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星纪年法 编辑
岁星纪年法,是上古时代用以纪年的一种方法,岁星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亦有后世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木星当作岁星,根据木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规律用来纪年。有说法认为,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周,所以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祇之一。
中文名:岁星纪年法
外文名:Age-Star Chronology
别名:摄提纪
运转周期:六十甲子循环
据古书籍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在后来的传承中,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
西汉末年的刘歆根据上古资料整理出岁星在天区中停留的十二个位置,称为“十二次”;这“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并将“十二次”用以对应各地域。
十二次是将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平均划分为十二等分,具体位置则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为标志。“十二次”纪年法的表示方法是:如岁星在某一年运行至星纪区域,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翌年岁星又运行至玄枵区域,该年就记为“岁在玄枵”,以下类推,十二年循环一次。《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十二次名称:
星纪(丑);玄枵( 子);娵訾( 亥);降娄( 戌);大梁( 酉);实沈 (申)
鹑首(未);鹑火 (午);鹑尾 (巳);寿星 (辰);大火 (卯);析木 (寅)
十二次与国州对应关系:
星纪:吴越(扬州);于辰在丑
玄枵:齐(青州);于辰在子
娵訾:卫(并州);于辰在亥
降娄:鲁(徐州);于辰在戌
大梁:赵(冀州);于辰在酉
实沈:魏(益州);于辰在申
鹑首:秦(雍州);于辰在未
鹑火:周(三河);于辰在午
鹑尾:楚(荆州);于辰在已
寿星:郑(兖州);于辰在辰
大火:宋(豫州);于辰在卯
析木:燕(幽州);于辰在寅
十二次与二十八星宿对应关系
星纪:斗牛女 玄枵:女虚危 诹訾:危室壁奎
降娄:奎娄胃 大梁:胃昴毕 实沈 :觜参井
鹑首:井鬼柳 鹑火:柳星张 鹑尾 :张冀轸
寿星:轸角亢氐 大火:氐房心尾 析木:尾箕斗
亦有将木星当作岁星用以纪年,木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11.8622年,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以地球为观测点,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背景来观测岁星(也包括日、月及其他四颗行星)在天空的运动,正好约十二年绕天一周,也就是说,木星每年要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每一星空区域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共有十二个这样的星空区域,即十二次,这样用“岁在××”就可以纪年了,十二年周而复始。
事实上木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或“超次”。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