 |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 |
吕梁市 | 本科 | 吕梁学院 |
专科 |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
朔州市 | 本科 | 山西工学院 |
专科 | 朔州职业技术学院、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
晋城市 | 本科 | 山西科技学院 |
专科 |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 |
参考资料: |
文化事业
2023年末,山西省共有文化馆129个,文化站1299个。公共图书馆127个。出版报纸53种(不含高校校报)、20亿份,各类期刊198种、1527万册,各类图书3474种、11723万册。广播电视台11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5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172座,一百瓦以上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146座。全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5.0%。
体育事业
2023年末,山西省有体育场地面积9189.7万平方米;体育场地121364个,基础大项场地数量为6238个,球类运动场地65254个,冰雪运动场地63个,体育健身场地44786个,大型体育场馆64个。全年全省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117枚、104枚和91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全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334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00项。全年全省销售中国体育彩票59.4亿元,比上年增长37.3%。
卫生事业
2023年末,山西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 3.8万个,床位23.2万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1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9个。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9.7万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5万人,其中,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妇幼保健院(所、站)卫生技术人员1.0万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山西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10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623.2万人,减少5.0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53.9万人,增加14.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434.3万人,减少2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53.4万人,增加21.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669.6万人,增加4.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90.6万人,增加10.5万人。
2023年,山西省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16.0万人,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3亿元。年末全省农村五保供养12.4万人。
2023年末,山西省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347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833个。各类收养性单位床位数103719张,收养人数42877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1.9万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32.5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8亿元,接受社会捐赠款1420.5万元。
环境保护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按《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评价,11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范围在219—327天之间。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5%。
2022年,黄河、海河流域山西段共监测93个断面,达到Ⅲ类以上(包括Ⅰ、Ⅱ、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87.1%,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1.8%。
2022年,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49,同比下降2.4%;优良天数比例为74.5%,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2022年,山西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7.1%,同比上升14.8个百分点。
印发《山西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0年)》。强化数字赋能,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开展PM2.5与O3协同控制监测网络建设,完成11个市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网络建设,建成9个大气颗粒物组分网监测站,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走航巡查执法,优化调整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测点位设置。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改造雨污合流制管网2583.1千米,新开工62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461个行政村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增完成17个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安全生产
2022年,山西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562起,下降18.0%;死亡653人,下降16.7%。山西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49。2022年,山西省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2亿元,较上年减少82.6%;农作物受灾面积37.2万公顷,减少67.9%,其中,绝收面积2.3万公顷,减少85.9%。
综述
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考古还表明:最早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243万年前 )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山西南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史传“尧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舜都蒲坂(今运城永济市西南),禹都安邑(今运城夏县西北)”,记载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今临汾市尧都区南部有尧庙、东部有尧陵,运城市盐湖区北中部有舜帝陵庙。《禹贡》载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一带。近年来,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的夏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文保
山西省素有文物大省的美誉,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名单中,山西新增79处,“国保单位”达531处,数量稳居全国第一。
山西省“国保单位”以其质量高、种类全、年代跨度久远、保存原貌完好而著称于世,蕴含文化多元,涵盖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革命遗址等相关类型。这些文物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在山西目前的531处“国保单位”中,古建筑数量最多,为421处,占比79.3%;古遗址46处,占比8.7%;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8处,占比5.3%;古墓葬20处,占比3.8%;石窟寺及石刻15处,占比2.8%;另有其他类一处,为稷山大佛。按类型划分,古建筑高居第一位,其次为古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分别对应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特色文化。
山西省共11个地市均分布国保单位,其中,山西运城达103处,为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其后是长治74处、晋城72处、晋中70处、临汾54处、吕梁39处、太原38处、忻州37处、大同32处(含跨县一处)、阳泉11处、朔州6处,跨区域2处。
山西省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数量达1848处,单体古建筑可能达三十多万处,其中国保单位420处,约占中国古建筑国保单位的五分之一,占山西省国保单位总数的五分之四。山西古建筑不仅数量丰富,其年代之久远更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
非遗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8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3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10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089项,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
方言
山西省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戏曲
山西省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1980年普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大戏
山西省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即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梆子戏的曲体结构是首创的“两句式”“板腔体”剧种。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今永济)而得名,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剧目多达1000余个;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后,随着晋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中路梆子名气愈益响亮,以“晋剧”称名于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渐渐传播开来,受到蒲剧传播的影响,晋北产生了声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起源于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
小戏
上党落子和晋南眉户是小剧种中的大剧。受宗教文化影响,山西有晋北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戏、永济道情戏等道情戏;山西各地的秧歌戏有16种;“碗碗腔”剧种代表为“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其他小戏有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
节令
山西省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添仓节
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到了添仓节,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六月六节
六月初六日,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遂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许多地方演化成了庙会。
庙会
太原庙会
艺术
山西锣鼓 | 山西省的鼓品种达数十种,其中代表为山西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
|
剪纸 |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著称。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制出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 |
|
面塑 | 山西省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 |
|
旺火 | 生旺火是山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 - |
炕围画 | 炕围画的形式构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的规格布置而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既具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又具简繁对比的表现内涵。炕上部分是其主体,锅台画、灶头画、看墙画是其外延部分。 | - |
宗教
山西省境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个宗教团体,信教群众约185万人。全省经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6386人,全省宗教活动场所2844处,各级宗教团体共221个。
佛教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山西境内。南北朝时期山西佛教盛行,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太武帝讨灭北凉后,将信奉佛教的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3万户迁徙到平城(今大同),由于鲜卑人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亟需安抚汉人,所以具有麻痹作用的佛教在北魏境内兴盛起来。唐朝是山西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佛教的各个宗派如纷纷来到山西建立基地,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道教
永乐宫
文化村镇
截至2016年3月,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先后公布了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山西省共有8个镇、32个村上榜。
批次 | 类别 | 村镇名称 | ||
---|---|---|---|---|
第一批 | 名镇 | 静升镇(灵石县) | - | - |
名村 | 西湾村(临县碛口镇) | - | - | |
第二批 | 名镇 | 碛口镇(临县) | - | - |
名村 | 皇城村(阳城县北留镇) | 张壁村(介休市龙凤镇) | 西文兴村(沁水县土沃乡) | |
第三批 | 名镇 | 汾城镇(襄汾县) | 娘子关镇(平定县) | - |
名村 | 梁村(平遥县岳壁乡) | 良户村(高平市原村乡) | 郭峪村(阳城县北留镇) | |
小河村(阳泉郊区义井镇) | - | - | ||
第四批 | 名镇 | 大阳镇(泽州县) | - | - |
名村 | 师家沟村(汾西县僧念镇) | 李家山村(临县碛口镇) | 夏门村(灵石县夏门镇) | |
窦庄村(沁水县嘉峰镇) | 上庄村(阳城县润城镇) | - | ||
第五批 | 名镇 | 新平堡镇(天镇县) | 润城镇(阳城县) | - |
名村 | 店头村(太原晋源区晋源街道) | 大阳泉村(阳泉郊区义井镇) | 西黄石村(泽州县北义城镇) | |
苏庄村(高平市河西镇) | 湘峪村(沁水县郑村镇) | 王化沟村(宁武县涔山乡) | ||
北洸村(晋中太谷区北洸镇) | 冷泉村(灵石县两渡镇) | 阎景村(万荣县高村乡) | ||
光村(新绛县泽掌镇) | - | - | ||
第六批 | 名镇 | 周村镇(泽州县) | - | - |
名村 | 丁村(襄汾县新城镇) | 郭壁村(沁水县嘉峰镇) | 大周村(高平市马村镇) | |
拦车村(泽州县晋庙铺镇) | 冶底村(泽州县南村镇) | 奥治村(平顺县阳高乡) | ||
谷恋村(祁县贾令镇) | 伯方村(高平市寺庄镇) | 屯城村(阳城县润城镇) |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中国的70%以上。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悬空寺为国内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类别 | 名单 |
---|---|
世界文化遗产 |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长城(山西段) |
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 杏花村汾酒作坊、应县木塔、关圣文化建筑群、丁村民居、北岳恒山(五岳拓展项目)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皇城相府、介休绵山、雁门关、洪洞大槐树、八泉峡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历山、庞泉沟、芦芽山、蟒河、五鹿山、太行山大峡谷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五台山、恒山、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碛口 |
国家地质公园 |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榆社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天脊山国家地质公园、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 |
国家湿地公园 | 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垣曲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祁县)、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襄汾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文水县)、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介休市)、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沁县)、神溪国家湿地公园(浑源县)、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
国家森林公园 | 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恒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岗国家森林公园、龙泉国家森林公园、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五老峰国家森林公园、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黄崖洞国家森林公园、棋子山国家森林公园 |
红色景区 | 八路军总部旧址、黄崖洞、刘胡兰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左权将军烈士陵园、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蟠龙旧址、煤峪口万人坑等 |
关隘 | 天井关、娘子关、孟门关、雁门关、杀虎口、金锁关、风陵渡、平型关、偏关 |
城市 | 名优特产 |
---|---|
太原 | 老陈醋、清徐葡萄、晋祠大米、太原玉雕等 |
大同 | 大同黄花、恒山黄芪、大同艺术瓷、大同铜器、云冈绢人、广灵豆腐干、阳高杏脯等 |
朔州 | 降龙木拐杖、胡油、应县紫皮蒜等 |
忻州 | 台砚、代县辣椒、段亩砚、台蘑、保德油枣、繁峙黄芪、河曲红果、同川梨、原平梨、舒筋散 |
阳泉 | 平定砂货、煤雕、核桃油、工人画等 |
吕梁 | 汾酒、竹叶青、玻璃咯嘣、孟门桑皮纸、汾州核桃、柳林木枣、沙棘、梨枣、骏枣等 |
晋中 | 龟龄集、定坤丹、平遥推光漆器等 |
临汾 | 洪洞甲鱼、皮影台砚、隰县金梨等 |
长治 | 党参、沁州黄小米、堆锦等 |
运城 | 稷山板枣、平陆百合、蒲州青柿、解州关公铜像、绛州澄泥砚、闻喜花馍等 |
晋城 | 晋城红果、高平丝绸、陵川党参、泽州甜柿、巴公大葱、泽州红、太行菊等 |
城市 | 美食小吃 |
---|---|
太原 | 太原头脑、清徐灌肠、古交油面儿、阳曲折饼、娄烦子推蒸饼等 |
大同 | 灵丘黄烧饼、老大同八大件、大同黄糕、浑源凉粉、阳高羊汤、天镇豆皮、广灵驴肉等 |
朔州 | 山阴塞上冻兔肉、应县凉粉、右玉羊肉、怀仁黄糕、应州牛腰等 |
忻州 | 定襄蒸肉 |
阳泉 | 阳泉漂抿曲、平定过油肉、盂县莜面栲栳栳等 |
吕梁 | 碗团等 |
晋中 | 平遥牛肉、太谷饼等 |
临汾 | 晋南醪糟、鼓楼羊杂割、牛肉丸子面等 |
长治 | 长治腊驴肉、长子炒饼、屯留水煎包、壶关口水猪肝、潞城驴肉甩饼、襄垣混汤素饺、武乡枣糕等 |
运城 | 闻喜煮饼、黄河鲤鱼、羊肉胡卜等 |
晋城 | 泽州馔面、沁水饸饹、阳城杂割、陵川面羊、阳城肉罐肉等 |
古代
时期 | 人物 |
---|---|
史前 | 蒲伊(尧师)、尧、舜、禹 |
先秦 | 箕子、傅说、叔虞、晋武公、荀息、重耳(晋文公)、狐突、狐偃、介子推、祁奚、赵盾、董狐、程婴、韩厥、魏绛(魏庄子)、师旷、羊舌肸、董安于、尹铎、赵鞅、智伯、豫让、赵毋恤、猗顿、尸佼、蔺相如、荀况(荀子)、赵雍、李冰 |
两汉三国 | 郅都、卫绾、卫青、霍去病、霍光、班婕妤、温序、郭泰、郭大、卫觊、王烈、关羽、张辽、贾逵、乐详、王昶、王沈、裴秀、貂蝉、徐晃 |
两晋 | 贾充、孙楚、王浑、王济、裴頠、贾南风、郭璞、邓攸、温峤、鲁胜、卫铄(卫夫人)、孙盛、孙绰、郭澄之、慧远、法显、刘渊、刘聪、刘曜、石勒、石虎、慕容永、卫玠 |
南北朝 | 周续之、裴松之、王玄谟、裴骃、柳恽、裴子野、王僧辩、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宏、王慧龙、王遵业、尔朱荣、贺拔岳、昙鸾、高欢、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让之、唐邕、独孤信 |
隋唐 | 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举、裴蕴、裴寂、刘武周、王劭、裴矩、温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绩、尉迟恭、王方翼、王勃、窥基、裴行俭、薛仁贵、裴炎、武承嗣、狄仁杰、武则天、武三思、宋之问、薛稷、薛曜、薛讷、张守珪、王之涣、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维、王昌龄、薛嵩、王缙、卢纶、吕温、柳宗元、白居易、白行简、王播、王涯、裴度、张彦远、吕洞宾、柳冕、温庭筠、唐彦谦、司空图、张果老,杨玉环 |
五代 | |
宋辽 | 司马光、王全斌、党进、王溥、刑抱朴、杨业、刘继元、呼延赞、毕士安、文彦博、郭若虚、杨延昭、杨文广、高克明、狄青、孙复、刘羲叟、司马池、司马康、王居正、王诜、王彦、马远、萧照、赵鼎、杨存中 |
金元 | 胥持国、郝天挺、胥鼎、高汝砺、杨云翼、陈规、雷渊、孙威、宋德芳、刘祁、刘郁、元好问、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张德辉、郝经、薛景石、许国祯、许扆、关汉卿、姚天福、孙拱、白朴、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刘致、乔吉、贾鲁、吕思诚、萨都刺 |
明朝 | 高巍、侯琎、罗贯中、解一经、解一贯、薛瑄、常伦、陈卿、乔宇、王琼、李瀚、周鈇、任环、杨博、孔天胤、王崇古、张四维、王国光、褚鈇、王家屏、张养蒙、麻贵、张铨、曹于汴、张凤翼、孙传庭、韩爌、鲍承先、张慎言、史德威 |
清朝 | 白胤谦、贾汉复、程康庄、朱之俊、傅山、常大忠、于成龙、于准、戴廷栻、阎若璩、吴雯、吴琠、张泰交、范鄗鼎、陈廷敬、田从典、李毓秀、裴幰度、刘璋、任举、孙嘉淦、宋廷魁、徐昆、张佩芳、康基田、祁韵士、李銮宣、张敦仁、曹顺、栗毓美、祁贡、仝卜年、张穆、祁世长、杨尚文、徐继畲、乔松年、范守义 |
近现代
分类 | 人物 |
---|---|
革命家 | |
开国将领 | 元帅:徐向前;上将:赵尔陆、董其武;中将:常乾坤;少将:王晓、王展、王兰麟、王庆生、车敏瞧、牛明智、史进前、史景班、白云、吕义山、刘苏、刘忍、刘静海、许志奋、李文一、李懋之、杨文安、吴效闵、谷景生、张政、张子珍、张子明、张中如、张文舟、张世珍、张廷桢、张英明、张柱国、张梓桢、张献奎、范富山、胡尚礼、胡荣贵、茹夫一、段士楷、柴启琨、高德西、阎捷三、梁中玉、智生元、薛克忠、贺明、冯梓 |
将领 | 傅全有、徐小岩、张工、张志坚、裴怀亮、邢永宁、徐春阳、王作义、章沁生、王继堂、李买富、王伟、刘亚红、王吉连、霍玲、张学义、白吕 |
政界 | 任建新、刘云山、王岐山、李毅中、胡富国、李立功、令狐安、王君、刘京、王云龙、赵沁平、高虎城、焦焕成、霍士廉、支树平、王万宾、郑卫平、王新宪、石泰峰 、阴和俊、王伟中、马晓伟 、胡玉亭 |
社科 | |
劳模 | |
书画 | |
作家 | 赵树理、柴勇、石评梅、马烽、西戎、李健吾、胡正、赵瑜、张平、赵冰玉、郑渊洁、张行健、韩石山、唐朝、李锐、钟声扬、曹乃谦、公刘、笛安、王寒星、陈鹏、蒋韵、梁衡、刘慈欣 |
导演 | |
演员 | 赵子岳、张勇手、邢佳栋、成泰燊、张艾嘉、崔倓、聂鑫、张延、石爻、贺刚、贾雨萌、周奇奇、边潇潇、赵涛、高梓淇、汪芦云、齐芳、原珺、赵文浩、孟瑶、韩晓、高仁、王鹤鸣 |
音乐 | |
歌唱 | 郭兰英、马玉涛、关贵敏、聂建华、俞淑琴、单秀荣、阎维文、谭晶、卢秀梅、牛宝林、陕军、成方圆、阿宝、辛礼生、高保利、石占明、王蓉、赵焱、张琳、都智文、王新平、陶燕青、崔倓、王韵壹 |
戏曲 | 丁果仙、牛桂英、郭兰英、王爱爱、田桂兰、郭凤英、程玉英、花艳君、马玉楼、张鸣琴、宋转转、郭彩萍、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郭明娥、付永亮、陈素琴、张志明、郭孝明、杜玉梅、李爱梅 |
体坛 | 周晓兰、江铸久、宋力刚、张劲松、王涛、郗恩庭、袁晓超、赵焱 |
IT | |
媒体 | |
商界 | |
科学界 | |
其他 | 孔祥熙、阎锡山、程志强、景海鹏、刘旺、陈保国、王福 |
称号 | 城市 |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大同市、平遥县、祁县、新绛县、代县、太原市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太原市、大同市、永济市、晋城市、长治市 |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 太原市、大同市、晋中市、忻州市、长治市、侯马市、永济市、晋城市、运城市 |
国家森林城市 | 长治市、晋城市 |
国家园林城市 | 长治市、晋城市、太原市、潞城市(现长治市潞城区)、侯马市、阳泉市、孝义市、介休市、大同市、朔州市、永济市 |
国家园林县城 | 壶关县、怀仁县(现怀仁市)、武乡县、襄垣县、屯留县(现长治市屯留区)、平顺县、黎城县、长子县、灵石县、古县、沁源县、阳城县、左权县、昔阳县、洪洞县、应县、静乐县 |
国家园林城镇 | 阳城县北留镇、阳城县润城镇、汾阳市贾家庄镇、平定县娘子关镇、泽州县巴公镇 |
国家卫生城市 | 长治市、晋城市、潞城市(现长治市潞城区)、孝义市、介休市、原平市、侯马市、忻州市 |
全国文明城市 | 长治市、孝义市 |
国际花园城市 | 晋城市 |
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 运城市 |
中国魅力城市 | 长治市 |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 太原市、大同市、晋中市、忻州市、运城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 |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4-2016) | 太原市尖草坪区西墕乡(太原锣鼓)、黎城县(黎侯虎)、长治市上党区(潞安大鼓)、长子县(长子鼓书、长子八音会)、怀仁市(旺火习俗)、定襄县(定襄面塑)、原平市(炕围画)、汾阳市(地秧歌)、中阳县(中阳剪纸)、左权县(左权民歌、小花戏)、汾西县(威风锣鼓)、霍州市(威风锣鼓) |
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 | 泽州县、临猗县、平定县、运城市盐湖区、晋中市榆次区、孝义市、清徐县、阳城县、介休市、沁源县、太原市小店区、新绛县、襄垣县、汾阳市、长治市上党区、长治市屯留区、洪洞县、原平市、长子县 |
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 2020年12月25日,山西省和太原市、大同市、忻州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运城市、临汾市、吕梁市、阳泉市、晋中市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
友好城市 | 缔结时间 | 友好城市 | 缔结时间 |
---|---|---|---|
临汾市—澳大利亚杰尔顿市 | 2015年10月08日 | 山西省—美国西弗吉尼亚州 | 2006年05月 |
长治市—韩国光州广域市 | 2014年12月17日 | 朔州市—美国波莫纳市 | 2012年06月 |
吕梁市—法国塞米尔昂诺克苏瓦市 | 2013年06月07日 | 太原市—乌克兰顿涅茨克市 | 2012年08月25日 |
运城市—法国马尔芒德市 | 2012年09月13日 | 太原市—法国圣但尼市 | 2010年08月13日 |
晋中市—老挝琅勃拉邦市 | 2012年02月 | 山西省—罗马尼亚穆列什县 | 2000年7月23日 |
山西省—日本埼玉县 | 1982年10月 | 山西省—乌拉圭卡内洛内斯省 | 1992年11月12日 |
山西省—意大利阿布鲁佐大区 | 1992年09月16日 | 山西省—英国德比郡 | 1987年04月04日 |
太原市—俄罗斯萨拉托夫市 | 1995年12月08日 | 山西省—美国田纳西州 | 1986年12月24日 |
太原市—德国开姆尼茨市 | 1999年05月17日 | 山西省—美国爱达荷州 | 1985年10月28日 |
太原市—喀麦隆杜阿拉市 | 1999年10月12日 | 太原市—美国纳什维尔市 | 2007年04月18日 |
太原市—俄罗斯瑟克特夫卡尔市 | 1994年09月01日 | 太原市—澳大利亚朗塞斯顿市 | 1995年11月28日 |
平遥县—法国晋罗万市 | 2005年09月15日 | 阳泉市—美国芒特弗农市 | 1995年09月16日 |
长治市—新西兰上哈特市 | 2005年11月05日 | 晋中市—瓦尔斯西岑海姆市 | 2008年07月15日 |
阳泉市—英国切斯特菲尔德市 | 1987年09月24日 | 长治市—法国勃利耶市 | 1994年06月22日 |
晋中市—匈牙利索尔诺克市 | 2009年09月10日 | 大同市—英国贝利市 | 2003年08月06日 |
长治市—德国玛尔市 | 1993年10月04日 | 大同市—日本大牟田市 | 1981年10月16日 |
长治市—美国雷丁市 | 1992年07月27日 | 太原市—英国纽卡斯尔市 | 1985年04月15日 |
山西省—匈牙利索尔诺克州 | 2007年11月25日 | 晋城市—罗马市 | 2008年11月07日 |
太原市—日本姬路市 | 1987年05月19日 | 临汾市尧都区—秩父市 | 1988年10月07日 |
山西省—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 | 2001年07月 | 晋城市—卡卡杜市 | 2008年08月10日 |
运城市盐湖区—意大利兰恰诺市 | 1995年09月20日 | 晋中市—越南会安市 | 2010年09月10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