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轨道周期 编辑
轨道周期,是指一颗行星(或其它天体)环绕轨道一周需要的时间。环绕太阳运行的星体有很多种不同的轨道周期。
中文名:轨道周期
外文名:Orbital Period
领域:测绘科学与技术
常指:一颗行星
分为:恒星周期等
影响:气候和海洋学等
轨道周期指一颗行星(或其他天体)环绕轨道一周需要的时间。环绕太阳运行的星体有几种不同的轨道周期:
1.恒星周期是一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一整圈回到轨道上原来的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这是一颗行星真正的轨道周期。
2.公转周期是一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一整圈回到从地球的角度观察到的天球上原来的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这是一颗行星在回到轨道起点之间的间隔。公转周期与恒星周期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地球本身也环绕着太阳公转。
3.交点周期是一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一整圈两次经过交点之间所需要的时间。一颗行星的交点是它从南半天球跨越黄道进入北半天球的那一点。交点周期与公转周期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一颗行星的交点线会慢慢地由岁差而移动。
4.近点周期是一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一整圈两次经过近恒点之间所需要的时间。一颗行星的近恒点是它轨道上最接近恒星的那一点。近点周期与公转周期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一颗行星的副轴会慢慢地由岁差而移动。
5.回归周期是一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一整圈两次经过赤经0度之间所需要的时间。回归周期比公转周期稍短一些,因为春分点会慢慢地由岁差而移动。
轨道周期
在距今2410万至2370万年前,南极东部冰体的范围同轨道周期之间有直接联系,轨道斜交周期(4万年)和偏心周期(12.5万年)控制着当时冰体边缘的振荡。在距今3400万至1500万年前(渐新世—中新世),全球气温要比今天高出3摄氏度—4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是今天的2倍,南极冰层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南极区域(包括周边而不是仅指极点)大陆面积较小且周边环海,海域面积远大于陆地,因此南极的热容量很高,不利于冰川的发展;而北极区域陆地面积较大,热容量较小,相同的负热量在北极区域所能形成的冰川要远远大于南极区域。南、北半球的热容量状况与南、北极状况是相类似的。北半球冰川容易发展,南半球冰川不易发展。
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地球的四季变化与气候分带。黄赤交角越大,四季变化越显著,极地自身的冬、夏阳光辐射差异越大,低纬度与极地阳光辐射差异越大。反之,黄赤交角越小,四季变化越弱,极地自身的冬、夏阳光辐射差异越小,低纬度与极地阳光辐射差异越小。
轨道周期影响气候和海洋学,并在各种各样的沉积相中留下信号。化石沉积矿床中能否识别出这些信号,取决于:1)当时当地的信号强度;2)其他可能模糊天文信号的强制因素的强度大多数关于米兰科维奇驱动力的研究实例取自于安静的沉积环境,如:远洋和湖泊沉积,这些环境受其他因素(构造、海平面变化、附近沉积物来源)的影响是次要的。
受其地理状况及热容量状况影响,南极冰盖与低纬度能量的交换弱,阳光辐射强时也并不能使之大量消融。只不过在阳光辐射强时,南极冰盖反射的阳光辐射量相应增多,而在阳光辐射弱时其反射的阳光辐射量则相应减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