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阮公体三首 编辑

唐代刘禹锡诗作

《学阮公体三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五言律诗。此诗共三首,第一首说明了自己亲身经历忧患之后才知道直道之难行,第二首表现了作者虽当衰节却仍不改其壮志的胸怀,第三首慨叹现实虽然昏暗但仍要守节不屈。三首诗分别从三个时间点上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理想的看法,是作者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集中反映了其人生观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范,运用了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曲折隐约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学阮公体三首

作者:刘

创作年代:唐

出处:《全唐诗》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编辑

学阮公体1三首

其一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2。

只言绳3自直,安4知室可欺5?

百胜难虑敌6,三折7乃良医。

人生不失意,焉8能慕9己知10?

其二

朔风悲老骥11,秋霜动鸷禽12。

出门有远道,平野13多层阴14。

灭没15驰绝塞16,振迅17拂18华林19。

不因感衰节20,安能激壮心?

其三

昔贤21多使气22,忧国不谋身23。

目览24千载事,心交25上古人26。

侯门27有仁义,灵台28多苦辛。

不学腰如磬29,徒使甑30生尘。

注释译文

编辑

字词注释

1.

学阮公体:模仿阮籍的《咏怀诗》。阮公,阮籍(210-263),字嗣宗,魏晋时著名诗人,有《咏怀诗》八十二首传世。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是个猛烈抨击虚伪礼法,消极反抗司马氏政权的人物。2.

从时:顺从时尚,追随行时的潮流。3.

绳:木工用来划线的墨斗绳,这里指法度。4.

安:哪里。5.

室可欺:在暗里就可以搞阴谋诡计。6.

难虑敌:一作“虑无敌”。虑,思考,认识。7.

三折:即三折肱(gōng)。8.

焉:怎么。9.

慕:显露,看出来。一作“暴”。10.

己知:即知己,认识自己的意思。11.

骥(jì):良马。12.

鸷(zhì):禽,大鸟。13.

平野:平旷的原野。14.

层阴:一层一层的阴云。15.

灭没:消失。16.

绝塞:边塞的尽头。17.

振迅:振翅疾飞。18.

拂:掠过。19.

华林:繁茂的树林。20.

衰节:指深秋。因深秋草木零落而变衰,故称深秋为衰节。21.

昔贤:前代的贤能之人。22.

使气:坚守刚直的气节。23.

谋身:为自身谋划,谋取个人利益。24.

目览:眼观。25.

交:相通。26.

上古人:即昔贤,古代的贤德之人。27.

侯门:王侯之门。28.

灵台:指心。29.

磬(qìng):古代乐器,用玉或石做成,形状弯曲。30.

甑(zèng):古代炊具。

白话译文

其一

我年轻时就有着远大的抱负,遵奉直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只说法度如绳丝毫不能苟且,那知道搞阴谋的人卑鄙恶毒?

百战百胜不一定能认清对手,多次折臂却可以学到些医术。

一个人如果没经过什么波折,他有办法认识自己的不足吗?

其二

飒飒秋风感奋了伏枥的老骥,冷冷秋霜激动着在冓的鸷禽。

老骥要驰骋,哪怕路途遥远;鸷禽想翱翔,何惧天空层阴。

奔驰的老骥消失在边塞尽头,奋飞的鸷禽掠过彤红的林。

若不是有感于衰节的到来呵,我怎么能够激动起壮志雄心?

其三

古贤都坚守着正直的气节,忧国忧民从来不谋求私利。

我目览青史搜求前贤事迹,我的心和他们连在了一起。

说什么“侯之门仁义存”呵,他们是窃国大盗只知为己。

我不学腰如磬折的下流相,哪怕我甑里生尘釜中生鱼。

创作背景

编辑

《学阮公体三首》作于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为模仿阮籍的《咏怀诗》之作。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坚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因此作者要总结失败的教训,作继续战斗的准备,三首诗都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表现。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其一

第一首总结了诗人在政治斗争中得来的经验教训。诗人少小就胸怀大志,崇尚直道,不从流俗。但是,因为涉世未久,阅历匪深,所以对复杂纷繁的社会现实、变幻无穷的政治风云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诗人把政治斗争想象得过于简单,把斗争的对手估计得过于善良,不曾料到他们会大搞阴谋,会暗售其奸。这是诗人自我总结的政治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诗人懂得“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的哲理,面对失败不消极、不悲观,从“失意”中认识自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积极准备继续投入战斗。

其二

第二首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着力勾画了“老骥”和“鸷禽”的形象,卒章显志,交代了勾画这两个形象的意义,将全诗所抒发的感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曹操的流传千古的绝唱。其所以见佳,不但在于它“以彼物比此物”,突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写了曹操的宏图大志,而且更在于它可以被不服老的人们为言己志而顺口吟诵,可以被人们为了形容他人的老年笃志而信手拈来。刘禹锡对这两句诗特别喜爱,不止一次地将其溶入自己的诗文之中。诗并不是简单地把古典化为自己的诗句之中,而是挥动大笔,给古典赋予了某些新义,勾画了一幅“老骥驰骋图”,并把这幅图与“雄鹰翱翔图”互相迭印,使老骥和鸷禽的形象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是诗人就骥驰鹰翔而发的议论,是诗人对老骥和鸷禽的由衷的赞叹,是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的呼喊。这十个大字,使全诗主题鲜明,使全诗感情激荡。

其三

第三首描绘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斗争,永不妥协的顽强意志。“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这四句诗使读者看清了诗人是以“昔贤”为榜样的,诗人从“昔贤”身上汲取了力量,他也是“忧国不谋身”的。“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嘲讽了王侯们只知窃国。诗人说他们唯名是求,唯利是图,绞尽脑汁,甚是辛苦。这两句切中古往今来的时弊,把诗人所处的社会的腐败现实揭露得体无完肤,鞭挞得入骨三分。“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抒发了诗人坚持斗争,永不妥协的顽强意志。

《学阮公体三首》运用了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即所谓的“厥旨渊放”),曲折隐约地表达思想内容(即所谓的“归趣难求”)的。

名家点评

现代文史家华钟彦:“有自悔语而无颓丧情,有振奋意而无骄傲情,有清刚气而无遁世情。语言质朴无华,而无锋芒刺眼,真是学阮公体象阮公体,胜阮公体。”(《刘禹锡诗文赏析集》)

现代文史家瞿蜕园:“此必禹锡初遭贬斥时愤激之词。”(《刘禹锡集·名家选集》)

作者简介

编辑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795),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805)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众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下一篇 始闻秋风

上一篇 谒柱山会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