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星 编辑
围绕主星运转的叫伴星,其实就是相互围绕旋转的两颗星。天狼星的伴星B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白矮星。它体积很小,和地球差不多,肉眼看不见;但密度特别大,比水的密度大了三万倍,质量跟太阳差不多。这颗星是1834年天文学家因天狼星运动轨迹不规则而预测到,并在1862年直接观测到的,1915年才确定它的"白矮星"身份,从而引起天文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至少在一千二百年前,非洲马里的多根部落,就开始祭祀这颗星,并且知道它的体积,密度,轨道形状(椭圆)和它围绕天狼星运行的周期(四十九个地球年),把这些记载到这个原始部落的木刻,壁画和纺织品上。
中文名:伴星
外文名:companion star
释义:围绕主星运转的恒星
确定时间:1915年
伴星
提到天狼星伴星B星,不得不说从它身上发生的故事,因为不少重大的发现,往往是从一些小的"偏差"开始的.
公元八世纪,中国唐朝的天文学家一行把他的观测同古时候的记录对照,发现星星的位置改变了。一千多年后,十八世纪,英国的哈雷也独立地看到了同样的现象。原来,所谓不动的、不变的"恒星",被人们叫错了,天上的星星是在运动的、变化的。
1834年,有一个天文学家注意到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的运动比较奇怪,它的路径波浪起伏,不像一般的恒星总是沿着一条直线均匀地移动。这位天文学家由此断言,天狼星不是单独的一颗星,而是一个双星系统,另外一颗星是一个"看不见的"伴星;波浪起伏的的路线,正是天狼星一边移动一边绕转的结果.后来,又有一些天文工作者研究了天狼星的运动,并且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言了天狼星B的位置.事隔二十八年,到了1862年,终于在望远镜里找到了这颗"看不见"的天狼伴星。这颗"看不见"的伴星同天狼星相比实在是太暗了,在望远镜里看起来好像是望远镜的缺陷所引起的假象一样,可是在观测另外的对象时,这个"缺陷"没有了,大家才相信自己找到了天狼星的"看不见"的伴星。
后来,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中有大部分恒星都是双星,包括南河三,北河二(属于六合星),室女座γ,南门二,织女二(双双星,即天琴座ε星)、大陵五(食双星)等等。
组成双星的两颗恒星都称为双星的子星,其中较亮的一颗称为主星;较暗的一颗,称为伴星。主星和伴星亮度有的相差不大,有的相差很大。于是,上面说的可以用望远镜把两颗子星分辨开来的双星,相应地就称为目视双星。
有一类“双星”,在天球上的角距离很近,但它们没有相互的引力作用,叫做几何双星或光学双星,不是真正的双星,例如开阳和辅。
在银河系中,双星的数量非常多,估计不少于单星。研究双星,不但对于了解恒星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多样性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了解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目视双星
直接用眼睛或照相机就能分辨出主星和伴星的双星叫做目视双星。天狼星、织女二、室女座γ等都包括在其中。
食变双星
有的双星在相互绕转时,会发生类似日食的现象,从而使这类双星的亮度周期性地变化,这样的双星称为食双星或食变星。食双星一般都是分光双星.
食双星还分为以下三种:
1.大陵五型(Algol 型,EA)
大陵五型食双星的光变曲线的特征是有明显的主极小(最暗)和次极小(较暗),而食外光变曲线较为平滑,光变周期短至几小时,长至几十年,光变幅也有大有小。 它的原型是大陵五。
2.渐台二型(βLyr 型,EW)
和前者大致相同,但在后者的光变曲线中,主极小和和次极小之间是弯曲的。这是主星受伴星的影响,形状不规则造成的。
3.大熊座W型(W UMa,EW)
这种食双星的光变曲线的极大处是圆形的,主极小和次极小深度大致相等。这种特征反映了两颗星因潮汐作用而变形,拥有共同的外壳,不断有物质气流,亲密无间。 它的原型是大熊座W双星。
分光双星
有许多双星,相互之间距离很近,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不能把它们的两颗子星区分开。但是,天文学家用分光方法得到的光谱,可以发现它们是两颗恒星组成的。这样的双星,称为分光双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