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质博物馆 编辑
中国地质博物馆(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西四羊肉胡同15号,是亚洲历史悠久,藏品丰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地学博物馆之一。据2022年3月国家文物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为18万人。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该馆的前身是民国五年(1916年)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标本陈列室,1958年现馆舍建成,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改为现馆名。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55万余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2017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2年10月11日起,中国地质博物馆闭馆。 2022年12月30日,中国地质博物馆恢复开放。
中文名:中国地质博物馆
外文名: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
占地面积:10000 m²
类别:综合性博物馆
景点级别:AAA级
投用时间:1959年
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闭馆时间16:30)
门票价格:成年人每人15元;未成年人、成年学生、教师、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军人、自然资源系统职工和中国地质学会会员等凭相关证件免票
馆藏精品: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化石;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水晶王”和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建成时间:1916年
属性:综合性地学
藏品数量: 220000(件/套)
建立背景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民国五年(1916年)1月4日,袁世凯准奏设立“地质调查局”,局长张轶欧,会办(副局长)丁文江、安特生,内设四股一馆: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博物馆。
民国五年(1916年)7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地质研究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举行毕业典礼,同时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展出师生三年来悉心采集的岩矿标本899件,还有详细图说及野外调查照片。因此,把民国五年(1916年)7月14日定为建馆日。民国五年(1916年)7月14日是公认的建馆日,因为此刻的博物馆有馆长、有机构、有典型事件,陈列和收藏从此被确定下来。
民国五年(1916年)12月10日,农商部总长周自齐签署《农商部饬》119号,任命地质调查局会办、技正丁文江为地质矿产博物馆馆长。
民国流离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民国九年(1920年),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商请农商部为筹建地质图书馆发起募捐,黎元洪大总统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计39000元。
民国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建成地质图书馆,用其余额8000元为陈列馆添建两间展室,增加陈列面积400平米。
民国十一年(1922年)7月17日,新建成的图书馆和陈列馆举行开幕式,黎元洪大总统莅临讲话并参观了地质陈列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地质矿产陈列馆陈列面积扩充到1000多平方米,内容增加了煤炭、石油、土壤和新生代地质部分。这是由新生代研究室和土壤研究室的成立而新添的标本。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全国矿冶地质展览会在天津北洋大学展出,分地质矿产馆和矿冶机械模型馆。地质调查所在地质矿产馆展出三个陈列室,由陈列馆承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于民国政府之前已将南京设为都城,加之日寇入侵,华北危急的缘故。同年9月,盛莘夫随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珠江路942号(后为700号),任南京本所陈列馆主任。北平(今北京)则留下部分人员、标本和设备在丰盛胡同和兵马司胡同原址,归属新组建的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谢家荣担任北平分所所长。“从此至北平和平解放,北平丰盛3号的陈列馆再未设主任(馆长)一职”,其事务均由历任分所所长直接管理,所以别称为“故馆”。至此,陈列馆分为南京、北平两馆。同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北平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被接纳为团体会员,原所长 翁文灏当选为协会执行委员。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开始,贾兰坡、李悦言等多次对陈列馆的藏品进行整理充实。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月下旬,中国地质学会第13次年会在北平(今北京)召开,陈列馆建成14个陈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西山地质、普通地质、周口店猿人洞、变质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层、地质构造、矿物和土壤),以不少于南京馆的展品量向社会开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北京人”头盖骨模型和仰韶陶器。同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前夕,杨钟键接任北平分所所长。同年10月底,北平分馆正式撤销。北平分馆的标本全部留在北平。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裴文中负责沦陷区的资产。同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逼近南京,地质调查所同其它机构一样,仓促撤退,并限期三五天内搬完。北平分所的杨钟键所长亦南下到大后方长沙、昆明。陈列馆精选标本313箱,由高振西经水路押运至武汉。11月下旬又运到长沙,进行简单修整。实际上,地质调查所图书馆、陈列馆部分馆藏虽由南京西迁,但仍有百余箱未及运出。 同时,为应对动荡局势,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将前后门对调,即正门由丰盛胡同3号改在兵马司胡同甲58号(现6号),与北平分所正门兵马司胡同9号(现15号)近在咫尺。同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之前,馆长盛莘夫奉命留守南京,凭借流利的日语与日军周旋,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逃出南京,后回到重庆北碚。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因武汉战事告急,地质调查所从长沙再迁至重庆。陈列标本随同其他物品一起挤入四川地质调查所内。不久,地质调查所在重庆北碚盖好房子,陈列标本才搬到北碚所内安置。至此,陈列馆馆藏被迫分为重庆北碚、南京和北平三地。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2月25日,中央地质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所、气象所及工业试验所、农业试验所、西部科学院等共同发起筹建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其中,地质馆由中央地质调查所设计、提供标本,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脊椎动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珠江路旧址,任命侯德封为南京地质陈列馆馆长,主持陈列的恢复和重建。参与整理的有程裕淇、杨钟键、刘东生、王存义、蔡震中等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正式开放(只恢复了抗战前的80%)。
重获新生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在南京设立由高振西负责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工作领导机构,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
1953年1月,全国地质陈列馆领导机构迁北京,高振西任馆长。因建部需要,北京馆被拆除,标本被临时存放在故宫文华殿和六铺炕等处。
1955年,南京地质陈列馆下放江苏省地质局,全国地质陈列馆与北京地质陈列馆(故馆)融为一体。
1956年,地质部决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万平方米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大楼。
1958年9月新馆大楼落成,并更名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层26个陈列室共计4500平方米、17039件标本的陈列布展工作,同年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曲折发展
中国地质博物馆全景
1966年至1976年,中国地质博物馆闭馆停滞、地震破坏,也经历了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直至2000年底馆大楼修缮改造立项得到上级批准。
2016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
2022年10月11日起,中国地质博物馆闭馆。
2022年12月30日,中国地质博物馆恢复开放。
综述
中国地质博物馆主馆共有大楼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11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稳重大方。
展区布局图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区布局图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厅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六个部分,面积共2500平方米,另有临时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
展厅
地球展厅
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传的高山峻岭,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则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中国地质博物馆-地球展厅
宝石展厅
宝石厅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琢型、宝石评价、宝石成因、宝石微观世界、宝石分布、宝石开采、宝石加工、首饰镶嵌、人工改善宝石与人工宝石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宝石文化等知识点和兴趣点。
宝石厅以单晶宝石和玉石为主,并以天然宝石与人工宝石对比展示,以便鉴别市场上常见的相似的宝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大气、通灵、高档的展具作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随每期主题的变换进行不定期的调换。
中国地质博物馆-宝石展厅
矿物岩石展厅
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自然界种类繁多千资百态的矿物岩石、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
中国地质博物馆-矿物岩石展厅
史前生物展厅
史前生物展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从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简明生物分类查询系统,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
中国地质博物馆-史前生物展厅
第一单元——最早期的生命;第二单元——生物大爆发;第三单元——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第四单元——脊椎动物的出现;第五单元——生物登陆;第六单元——生物大绝灭;第七单元——恐龙与鸟类;第八单元——哺乳动物与人类。
史前生物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
中国地质博物馆-史前生物展厅
分馆概况
黄果树奇石馆:位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于2010年6月15日开馆,2012年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黄果树馆”。截至2013年,馆藏标本1500余件。
本溪地质博物馆:座落在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本溪水洞景区内,占地面积为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80平方米。馆内陈列了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史前地质遗迹,国家级珍贵标本30余件,珍稀标本3300余件。
宜州化石馆:创建于1994年,是辽宁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996年被接收为中国地质博物馆辽西分馆。
中华恐龙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分馆):位于常州新北区汉江路1号的中华恐龙园内,是国土资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项目。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江西分馆):其前身是1927年“江西矿业调查所”的“江西地质矿产标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庐山地质馆”。新建的江西省地质博物馆于2006年2月27日正式开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前身是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始建于2000年10月,占地3500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5月15日起开放,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房山分馆,位于房山区长沟镇,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91.65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010年7月31日正式挂牌,是一座集科普、娱乐、观光、休闲于一体,将自然科学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的大型综合博物馆,是中国第五座恐龙博物馆,也是一座集保护区和展览馆于一身的园中馆,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国际植物艺术博览苑用地西侧,北靠黄海、西临游艇中心和大型度假村、南接滨海路。景观设计面积约 7.9万平方米。
截至2013年,馆内藏有各类地质标本12万余件,其中包括古生物1.3万件、地层2.1万件、矿物1万件、岩石6000多件、宝石1000多件、矿床3.3万件、地质现象1000多件,还有多件晶洞和其他标本等。其中巨型山东龙、水晶王和在辽宁西部发掘的原始鸟类化石等极为珍稀。
矿物
|
|
|
|
|
|
|
|
|
|
|
|
|
|
|
参考资料: | ||
宝玉石
|
|
|
|
|
|
|
|
|
|
|
|
|
|
|
参考资料: | ||
化石
|
|
|
|
|
|
|
|
|
|
|
|
|
|
|
参考资料: | ||
科研
中国地质博物馆-南展线
科普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的研究,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较多成果;以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独到的宝石研究成果,持续的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和引导了当代中国宝石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和市场消费。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去认识地学空间。
中国地质博物馆曾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6年12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青少年先进教育基地”的称号,获得政府奖1万元。
2021年8月,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区服务中心被命名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2021年11月,中国地质博物馆科普办被中国科协授予“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3月,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馆长:姚义川
副馆长:刘勤胜 、杨良锋 。
任职时间 | 馆长 | 馆名 | ||
|---|---|---|---|---|
1916 | 丁文江 | 地质矿产博物馆 | ||
1917-1919 | 翁文灏 | 地质矿产陈列馆 | ||
1920-1924 | 安特生 | |||
1925-1927 | 卢祖荫(代) | |||
1928 | 卢祖荫 | |||
1929-1934 | 徐光熙 | |||
1935 | 盛莘夫 | 谢家荣(兼) | 南京地质矿产陈列馆 | 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 |
1936 | ||||
1937 | 杨钟健(兼) | |||
1938 | 裴文中(兼) | |||
1939 | ||||
1940 | ||||
1941 | 李岐山(兼) | |||
1942 | ||||
1943 | ||||
1944 | ||||
1945 | ||||
1946-1949 | 侯德封 | 高平(兼) | ||
1950-1954 | 高振西 | 全国地质陈列馆下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 | ||
1955-1957 | 全国地质陈列馆 | |||
1958 | 地质部地质博物馆 | |||
1959-1965 | 冯志爽(兼) | |||
1966-1972 | 王子麟(代) | 地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简称“双革”)展览办公室 | ||
1973-1978 | 和吉甫(代) | |||
1979-1980 | 地质部地质博物馆 | |||
1981 | 刘涌泉 | |||
1982-1983 | 地质矿产部地质博物馆 | |||
1984-1985 | 黄正之(代) | |||
1986-1987 | 中国地质博物馆 | |||
1988-1994 | 邢裕盛 | |||
1995-1999 | 季 强 | |||
2000-2006 | 程利伟 | |||
2006-2008 | 刘随臣 | |||
2009-2018 | 贾跃明 | |||
地理位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
中国地质博物馆
票价信息
开放时间:9:00~16:30
开馆时间:9:00
停止入场:16:00
闭馆时间:16:30
周一闭馆
票价:实行优惠票价。成年人每人15元;学生、教师、军人、残疾人、60岁以上老年人、导游和自然资源部系统工作人员等凭证件免票。
交通路线
北京地铁:
四号线 西四站(D出口)
北京公交车:
● 3,13,22,38,42,88,105,409, 西四路口北站下;
● 101,102,103,124,612西四路口东站下;
● 102,105路 西四路口南站下;
● 102,13,3,42路 西四路口西站下;
● 109,124,38路 西四丁字街站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独居石
辰砂与水晶共生
钠锂大隅石(苏纪石)
羟砷锌石
萤石与方解石晶簇
天河石
六方柱状磷灰石
水晶
紫晶晶簇
羟砷锌石
花朵状石膏
十字石穿插双晶
钒铅矿
球状磷氯铅矿
球状羟砷锌石
围岩中的红宝石晶体
与方解石等共生的祖母绿
海蓝宝石
翡翠摆件
玛瑙切片
蓝玛瑙球
青金石屏风
金刚石
坦桑石
金绿猫眼
紫晶
田黄
星光蓝宝石
粉红色碧玺
托帕石
圣贤孔子鸟
中华龙鸟
周口北京人遗址的灰烬
中国鬣狗
中华弓鳍鱼
元谋人(牙)
原犀
沼泽野箭蜓
真獾
震旦角石
楔羊齿
新疆隐孔贝
玄武蛙
燕细姬蜂
印痕薄扁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