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工程 编辑
安全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以力学、化学、机械工程为主干学科,重点学习与工程系统与产品的碰撞冲击损害机理、系统安全性评估和监测,易燃易爆物质的安全性评估和安全防护设计,环境安全与监测等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中文名:安全工程
外文名:Safety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2901
专业层次:本科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类别: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1989年4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理工、农林、医药》中,试办安全工程专业,专业代码为工科试32,为工科专业。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3年7月颁布)》中,安全工程专业名称不变,专业代码变更为082206*,属管理工程类,为工学门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将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代码080107)与安全工程(专业代码082206*)合并为安全工程专业,专业代码为081002,属环境与安全类,为工学门类专业。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将原安全工程(专业代码081002)、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1007S)、灾害防治工程(专业代码081004W)合并为安全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2901,属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安全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2901,属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以适当调整为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总学时或学分要求:总学分为140~180学分,总学时为2100~2500学时,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2、业务方面
1.掌握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基本分析计算能力。2.
掌握基本的法学、文学、哲学、伦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能够为所从事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工作提供支撑。3.
掌握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工作所需的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及相关行业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基本安全设计分析能力。4.
掌握行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保险学等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基本安全经济分析能力。5.
掌握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法规、安全技术、职业安全健康、行业安全工程等方面专业知识,对于即将或主要从事的行业及领域熟悉其工艺特点、流程、工艺设备等,具备基本安全技术管理能力。6.
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工具性知识,能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交流与合作能力。
3、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总体框架
构建原则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
1.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2.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3.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4.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主要指集中实践环节、单独设课课程学分,课内实验、实践学时不予计入。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行业状况。
1.实验课程:包括一定数量的软硬件及系统实验,包括安全设备及测定仪器仪表、相关软件和系统的使用方法。2.
课程设计:根据课程性质,不少于2门专业主干课程安排课程设计。3.
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便于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4.
毕业设计(论文):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结合专业主要就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注意引导学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法律、伦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理论课程
知识体系
1、通识类知识
通识类知识包括军事理论、法律、伦理、外语、人文、体育等基本内容;除中国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必须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学、化学、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具体教学内容由各高校自行确定,并应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
3、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通用专业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通用专业知识包括: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职业安全健康、事故调查与处理、安全监管监察、应急管理等;行业专业知识包括:矿山安全、冶金安全、化工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火灾爆炸防治、机电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噪声控制、通风除尘、防毒技术、辐射防护、交通运输安全等。
课程类别及其内容
一、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
1.数学:微积分和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2.
物理学:力学、振动、波动、光学、分子物理学与热力学、电磁学、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量子物理基础等。3.
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实验等。
二、工程基础类课程
1.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2.
工程流体力学: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明渠流、堰流与闸孔出流、渗流、气体动力学基础、湍流射流。3.
工程热力学:热力系统、热力平衡、热力状态、热力过程、热力循环与工质、热力发动机、制冷机与热泵的工作循环、热能利用率和热功转换效率。4.
电工与电子技术: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磁路与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工厂供电与安全用电、电工测量、运算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逻辑门电路、触发器、D/A和A/D转换器。5.
机械基础:投影、三视图、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装配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机械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加工等。
三、专业基础类课程
1.安全原理:事故发生的社会、自然科学机制及事故发生、发展规律,事故致因理论。2.
安全系统工程:主要研究产品、产品系统或生产系统中物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策略。3.
安全人机工程:人体参数、人的感知与反应、人的心理特征、人的作业特征、显示器设计。4.
安全管理工程:以组织为研究范围,管理体系、事故预防的管理科学方法、组织与个人(不)安全行为解决方法。5.
安全法学: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宪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安全生产基础法规的重点内容,我国安全生产立法的改革趋势。
四、专业类课程
1.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检测与工业运行状态信息的关系,安全检测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安全检测技术与方法,安全监测技术与方法。2.
电气安全:电气事故机理,通用防触电技术,电气线路与电气设备的安全技术,电气防火防爆工程,防雷安全与静电安全,电气安全管理。3.
火灾爆炸:燃烧与爆炸的机理,防火与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防火与防爆基本技术措施。4.
机械安全:机械安全的基本规律,常见危险机械的安全技术。5.
通风安全工程:作业场所有害物的来源与危害,通风原理与通风技术,有毒有害气体净化原理与方法。6.
压力容器安全:压力容器的分类与结构,压力容器工作原理,压力容器质量控制,压力容器安全装置,压力安全缺陷检验。
部分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括号内数字为建议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或者习题课学时数)
示例一(煤矿方向)
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36+4)、安全系统工程(40)、安全管理学(32)、安全心理学(32)、安全经济学(32)、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36+4)、矿井通风(50+6)、矿井瓦斯防治(28+4)、安全监测监控(36+4)、安全人机工程(28+4)、矿山开采(38+2)、安全法规(32)、安全评价技术(32)、矿井火灾防治(28+4)、矿井粉尘防治(20+4)、专业计算机应用(20+20)、专业英语(32)、煤矿安全监察(24)、矿山救护(36+4)。
示例二(工业方向)
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36+4)、安全系统工程(40)、安全管理学(32)、安全心理学(32)、安全经济学(32)、工业通风与除尘(30+2)、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36+4)、机械安全工程(28+4)、电气安全工程(24)、应急救援理论与技术(36+4)、安全监测监控(36+4)、作业环境空气检测〈28+4)、工业防毒(32)、灾害学(32)、特种设备安全(32)、化工安全工程(36+4)、安全法规(32)、安全人机工程(28+4)、安全评价技术(32)、专业计算机应用(20+20)、专业英语(32)。
示例三(石油方向)
工程力学(56+8)、机械设计基础(56)、电工电子学(56+16)、计算机测控技术(52+4)、安全监测与监控(36+4)、安全系统工程(40)、安全评价技术(32)、安全人机工程(28+4)、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36+4)、石油加工概论(32)、油气储运概论(32)、石油安全工程(或化工安全工程)(32)、工业安全技术(32)等。
示例四(设计、评价、咨询方向)
工程制图(80)、基础化学(56)、基础化学实验(24)、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16)、微积分ⅡA(48)、微积分ⅢA(24)、线性代数Ⅰ(32)、大学物理Ⅱ(120)、C++程序设计基础(48)、有机化学Ⅲ(40)、C++程序设计实践(32)、工程力学(64)、经济学基础(32)、概率论B(32)、数理统计l(24)、流体力学(32)、电工学Ⅰ(64)、物理实验Ⅱ(24)、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48)、物理化学(48)、数据库技术及应用(32)、安全信息工程(32)、安全经济学(32)、可靠性分析(32)、电工电子实践Ⅱ(16)、制造工程训练Ⅱ(金工实习)(32)、机械设计基础Ⅱ(56)、安全人机工程(32)、资产评估概论(32)、环境工程(40)、安全监测技术(32)、安全系统工程(40)、安全教育学(24)、安全学原理(40)、工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40)、安全法规(24)、爆炸与冲击(32)、可靠性分析(32)、地下结构可靠性(24)、消防工程(24)、职业卫生及工程(32)、压力容器安全技术(24)、工业通风与空调(32)、安全心理学(32)。
实践教学
具有满足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专业实验、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各种实习环节具体类型和周数由各高校自行根据教学需要安排,总的实习周数一般不得少于10周,实践环节学时应满足20%比例要求。
专业实验
专业实验课程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至少选择下列实验中的1/3进行安排:安全管理实验、环境参数测定、人机工程实验、设备的安全检测、气体检测与分析实验、防火防爆实验、安全信息采集综合实验、安全远程监测实验、火源监控实验、构件缺陷检测、电气设备安全检测实验、粉尘检测与分析实验、通风与除尘实验、工业装备安全在线监测实验、灾害防治仿真实验。
必开实验包括安全人机工程、设备的安全检测、防火防爆等。自选实验由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教学计划安排。
各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教学计划安排其他实验。
认识实习
认识企业事故发生状况,生产工艺与设备的主要危险与有害因素,基本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时间安排1~2周。
生产实习
熟悉安全生产工艺流程,掌握部分关键生产设备、装置的安全技术,主要是所选的行业背景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装置的安全技术措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在企业进行应用实践,时间安排4~6周。
毕业实习
应结合学生准备从事的专业方向,有侧重点地进行。熟悉实习单位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熟悉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及安全技术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主要搜集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时间安排4~6周。
课程设计
专项事故预防方法的专门设计,可以安排如人机工程学方法、安全管理学方法、安全风险评估、事故调查分析、通风工程技术、防火措施、防尘技术等,也可安排综合性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可安排10~15周,学生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能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一般毕业设计(论文)50%以上应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完成。
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该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1、行业背景
从事该专业主干课教学工作教师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中,必须有其中之一毕业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或相近专业。部分授课教师应具有安全领域研究背景。
2、工程背景
所有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工程、项目科学研究背景,有教师承担过工程性项目或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教师发展环境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教师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合理,保证在教学以外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术活动、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有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培训、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设备资源
教学设施1.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实验器材及相关设施完好,安全防护等设施符合中国国家规范。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实验开出率不低于教学大纲规定的90%;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2.
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3.
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4.
实验教学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5.
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有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指导,有明确的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校外实践基地中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6.
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信息资源
配备各种高水平、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及一定数量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师生能够方便地利用,阅读环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
学校图书馆及安全专业所属院(系、部)的资料室中应有必要的安全工程类图书、期刊、手册、图纸、电子资源等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应的检索工具等。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2400元。
质量保障
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1.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监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计划、学科专业调整和发展方向等。2.
人才培养过程:主要监控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3.
人才培养质量:主要监控各项竞赛获奖、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等。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和制度
各高校应建立学校、学院(系)、系(教研室)三级监控体系,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
应建立听课制度、评教制度、试讲制度、教学督导、专项评估等质量监控制度,并有相应的监控手段和方法。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专创融合背景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1.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科研与创新理念,突出“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流程、新案例”的“五新”教育,以创新问题和创新课题为切入点,建立1至2门安全工程专业“专创融合”课程,形成包括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教学文件。同时“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文件也可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总结。2.
“导师制”创新创业团队: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实践补充。学生“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跟随专业老师进入相关团队,在团队教师指导下,参与相关科研和创新能力训练。团队组织科学研讨、大学生论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活动。在每个团队内部,再组建若干小组。此举措可有效缓解学生和教师联系少、学习盲目性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
创新能力培养制度与激励措施制定: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出台具体制度与激励政策。从立项开始对学生进行进度跟踪,设置定期与不定期的进度检查,以过程跟踪模式替代传统的结果检查模式,做到按规执行。同时设立奖学金等激励措施,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活力。
代表院校:吉林建筑大学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1.
积极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各高等教育机构工程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估,具有国际认可度。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可以提高各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竞争力,也是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进行行业特色发展、提高培养质量的探索过程。2.
优化课程体系方面,部分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中的短板在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培养定位不清晰,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内容繁多系统性不强;同时专业课程内容无法对接行业安全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与处理方法。校企合作制度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高校平衡资源调配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设安全工程企业专业课。由学校提供学习平台,企业提供在职导师进行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实际运用方面的讲解,使学生通过课堂准确的学习到行业安全专业知识,以企业专业课为导向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就业综合素质。3.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提高高校的实验实践基础设施,以免修学分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进行实际的企业实践。4.
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方面,安全工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加强学校、企业、社会三者间的联系。将企业、社会对学校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作为持续改进的驱动力,学校通过企业、社会反馈的真实毕业生数据改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企业、社会吸收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人才提供保证,促进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代表院校:中国民航大学
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培养模式
1、服务社会需求,统筹两个标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应立足中国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安全发展,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评价结果应用机制,通过校友、行业协会与企业等深度调查分析,全面把握安全工程人才多样化需求,统筹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前瞻性设置矿山安全技术与管理、工业安全技术与管理等方向,明晰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素质、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能力等要求,重构并持续改进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教师还应调查分析中国国家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产业结构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国际化对安全生产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兄弟院校安全工程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推进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全面理解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专业认证标准要求,通过走访、座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听取工业企业、行业协会、校友、教师、学生、社会对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和能力要求的意见和建议。
2、深化内涵发展,融合三个聚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要突出学生中心,坚持成效导向,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发展,聚力教师队伍发展、聚力教学条件保障、聚力教学资源建设并融合推进,以教师科研发展、教学发展和教学内生动力激发为目标,构建教师发展体系,推进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选拔教师到中国国外大学留学深造,引进优秀博士,鼓励教师获得安全工程执业注册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行业协会学术兼职。
各大院校应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与执业资格对接、教学过程与工程实际对接、科研平台与实践创新对接,完善政教协同、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学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3、聚焦学生能力,耦合四个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聚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展实践系列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教学方法,逐步扩大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所占学时学分比例。精炼专业核心课程,将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案例转化为课程和教材内容,实现科研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实施教授和博士给本科生讲座,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学科领域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的深度联合机制,实践教学环节均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安全管理人员全程参与。要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实施辅导员联系教学系制度,实行导师贯穿大学四年,指导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国际化意识。
代表院校:湖南科技大学
人才需求
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安全防护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设计开发及安全监测、监理维护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安全工程学科技术管理人才。
考研方向
法律(非法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矿业工程
就业方向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石油、化工、电力、港口、航空、航天、交通、保险、商贸等行业的各类企业或管理部门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工程施工安全监督与监理、事故损失预测及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安全监察、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和科研工作。
地区 | 院校 | |||
---|---|---|---|---|
北京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
天津 | 天津理工大学 | 中国民航大学 | 天津城建大学 | |
上海 | 上海海事大学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
重庆 | 重庆三峡学院 | 重庆科技学院 |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河北 | 华北理工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唐山学院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华北科技学院 | 河北工程大学 | 河北大学 | |
河北科技大学 | ||||
河南 | 郑州大学 | 河南工程学院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城建学院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安阳工学院 | 中原工学院 | |
山东 | 山东管理学院 | 济宁学院 | 滨州学院 | 山东工商学院 |
山东交通学院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青岛理工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
山东科技大学 | ||||
山西 | 吕梁学院 | 山西科技学院 |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 太原工业学院 |
山西大同大学 | 太原科技大学 | 中北大学 | 山西能源学院 | |
太原理工大学 | ||||
安徽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安徽工业大学 | 安徽建筑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 |
皖江工学院 | 合肥城市学院 | 安徽新华学院 | 安徽三联学院 | |
江西 | 江西理工大学 | |||
江苏 | 河海大学 | 无锡学院 | 常熟理工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常州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江苏大学 |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江苏海洋大学 | 南通理工学院 | |
浙江 | 温州理工学院 | 浙江海洋大学 | 宁波工程学院 | 中国计量大学 |
湖北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理工学院 | 武汉工程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
湖南 | 中南大学 | 湖南工学院 | 湖南城市学院 | 湖南农业大学 |
南华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
广东 | 华南理工大学 | 广东工业大学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湛江科技学院 |
广西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 ||
云南 | 昆明理工大学 | 文山学院 | ||
贵州 | 贵州理工学院 | 六盘水师范学院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
贵州大学 | ||||
四川 |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四川师范大学 | 西南科技大学 | 宜宾学院 | ||
陕西 | 长安大学 | 西安石油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榆林学院 | 空军工程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 |
宁夏 | 宁夏理工学院 | 银川能源学院 | ||
黑龙江 | 黑龙江工业学院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东北石油大学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吉林 | 吉林化工学院 | 吉林建筑大学 | 长春工程学院 | 长春建筑学院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
辽宁 |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沈阳化工大学 |
大连交通大学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沈阳建筑大学 | 沈阳理工大学 | |
东北大学 | 沈阳工学院 |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 ||
新疆 | 新疆工程学院 | |||
内蒙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
福建 | 福州大学 |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 ||
甘肃 | 兰州理工大学 | 陇东学院 |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