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臀中肌 编辑
臀中肌位于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为羽状肌。起于髂骨翼外面,止点于股骨大转子。臀中肌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外展和旋外。受臀上神经支配。
目录
主要的功能是:在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和内旋;后部使大腿伸和外旋,这两块肌肉是我们平时生活中走路站立保持良好的姿势的重要肌肉。
原理:在走路时,保持躯干正直,髋相对固定,在提腿跨步时由臀中肌和臀小肌收缩抬高。
锻炼的基本动作:如站立侧踢腿,侧卧负重踢腿,可以发展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力量。
臀中肌的针对性拉伸
警告:如果膝盖内侧或外侧疼痛请不要做这一运动。动作要领:找一个与腹股沟同高的平面如桌面或其他平面。右脚放在桌面上,右膝正对着肚脐,右脚朝着左臀部的左侧方向平放。调整骨盆面向正前方。想象一下脚以骨盆为基础形成一个三角形。收紧腹部腰背部试着向下压以增加腰背部的拱度。记住务必保持支撑腿伸直。保持腰背部的拱度上半身慢慢前向倾斜拉伸5至10秒。右臀部有拉伸感或轻微刺痛感时停止动作。放松肌肉5至10秒。膝盖向下压桌面以产生抗阻力坚持5至10秒。放松肌肉5至10秒。保持腰背部的拱度上半身再次向前倾斜以进一步拉伸直至到达新的终止点。重复2到3次。
常见错误:没有保持腰背部的拱度。膝盖没有固定在肚脐正前方。
说明:如果无法保持身体竖直请将手指放在桌面上支撑身体。如果腹股沟被拉伸的一侧出现疼痛则略微将膝盖向外侧移动。如果无法保持腰背部的拱度,说明肌肉太过紧绷或者腿部放置的平面过高。
髋关节是身体重力和外展肌的作用支点,它们之间的动力平衡对维持骨盆水平位置及正常行走步态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股骨头中心到臀中肌力臂矩较其身体重心的距离为短,臀中肌在维持骨盆平衡中处于劣势。有试验证实,当单腿站立时,站立腿臀中肌所承担的负荷是体质量的2.5倍。在股骨偏心距最适宜的情况下,保持臀中肌肌力,髋关节获得最大外展功能,最小的关节面应力对股骨假体及与骨交界面间产生最小的轴向力矩和内翻应力,对髋臼杯的作用力量也能显著减少,延长衬垫寿命,臀中肌在髋关节功能恢复中起到重要作用,使用较小的外展肌肌力即可平衡骨盆,改善行走时的步态,减少发生Trendelenburg阳性征的机会。股骨偏心距每增加10mm,可减少外展肌用力10%;对髋臼杯的作用力量也减少了10%,在股骨偏心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强臀中肌力,可以改善周围软组织张力,使髋关节更加稳定。臀大肌起点固定时,拉力方向是由前外下向后内上,使髋关节后伸并稍外旋。止点固定时,拉力方向由后内上向前外下,使躯干和骨盆向后倾斜,维持直立姿势,增强臀大肌肌力对维持站立姿势,减轻腰背肌的负荷,稳定骨盆和髋关节有着重要意义。
臀中肌,臀大肌在步态和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
步行能力的恢复对THA后的老年患者有着重要意义,其表现为:①患者置换后早期离床下地,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②行走能力的逐渐恢复,扩大了老年患者的活动范围,提高了生活质量。③正确的行走步态,避免了腰背肌的代偿性活动,减轻了脊柱与腰背肌的负担。正常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量维持正常活动范围的运动,减少重心移动,而臀大肌、臀中肌肌力是恢复行走功能的关键。臀大肌为下肢最大的肌肉,在人站立,行走中起重要作用。首先,在行走的支撑期,臀大肌具有稳定骨盆的作用,臀大肌无力,骨盆就会后倾,重心前移,出现臀大肌步态;其次,在步行中,臀大肌与腓肠肌,股四头肌协同向加速的功能,臀大肌无力,必定伸髋无力,患者常表现为足在地面蹭着行走,形成托拉步态。人在行走中重心要上下移动,形成一个正弦波,移动的范围约为2.5cm,保持这种正常移动范围的正是臀中肌。臀中肌无力,那么无力侧在支撑期,骨盆就会向对侧倾斜,就会出现臀中肌步态;另外,臀中肌无力还会增加髋关节关节作用力,导致假体间聚乙烯衬垫的磨损,从而降低了假体的使用寿命,患者行走时会出现疼痛。本文目的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加强臀大肌,臀中肌的训练,观察THA后患者功能恢复状况,THA后Harris评定中,训练组在关节疼痛,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果显示,训练组行走功能恢复好,30例患者均未出现跛行与行走疼痛。这表明从置换后早期就重视臀大肌、臀中肌的训练,对患者的行走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老年患者就显得更为重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