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编辑

二十四节气之一

处暑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会感到闷热,天气由炎热向闷热转变,真正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处暑时,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

“处暑”一词由来已久,在《国语》中就已出现,且明确指气温变化。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将“处暑”列入二十四节气。汉代《孝经纬》载明:“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北宋《太平御览·时序部》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后五日,天地始肃,后五日,禾乃登,修宫室,坯垣墙。”元澄编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

处暑节气前,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已经入秋,华北地区和中原地区则陆续在处暑节气的末尾前后入秋。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影响中国,气温逐渐下降,东北、华北、西北的雨季率先结束,开始一年之中下雨天数和云量都最少的一段时期。 处暑节气的民俗多与迎秋、丰收有关,农作物在关键的成熟期,农民“抬猛将,驱蝗虫”、拜土地神,靠海吃海的渔家举行盛大的开渔节,另外,中元节多在处暑时节,因此,祭祖及放河灯也是处暑的重大节庆活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处暑

外文名:the Limit of Heat

设定时间:公历每年8月22日-8月24日交节

代表寓意:表示炎热酷暑即将过去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50°

气候特点:秋老虎,闷热,雷暴

物候现象: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农事活动:抢收抢晒

传统习俗:祭祖、迎秋、煲凉茶、开渔节、泼水降温

起居养生:预防秋燥,滋阴润燥

节气起源

编辑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原始的天象观测,中国先民通过大量天象观测,最早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日影最短)和冬至(日影最长)两个节气。先秦时期,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已经出现。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对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进行24等分,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处暑”一词由来已久,在《国语》中就已出现,且明确指气温变化。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将“处暑”列入二十四节气。

节气释义

编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汉代《孝经纬》云:“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北宋《太平御览·时序部》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后五日,天地始肃,后五日,禾乃登,修宫室,坯垣墙。”元吴澄编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

处暑不是处于暑热中 ,“处”表示躲藏、终止。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是止暑,是“暑将退伏而潜处”。 “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 “处”的金文字形有两种,一种是由声旁“虍”加上人的脚“止”和“几”组成,隶化后写成"處"。另一种是“人”加“几”组成,“几”是案几的象形,古人席地而坐时倚靠在“几”上,隶化后写成“処”。《说文解字》解:“処,止也。得几而止。“处”就是人依靠在几上,表示停下来休息,本义是止息、停止、休息,读第三声。处暑里的“处”用的是“处”的本义,终止暑热。处于、位于等意思是“处”的引申义。

汉字“处”的不同字形 汉字“处”的不同字形

天文历法

编辑

处暑,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此时,如果夜晚观北斗七星,会发现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西南方向。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节气物候

编辑

中国国古人将处暑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鹰乃祭鸟”是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天地始肃”是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三候

节气气候

编辑

气温

处暑,意即“出暑”,高温将逐渐退场。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南退,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了,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处暑节气后,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

降水

处暑节气后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中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处暑节气期间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进入9月,中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中国北方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雨季(“七下八上”)结束。

光照

处暑前后,太阳的高度逐渐降低,白天的光照时间逐渐变短。

风力

就中国全国平均而言,在隶属秋季的节气之中,处暑节气的风最小。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风最轻柔的节气。

节气影响

编辑

空气

处暑开始影响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

景象

处暑时节,作物开始加速成熟,树木开始有凋零迹象。

节气农事

编辑

处暑,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 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有暖湿气流经过,往往形成降雨。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进入9月,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较多,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而“华西秋雨”以绵绵细雨为主,雨量不是很大。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对于刚刚走出三伏,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果蔬种植、畜牧方面也需做好抗旱及秋季防疫工作。

节气文化

编辑

习俗活动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中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沿海都有隆重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传统习俗

习俗

习俗活动

图片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祭祖迎秋祭祖迎秋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尤其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此时正是郊游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不像大暑时浓云成块。民间素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就是“出游迎秋”之意。

出游迎秋出游迎秋

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老鸭味甘性凉,做法多样,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等。“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老字号通常选用当季的百合、陈皮、蜂蜜、菊花等食材来调制老鸭,符合这一时节润肺健脾、清热生津的原则。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吃鸭子吃鸭子

煎药茶

煎药茶是处暑期间两广地区盛行的习俗,起源于唐代。每到这个时节,家家户户到药店配制药方,在家中煎煮凉茶,清热、去火、除肺热。

煎药茶煎药茶

饮苦茶

部分地区在处暑这天会喝茶,意为入秋了要吃点“苦”。

饮苦茶饮苦茶

放河灯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放河灯放河灯

开渔节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开渔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开渔节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们不仅领略到当地热烈的渔文化,也品尝了鲜美的海产品。

开渔节开渔节

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拜土地爷拜土地爷

泼水狂欢

泼水习俗是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从大暑到处暑一个月内的一种民间活动,主要用于降温,通过泼水来降低气温,为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泼水狂欢泼水狂欢

赏菊

处暑过后,秋意来临,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大好时光。处暑时节正值秋菊初开,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一直以来都饱受文人喜爱。在出游迎秋的同时,文人们还不忘采摘几朵菊花回去装点庭院,也就是插花。正所谓“菊花须插满头归”,文人雅士们在凉爽的日子里出游赏菊,摘几朵菊花装点鬓发、装饰庭院,别具风雅,秋天的仪式感也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赏菊赏菊

采菱

每到处暑时节,浮盆采菱是江南水乡最动人的景象之一。菱角颜色鲜艳,漂浮在水面上,乡间妇女则乘着菱桶或兰挠,边歌边采,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采菱采菱

节气美食

美食

功效特点

鸭肉

鸭肉,味甘性凉。处暑时节,南京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在吃鸭子,此时鸭子肥瘦适宜。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都会去熟食店买半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都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杭州人习惯将鸭子分为老鸭儿、嫩鸭儿、呆大鸭儿,就营养来说,老鸭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对口味和营养都会好一点,适合煲汤解暑气,而肉鸭则多用来做烤鸭、酱鸭等。

鸭肉鸭肉

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福州人“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福州人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龙眼龙眼

酸梅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乌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劳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所以处暑节气喝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时,喝酸梅汤还能帮助体内酸碱值达到平衡。

酸梅汤酸梅汤

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在处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麦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热,还能养阴;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贝泡水饮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养肺的作用,也适合气虚的人士。不过,处暑时节应少喝凉茶,因为此时的暑热并不严重,而凉茶过度苦寒,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凉茶凉茶

白丸子

福州人在处暑吃的一种食物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温,入脾肾肺经,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对身体会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白丸子白丸子

节气农谚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处暑种荞,白露看苗。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处暑长薯。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处暑拔麻摘老瓜。

立秋收早稻,处暑雨似金。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棉花。

处暑有落雨,中稻粒粒米。

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处暑花红枣,秋分打尽了。

处暑鱼速长,管理要加强,饵料要增加,疾病早预防。

处暑前后,芝麻开花处暑前后,芝麻开花

节气诗词

处暑相关诗词

朝代

诗人

诗词标题

诗词内容

白居易

《早秋曲江感怀》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年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宋祁

《早秋有感》

一叶飞足惊,要是变衰始。

毛泽自兹竭,多露方夜委。

凉蜩抱空号,腐燐变幽燬。

怊然感物化,须发不常美。

羲和鞭白日,已复向蒙汜。

功名未及见。轩冕胡足恃。

坐客悯予忧。粲然启玉齿。

辍嗟谢诸郎,长年行自尔。

张嵲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苏泂

《长江二首》(其一)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长江二首》(其二)

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纤埃。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

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

王之道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黄升

《酹江月·夜凉》

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烦暑。

一枕新凉宜客梦,飞入藕花深处。

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夜气清如许。

刬然长啸,起来秋满庭户。

应笑楚客才高,兰成愁悴,遗恨传千古。

作赋吟诗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

淡月阑干,微云河汉,耿耿天催曙。

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

陆游

《闲适》

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

读书以自娱,不强所不知。

一窗袖手坐,往往昼漏移。

初非能养生,简事颇似之。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吴潜

《鹊桥仙·扁舟昨泊》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

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

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朱熹

《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仇远

《处暑后风雨》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参考来源:

节气色彩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里以退红、樱花、丁香、木槿的过渡来形容处暑的色彩,起承转合的四个颜色分别对应处暑时节不同的状态。

色彩

简介

图片

退红

退红,处暑之起色。退红,亦作褪红。方以智《通雅·衣服·彩色》曰:“(退红)与褪同为浅红也,半新半旧曰褪”。《水鼓子》咏:“美人背看内园中,犹自风流着退红。为赌金钱争百草,急行遗却玉珑璁(cōng)。”在天意渐凉的日子里,盛夏的火红与热烈逐渐褪去,好似这位身着退红、匆忙离去的美人,留下一抹淡淡的浅红色,独留夏天的余韵。

退红退红

樱花

樱花,处暑之承色。樱花色呈淡粉,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私园都有种植。世人多以为唐朝看重倾城倾国的牡丹,实际上在唐朝樱花也备受青睐。唐代李商隐《无题四首 其四》咏:“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可见,樱花自唐朝时期已被人们普遍种植于庭院和街巷,那时已有深巷樱开的景象。樱花色的淡雅高洁,也象征了文人们高尚的情操。

樱花樱花

丁香

丁香,处暑之转色。丁香花色呈淡紫。王十朋《丁香》咏:“雨里含愁态,枝头缀玉英。”丁香花含苞未放,在雨中好像愁闷烦结,缀满枝头,犹如雪花般的冰清玉洁。那枝头的小小点缀,正是丁香花淡淡的紫色。丁香花的淡紫色,正如处暑清凉的天气,带给人清凉之感。

丁香丁香

木槿

木槿,处暑之合色。木槿在《诗经》当中,叫做“舜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晋代的傅咸写有《舜华赋》,“红葩紫蒂,翠叶素茎。含辉吐曜,烂若列星”,就是赞美木槿花的每日一新。处暑节气,看木槿花的颜色,回忆起过去的盛夏,领略到木槿花所代表的深意——生如夏花,向日而荣。

木槿木槿

节气养生

编辑

节气穿着

处暑前后,早晚气温低、多风而且光照强烈就要适度地增加衣物做好保暖、防风、防晒,以避免受凉、受风和日光性皮炎的发生。

节气运动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饮食习惯

在炎热的夏季,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身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处暑后,天气渐冷,人体食欲改善,到了补充能量的时节,但是饮食应该避免马上肥甘厚味的填充,而应该徐徐图之,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 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处暑后养生最主要的就是养肺,而银耳、山药、白萝卜、百合、白芍、梨子等“白色食物”最易入肺,建议多食,少吃一些辛辣食品。 处暑时节酸酸甜甜的石榴、“百果之宗”的梨子、鲜香可口的无花果、玛瑙似的葡萄、营养丰富的芒果、止咳润肺的菠萝蜜等水果均已上市,在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也达到抗秋乏的养生效果。

睡眠习惯

经过一夏,很多人都出现了睡眠不足的情况。处暑后,天气变凉,白天逐渐变短,夜间逐渐延长,人们就该改变夏季晚睡早起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1时前入睡。 处暑前后,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则较为凉爽,保持卧室的适宜温度非常重要,建议室温控制在22℃左右,以确保睡眠时的舒适度。同时尽量保持卧室空气流通,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白天适当开窗通风,夜晚睡觉时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到身体,以防受凉。随着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应该尽量早睡早起,成年人每晚保证6到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充分恢复体力和精力为宜。处暑时节,午后气温仍较高,可适当进行午休,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既有助于缓解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也不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疾病防范

处暑时节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下降、秋高气爽,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遭遇高温天,即“秋老虎”的袭击。处暑时节,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在这种天气特点下,人体皮肤可能会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天气早晚温差大而多风,常使某些疾病在此时复发或加重,如喘憋、过敏性鼻炎等;有些人在这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的症状;季节的变换还容易让人出现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在应该贴秋膘的日子却变的不知道该吃还是不该吃了;还有一部分人在这个时节会觉得异常疲劳,怎么也打不起精神,也就是“秋乏”。 中医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长夏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湿热天气多。 夏秋之交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此时的冷热变化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以及肠胃炎、感冒等,需注意防范。

下一篇 寒露

上一篇 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