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镜 编辑

具有特殊效果的铜镜

透光镜透光镜

透光镜是西汉中晚期制作的具有特殊效果的被称为“魔镜”的铜镜。体现了光学和力学原理的铜镜,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铸件。透光镜因在阳光照射下其背面的图文能映到墙上而得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透光镜

别名:魔镜

类型:铜镜

时期:西汉中晚期

基本原理

编辑

之所以称为之透光镜,是因为当光线照射在镜面时,镜背的花纹会映照在镜面对面的墙上。是由于铸镜时薄的地方先冷,背面有花纹的地方比较厚,冷得较慢,铜收缩得多一些,因此,文字虽在背面,镜的正面也隐约有些痕迹,在光线下就会显现出来。(《梦溪笔谈》)

主要文物

编辑

徐州东洞山汉墓出土透光镜徐州东洞山汉墓出土透光镜

透光镜,又名连弧纹日光镜。徐州东洞山汉墓M3出土,直径17.5厘米。该铜镜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乐未央,千秋万世勿相忘,时来何伤,宜王。其镜因具有特殊效果也被称为“魔镜”,在阳光照射下,背面的图文能映到墙上,体现了光学和力学的原理。

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有两面西汉时期的透光镜,圆形,直径7.4厘米,重50克,镜缘比较宽厚。镜背铸有文字和图样,一面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另一面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镜面微凸,既可映照人面,又能在阳光照射下将镜背上的图文完整地映到墙上,仿佛光线从镜背穿透镜体再映射到墙上。经过研究认为,透光这一现象是镜面存在许多微小的凸凹不平的曲率差异所造成。图文处镜面微凹,非图文处镜面微凸。凹处光线会聚,而凸处光线发散,在映象中出现与镜背图文相应的亮部和暗部,从而在墙上形成镜背图文。镜面的这种凸凹不平的曲率差异,有人认为是铸造成因,研磨透光;又有人认为是淬火处理所形成。无论通过铸造研磨或淬火处理等方法均能制成透光镜。透光镜的出现表明汉朝在铜合金的冶炼、铸造和加工等方面已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相关典籍

编辑

梦溪笔谈·透光镜

世有透光鉴(1),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2)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3)在屋壁上,了了(4)分明。人有原(5)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6)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余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7)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器用》

作品注释

(1)透光鉴:文中指可以在镜面反射日光时把铜镜背面的文字或图案映射出来的一种铜镜,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一般认为西汉时已有制造。考古界把这种铜镜称为透光镜。

(2)承:接,文中是“对着日光”的意思。

(3)透:透射,文中是“反射”的意思。

(4)了了:清楚。

(5)原:推究根

(6)差:略微的,比较的。

(7)意:推测,猜想。

原文翻译

民间流传一件透光的铜镜,镜的背面有铭文,共二十个字,字体极古老,不能识读。用镜面接太阳光,铜镜背面的花纹及二十个字就都透射在屋壁上,十分清楚分明。有人推究这一现象的启发,以为铸铜镜时,薄的地方先冷,而背面有花纹及文字的地方要厚一些,这些地方冷得慢,铜就收缩得多一些;花纹虽在背面,而在镜面上仍然隐约存留着它们的痕迹,所以在日光照射下就显示出来了。依我所观察,这一现象的原理确实如此。然而我家里有三面铜镜,又曾见到他人家里所藏的一面,都是一个样式,纹饰图画和铭文字体几乎没有丝毫的差异,形制都很古老。而只有这一面能够透光,其他镜子即使最薄的,也都不能透光。我猜想古人可能自有一套特别的制作技术。

下一篇 纹饰

上一篇 大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