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论 编辑

唐代刘禹锡散文作品

华佗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的开头先介绍了曹操杀华佗一事。华佗厌恶服侍权贵,为曹操所恼恨。尽管曹操的谋士为之讲情,但曹操终将华佗害死狱中。后来曹操的儿子病重将死,再也没有神医可以救活他的儿子了,曹操才发出“悔之之叹”。作者从哀痛“材能”的不可多得,死者难再复生的感情出发,对“执柄者”的妄杀无辜,谄媚取宠者的“助纣为虐”的行径,表示深恶痛绝。同时他列举了曹操残杀孔融,孙权流放虞翻,而孔融又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说明封建统治者肆意残杀“材能”之士,是举不胜举的。文章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的黑暗统治之下一切志士仁人处境的艰难,斥责了统治者的凶残。文章借古讽今,笔锋森然,通篇悲愤。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华佗论

作者:刘

创作年代:唐代

出处:《全唐文》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编辑

华佗论1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2,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3:“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4。”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5!” 遂考竟佗6。至仓舒病且死7,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8,然犹轻杀材能如是9。文若之智力地望10,以的然之理攻之11,然犹不能返其恚12。执柄者之恚13,真可畏诸,亦可慎诸14。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15,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16,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17。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18,苟置于理矣19,或必有宽之之请20。彼壬人皆曰21:“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22,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23。独病夫史书之义24,是将推此而广耳25。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26。又焉用书佗之事为27?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28。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29。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30,孤于虞翻何如31?”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32。仲谋近霸者33,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34,矧他人哉35?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

华佗:东汉时期人,古代名医。曾为曹操针治头风,随手而愈,后因迟迟不肯奉召而被杀。2.

恃能厌事:指依仗自己有才能而不肯待奉权贵。3.

荀文若:即荀彧,曹操的谋臣。请:请求。4.

议:考虑。能:才能,指医术。宥:赦罪。5.

鼠辈:蔑视他人之词。邪:同“耶”。6.

考竟:拷问死于狱中。考,同“拷”。7.

仓舒:曹操的爱子。即曹冲。且:将。8.

明略:深明韬略。见几:指事前能洞察事物细微的变化。9.

如是:如此。10.

地望:门第和名望。11.

的然:明白的样子。攻:责问。12.

反其恚(huì):使他的怒恨回心转意。恚,怒。13.

执柄者:掌握权柄的人14.

诸:“之乎”的合音,此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15.

原:推究本。夫:那。史氏:指历史家。16.

谕:讽喻。17.

是:这。18.

夫:发语词。19.

苟:假如。置:处置。理:道理,法则。20.

或:有人。21.

壬人:佞人,巧言谄媚的人。22.

曾:竟。23.

昭昭然:明白的样子。24.

独:只。病:不满。25.

是:因此。26.

用:因。27.

焉用:何用。28.

期:期望。劝:劝善。惩:惩恶。29.

快意:恣心所欲。30.

曹孟德:曹操,字孟德。孔文举: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一。献帝时为北海太守。自恃高门世族,对曹操多所非议,后为操所杀。31.

孤:孙权自称。虞翻:国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争,获谴徙交州(今广州)。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载,在次宴会上,孙权亲自行酒,虞翻佯醉伏地不受,惹得孙权要杀他。众人劝阻,孙权则说:“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32.

应泰山:即应劭,曾任泰山太守,故称应泰山。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被推举者称为孝廉。据《三国志·魏书·原传》裴送之注所载,孔融任北海太守时曾赏用一人,后又要杀死他。邴原问孔融为何先前宽信,今又杀。孔融说此人初时好,就提拔他,今日变坏了,就要杀掉他。并举例说,当初应泰山也曾举荐过一个孝廉,但一个月后又把这个孝廉杀了。33.

仲谋:即孙权,字仲谋。霸者:行霸道的人。“霸道”与奉行仁政的“王道”相对。指用暴力、刑罚治天下的政治措施。34.

故事:成例,旧日的典章制度。35.

矧(shěn):况且,何况。

白话译文

史书上说华佗因自恃才能而厌恶服侍权贵,为曹操所恼恨。荀彧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关系到人命,应该考虑他医术高明而宽恕他。” 曹操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这样的鼠辈呢!”最终因为拷打而使华佗死在狱中。直到他的爱子曹冲生病将死,他发现救治也挽救不了儿子性命的时候,才有后悔杀死华佗的叹息。唉,凭着曹操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深明韬略,然而还是如此轻易地杀掉人材。荀彧有这样高的智谋、门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来责问他,然而还是不能使他的怒气平息。掌权者发怒,真害怕这样的事情啊,对这样的事情也是执柄者要谨慎的啊!

推究那些史学家在史册上记载这件事的原因,这是为了使后人放宽对有才能的人的刑罚,采纳贤德的人的劝告,而惩戒残暴者的轻率杀戮。因此从华佗恃能到曹操后悔,全都详细地记载在史书上了。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真可悲啊!贤能的人不会没有过失,假如按法理处置,有的人一定会提出宽恕他的请求。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人材呢!”竟不知道到了后悔之时,才会痛惜人材的不可多得。有人一定会发出惋惜人材的叹息。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譬如他死了,又会怎么样?”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时候,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这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吗?

拿华佗不该杀来说,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说的。我只是担心那史书上的意义阐发不足,于是把这层意思推论而发挥罢了。我看自曹魏以来,那些掌握死生权柄的人,因一怒就杀掉人材的情况是很多的。我又何须写华佗的事呢?唉!不忘记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劝善又惩恶的效果!但那些残暴者又拿这件事作借口来随心所欲地杀人。孙权就说过:“曹操杀死孔融了,我对于虞翻比他强多了,怎么能比呢?”而孔融也用应劭杀孝廉来与自己做比较。孙权是近于称霸的人物,孔融有高尚美名,还都以应该惩杀为先例,更何况其他人呢?

创作背景

编辑

此文写于“永贞革新”首领王叔文被赐死(806)之后。作者也参与了王叔文革新集团,积极倡导改革朝政弊端,然而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文章的末尾以“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明确表示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期待朝廷能够以古为镜,知所儆戒,不要重犯曹操的错误。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刘禹锡在《华佗论》一文中,借曹操残害华佗这一历史事件,强烈谴责曹操“轻杀材能”的残暴行为,表达他对华佗被残害致死的愤慨之情。

文章的开头先介绍了华佗一事。华佗不屈从于权贵,得罪了曹操。曹操的谋士荀文若为华佗讲情,称赞其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请求曹操宽恕他,不要轻杀这样的“材能”。但曹操不纳忠谏的雅言,恃权专横,竟斥骂神医为“鼠辈”,不顾天下人的公正欤论,终将华佗害死于狱中。后来,曹操的儿子仓舒病重将死,再也没有神医可以救活他的儿子了,曹孟德才发出“悔之之叹”。但他并非因错杀“材能”而悔叹。刘禹锡不自禁地发出“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之诸”的感叹。他呼吁撰史之人,把那些“恃权的暴君”轻杀“材能”的残暴行为载入史册,希望能够“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

刘禹锡从哀痛“材能”的不可多得,死者难再复生的感情出发,对“执柄者”的妄杀无辜,谄媚取宠者的“助纣为虐”的行径,表示深恶痛绝。同时他列举了曹操残杀孔融,孙权流放虞翻,而孔融又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说明封建统治者肆意残杀“材能”之士,是举不胜举的。历史上的贤才志士,忠谏的能臣,因为国为民而冒犯了执柄者的威严,而招来杀身和灭族之祸者,更加不胜枚举了。文章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的黑暗统治之下一切志士仁人处境的艰难,斥责统治者的凶残。

名家点评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梅显懋:作者写此文,并非仅就事论事,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他指出,史书记载此事,本来是为了告诫后世强权者勿滥杀才士的,“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然而“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故作者选择这一典故,以告诫后人,是有典型意义的。华佗为罕见之名医,其术关乎人的生命,而曹操又是深明事理的人,却因一怒而轻易地杀害名医,他人又复何说!关于华佗与曹操的故事,多有传说,究竟孰是孰非,难以定论,但是此文给人的启示是:人才最为难得,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要有爱才惜才以及积极培养人才的意识。(《中国古代史论精华注评》)

作者简介

编辑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下一篇 谒柱山会禅师

上一篇 飞鸢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