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祖鸟 编辑
始祖鸟是蜥臀目始祖鸟科恐龙。大小和现今中型鸟类相仿。头部灵活,颈部瘦长,身体较短,尾长而硬挺;双臂、前肢和长尾覆有羽毛,拇指则朝向后方;长有利齿,翅膀有爪,后趾末端有尖利而弯曲的爪,且长有骨质尾椎。始祖鸟多分布于德国南部。肉食动物,以昆虫和鱼类为食。飞翔能力不强,只适于短距离飞行;无法长时间在树上生活,但善于在地面奔跑。当遇到危险时,挥动翅膀能够在林间短距离飞行或在浅水地带上空滑行到安全地方,有时也会从峭壁上或者树梢上俯冲到更远的地方。始祖鸟生活在距今1.55亿—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索伦霍芬发现了一块始祖鸟羽毛化石。那穿越亿年的美丽令其闻名于世,索伦霍芬也成了生物学家心目中的“圣地”。其化石的发现,再次确认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从此成为恐龙与鸟类之间的过渡性化石及演化的重要证据。同时具有鸟类和恐龙的特征,科学家认为其可能是第一种由陆地生物转变成鸟类的生物。
始祖鸟
始祖鸟
类似图中的小盗龙,始祖鸟也具有后翼
也正是因为始祖鸟骨骼结构与一种被称为虚骨龙的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十分相似,早就有人认为鸟类起源于虚骨龙类,并且推测鸟类的高代谢水平是从那些恐龙中继承来的,也就是说某些小型的肉食性恐龙可能已经是恒温动物了。更有人推测羽毛的开始发展不一定与飞行有关,它在原始的兽脚类恐龙中可能已经普遍存在。
从始祖鸟保留下来的一系列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可以看出,它适应飞行的各方面构造还很不完善,所以推测它大概还只能在低空滑翔。那么,始祖鸟是怎么从陆地行走变成在天空滑翔呢?科学家对此有两种意见。
始祖鸟
另一种意见认为,始祖鸟本来是树栖的,在树上利用带羽毛的翅膀滑翔是一种有利的活动方式,这使前肢上由鳞片变成的原始羽毛的变异类型获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最后终于发展成带羽毛的翅膀而获得飞行能力。这种理论称为鸟类飞行起源的“树栖说”。
后来,根据第5块始祖鸟的标本来看,它不但翅膀上有爪,后趾末端也有尖利而弯曲的爪。这种爪对奔走不利,而对攀援树枝有利,这似乎支持了树栖说。
旧版始祖鸟复原图,未参考最新羽毛颜色
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问题。很多后期的标本被命名为本身的种。柏林标本被称为古鸟(Archaeornis siemensii);爱希施泰特标本就被称为厦曲侏鸟;慕尼黑标本就被称为巴伐利亚始祖鸟;而索伦霍芬标本就被指为乌禾尔龙。
有研究指所有的标本都是属于同一物种。但是标本之间亦存在明显的分别。就如慕尼黑、爱希施特、索伦霍芬及瑟马普利斯标本就较伦敦、柏林及哈勒姆标本小或是更大型,有着不同的脚趾比例、更细长的鼻端、向前的牙齿排列及可能存在的胸骨。这些差别就像(或更大)现今不同种鸟类之间的差别,可这些差别亦可以不同年龄作为解释。
就第一个只的羽毛标本与始祖鸟的飞羽不相同的事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因为根据它的大小及比例,它可能是属于一些未被发现的原始鸟类物种或似鸟的恐龙。由于这个羽毛是原有的模式种,因而引起了一些命名的混乱。
复原图
与人类脚掌的比较
最早的化石
第一枚始祖鸟化石是1860年在德国索伦霍芬的附近发现的,其形态保存很差,仅一根单羽的压痕,长约60cm,宽约11cm,两侧的羽片不对称,形态和现代鸟类的次级飞羽相似。因为人们知道现代的鸟类是身披羽毛的,于是就连一枝羽毛化石从此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意义与反响,目前这块标本保存在德国前东柏林博物馆。仅在1861年有过关于它的报道,后来很少提及到。
首个遗骸
真正的带有骨骼的始祖鸟化石最早发现于1861年9月30日,在德国索伦霍芬出土,是在距离第一枚始祖鸟化石不远的另外一个采石场,地层时代是晚侏罗世。这件标本基本完整,只是头骨不全,头后的骨骼保存较好并且还有羽毛的印痕,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伦敦标本。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双重特征,如鸟类的飞羽、叉骨,爬行类的尾椎和原始的头骨,被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现收藏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这件标本的公开出现正好是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两年之后,所以,具有双重特征的中间类型始祖鸟的出现在当时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新化石
始祖鸟 化石
第四件标本的发现相距前三块相隔时间较长,大约是一个世纪之后的1956年,也是在出土伦敦标本的同采石场再次给人们带来了惊喜,经Heller描述研究后名为Maxburg标本。这一标本残缺较多,没有头骨,其他骨骼脱节明显,显示出一些羽毛的印痕,最有意义的是脚部的跖骨有些愈合,意味着始祖鸟已开始表现出鸟类进步的特征。不过这件标本开始由私人所有,只有在1959年经研究后在索伦霍芬附近的Maxburg博物馆展出过,但后来Opitsch却把它转移到家中自己保存,在其1991年去世后,这件标本就下落不明了。
第五件始祖鸟化石是在1877年发现的,之后的历史稍微有些曲折。由于这件标本的保存不十分理想有些特征保留缺失,特别是羽毛印痕的部分遗失,使鸟类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很容易混淆;再加之当时鸟类的标本可用,于对比的实在太少,以及人类对化石鸟类认识还处在不断积累的过程和阶段。尽管作者曾是第一、第二件标本的研究者,但还是把标本上微弱的羽毛印痕误认为翼龙的皮膜,因此这件标本被,认为是翼龙化石长达一个世纪。因为,在侏罗纪晚期的翼龙也是长着牙齿,而且尾巴还没有消失,所以,十分相似的特征就跟科学家开了一个玩笑。这也是认识自然的过程直到1970年,Ostrom发现后才改正,也就是Haarlem或Teyler标本,现在这块标本保存在荷兰Haarlem的Teyler博物馆,也可能是开始的错认才导致这块标本能花落他家,否则是不可能的。
第六件标本有着与第五件相似的经历,发现于1951年,但由于标本是一个幼年个体,加上没有明显的羽毛印痕保留,开始被认为是小型的食肉恐龙。我们不难猜想,对早期鸟类的认识,羽毛的特征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在早期鸟类的身上还有很多食肉恐龙的特征保留,所以才出现了错误的结论。这种误会一直延续到1973年才被更正,即为Eichstatt标本,现保存在德国的Eich-statt的Jura博物馆。
第七件始祖鸟化石发现的日子就更近了,是1987年在索伦霍芬前市长FriedrichMuller家中的个人收藏品中被认出,产地已不十分清楚,也是所发现的始祖鸟中个体最大的一件标本,骨骼形态与伦敦标本比较吻合。另外,羽毛印痕的缺少和第六件标本相似,直到1988年才被报道,即为Solnhofen标本,现藏于Muller博物馆。
第八件标本是在1993年于伦敦标本的同一产地被发现,由于这件标本的羽毛和前肢,以及骨化的胸骨和颌骨保存的较好,同时这些特征的保留使得该件标本的学术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和提升,于是Wellnhofer便把这件珍贵的标本命名一新种——巴伐利亚始祖鸟(Ar-chaeopteryx bavarica),通常也称为Solnhofen-Aktein-Verein标本。
第九件标本是私人收藏品,保存状态不很理想,仅保留有前肢和肩带部分,是一具被压扁的不完整骨架,没有正式的研究成果和文章报道。
最后的化石
真正的带有骨骼的始祖鸟化石最早发现于1861年9月30日,在德国索伦霍芬出土,是在距离第一枚始祖鸟化石不远的另外一个采石场,地层时代是晚侏罗世。这件标本基本完整,只是头骨不全,头后的骨骼保存较好并且还有羽毛的印痕,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伦敦标本。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双重特征,如鸟类的飞羽、叉骨,爬行类的尾椎和原始的头骨,被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现收藏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这件标本的公开出现正好是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两年之后,所以,具有双重特征的中间类型始祖鸟的出现在当时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骨骼
第一块始祖鸟化石 拓印
地面奔跑的假设
既然无法在树上生活,那么始祖鸟就只能在地面奔跑了。保尔标本也给了我们其他栖性的证据:其第二趾延长,第二趾靠近上端的第一节关节极度膨大,都说明始祖鸟善于在地面奔跑,而且靠第二趾抓地而获取力量。这与恐爪龙非常类似。
化石分析
始祖鸟头部复原
不过,对于始祖鸟的看法,人们一直把它停留在鸟类“始祖”的位置上。因为,就鸟类的起源而言,长期以来争议颇多。其中一种说法是“鸟类的恐龙起源说”,该假说建立在鸟类是由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作为最早鸟类的始祖鸟,其不仅具有兽脚类恐龙的特征,如:口中具锋利的牙齿,加长的尾椎及长长的尾巴等恐龙类的特征,而且还多少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质,如:体披羽毛,而且羽毛还有分化,分为飞羽、次级飞羽和绒羽。其次,作为进化论者不断完善的进化树,似乎始祖鸟也正好弥补了一段“缺失的链条”或者充当了“中间媒介”,从陆地行走奔跑的动物转变为空中飞行的鸟类,始祖鸟就是兼具两类动物特征的过渡类型,所以始祖鸟就成为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里程碑式的动物。许多进化论者把始祖鸟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化石发现,结果它一直被吹捧为在演化行为中完美的典范。不过,其他人对始祖鸟的认识却不是那么肯定。始祖鸟要维持鸟类的“鼻祖”的地位也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
美国著名的恐龙学家Ostrom称这些始祖鸟的标本不是完全一样的,尤其是同所有现代的鸟类相比。如果羽毛尚未保存在伦敦和柏林的标本中,其他的标本从来就没有被确定为鸟类。相反,它们无疑已被鉴定为美颚龙。
Dixon也曾指出,始祖鸟除了翅膀的比例与美颚龙不同外,其骨架则与轻便行驶奔跑的美颚龙类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
许多鸟类学家指出,事实上始祖鸟表现出来的第一趾与其他趾的对握,叉骨的出现以及向后延长的耻骨,看后感觉就是一只鸟。
鸟类学家Feduccia曾指出:大概始祖鸟不会回答我们更多的关于羽毛的早期起源和真实的原始鸟类的飞行的问题。因为对于始祖鸟而言,现在的认识仅是鸟。一些古生物学者试图把始祖鸟归入地面行走的、带羽毛的恐龙。不是的,它是鸟,是会栖树的鸟,任何数量的古生物证据也不会改变。这个观点是严谨的。还有类似始祖鸟兼具爬行动物和鸟类特征的化石标本在其后也陆续发现。
化石分布
始祖鸟的羽毛颜色呈浅色,边缘和端点呈黑色
始祖鸟 化石
及后首个骨骼,称为伦敦标本(BMNH 37001)于1861年在德国的朗恩艾特罕出土,自然历史博物馆。没有大部份的头及颈部,它于1863年由理察·奥云(Richard Owen)所发表并命名为大尾始祖鸟(Archaeopteryx macrura),因他相信它不是属于该羽毛的同一物种。达尔文在其后修改他的《物种起源》时,亦指奥云的发现是爬虫类与鸟类之间的连接。自此以后有9个标本先后被发现。
羽毛颜色
始祖鸟
早期研究认为,在动物尸体形成化石的过程中,矿物质会取代动物的组织和骨骼,不会留下化学痕迹,因而无法通过化石来分辨始祖鸟羽毛的图案和色彩。2012年,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始祖鸟羽毛化石中的黑色素体进行分析后称,色素分析表明始祖鸟的羽毛是全黑色的。
由英国、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称,利用X射线对始祖鸟化石进行整体扫描后发现,化石中含有的与色素有关的微量金属和有机硫化物,只能来自于始祖鸟的羽毛,而进一步的化学分析表明,始祖鸟的羽毛并不是之前认为的全黑色,而是只在羽毛的边缘和尖端成黑色,其余部分色彩十分浅淡。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鸟类进化的早期阶段,其羽毛就具有复杂图案,而羽毛的形状、图案等对于科学家理解鸟类求偶、繁殖及进化的相关情况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这些鸟类的健康状况、捕食习惯以及生存环境。
相关分析
科学家在一些始祖鸟羽毛化石中发现了黑素体——色素中的微小结构,可想象地理解为一个“生物学油漆桶”。2012年,布朗大学的一支研究小组宣布了对一根始祖鸟羽毛中的黑素体的分析结果。根据他们的分析,始祖鸟的羽毛呈黑色。他们分析的羽毛是覆羽,这种羽毛覆盖主要和次要翅膀羽毛。科学家表示色数沉着可能提高羽毛在飞行过程中的抗磨损能力,就像现代鸟类一样。
重大发现
过去3年时间里,这支研究小组利用这种方式在始祖鸟骨骼、羽毛化石以及四周的岩石中发现了化学痕迹。此外,他们还在另外两只另一种早期鸟类的羽毛化石中发现了色素。这一发现允许科学家首次复原始祖鸟的羽毛。在这项最新进行的研究中,科学家借助斯坦福同步辐射实验的X射线束对始祖鸟的羽毛化石进行扫描,并发现了与色素和有机硫化合物有关的痕量金属,这些物质只能来自于始祖鸟的最初羽毛。曼宁表示:“这些化合物已经保存了1.5亿年,它是一项引人注目的重大发现。这些化学痕迹显示始祖鸟的羽毛颜色较浅,边缘和尖端含有颜色更暗的色素。
研究意义
此次化学分析允许科学家回到过去,了解始祖鸟可能的外貌特征。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迄今为止,科学家只发现11只始祖鸟化石,此次分析的化石含有单一一根羽毛化石。直到几年前,科学家仍旧认为矿石在化石化过程中取代了始祖鸟的所有骨骼和组织,没有留下任何化学痕迹。借助研发的两种研究方式,科学家得以获取有关始祖鸟及其羽毛的更多信息。值得研究。
飞行
鸟类飞行起源的争议由来已久。
类似始祖鸟,近鸟龙腿部拥有第二组翅膀
鸟类飞行的两种起源假说都承认鸟类的祖先具有长长的尾巴,但功能不大相同。地栖起源假说认为:它们在奔跑中扇动前肢以增加后肢在地面奔跑的速度,在这一过程中它们身体上的鳞片逐步增大伸长,在奔跑、跳跃的过程中,鳞片最终发展成羽毛,鸟类的祖先也最终能够由地面升腾上天。在鸟类飞行地栖说中始祖鸟一直是很重要的证据,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始祖鸟是在地面奔跑的动物。
而树栖起源说则认为,鸟类的祖先是个体较小的动物,它们最初由地面爬到树上,可能是为了顾全自身安全。鸟类的祖先先是爬树,栖息于树上,然后便开始在树间进行跳跃,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鸟类的祖先便逐步地压扁身体,增加身体的表面积,羽毛逐渐扩大,从而学会滑翔,最终具有了特有的振翅飞行能力。
总的来说,鸟类飞行树栖起源说认为早期鸟类是树间的跳跃和滑翔来学会飞行的。鸟类飞行地栖起源说,则认为鸟类的恐龙祖先都是地栖生活的,而且是快速奔跑的动物,它们是在快速奔跑中逐渐腾空而起的。
中国发现鸟类飞行起源树栖说的新证据。在辽宁省北票市发现的孔子鸟、辽宁鸟和始反鸟等中生代鸟类化石,为鸟类的树栖说提供了新的证据。由于这些鸟类生活的年代上比始祖鸟稍晚,而特征又很原始,因此对它们生活习性的研究,会有助于了解鸟类最早祖先的生活特征。
周忠和说,孔子鸟可能是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的鸟类,是最早的有角质喙的鸟类。研究表明它主要是生活在树上的。这一方面的证据主要有:首先,它具有大而弯曲的脚爪,脚爪较扁,横切面形态和现代树栖鸟类相似,而不同于地栖类;第二,孔子鸟的脚趾节的比例也更接近树栖鸟类,而明显不同于地栖鸟类,换句话说,陆生鸟类近端的趾节较长,而树栖的鸟类则具有相对较长的远端趾节,对数百个现生和已灭绝鸟类脚趾长度的统计分析,支持孔子鸟的树栖生活的结论;第三,前肢上尚保留三个指爪,并且大而弯曲。较进步的鸟类,如华夏鸟和中国鸟,只保留两个指爪,分布在第1、2指上。一些现生鸟类,比如爱青鸟,幼年时也有两个指爪,并且也分布在第1、2指上。周忠和认为早期鸟类保留的指爪可能和爱青鸟等一样,是为了适应抓住树木的需要,而且前肢趾节的比例也表明,它可能具有辅助攀缘的功能。此外,孔子鸟后肢的比例也和树栖鸟类比较接近,较长的尾综骨也是这一古鸟借助尾羽攀缘树木的另一证据。
早期鸟类能否直接从地面起飞?现代的很多鸟都能直接从地面凌空而起,早期的鸟类是否也具有这种能力呢?周忠和说,始祖鸟的胸腔较小,尚未发育龙骨突,孔子鸟的龙骨突也只是初步发育,这两种鸟类的乌喙骨还都不是很长的,由于与鸟类起飞关系最密切的飞行肌肉上的乌喙肌主要附着在龙骨突和乌喙骨上,因此,可以推测这一肌肉在最原始的鸟类中尚不很发育。在现代鸟类中,上乌喙肌穿过一个由肩胛骨、乌喙骨和叉骨组成的三骨孔,在飞行中负责提升翅膀,其活动机理如同一个滑轮。很显然,始祖鸟和孔子鸟都不具备这个“滑轮”,它们并不具有从地面直接起飞的本领,因此它们只能从有一定高度的树上借助重力起飞在树木之间飞来飞去。中国鸟和华夏鸟等时代稍晚,但形态比较进步的鸟类与始祖鸟和孔子鸟等个体相比个体较小,并且发育了进步的小翼羽。这一结构在鸟类起飞和着地时的作用最大,但显然还没有在始祖鸟和孔子鸟中出现,这进一步说明,从地面直接起飞的能力在最早的鸟类中并不存在,而很可能是在较进步的鸟类中才开始出现。所以在中生代要想看到鸟儿冲天而起的一幕是不可能的。
始祖鸟
保存最完好的始祖鸟化石及其他在索伦霍芬石灰岩发现的化石显示它们并非在保存前经历了很远的距离。始祖鸟的标本应该是生活在索侯芬湖附近的小岛,而非尸体从远处漂浮而来。始祖鸟骨骼较索侯芬的其他翼龙化石为小,如喙嘴龙属这些支配被现今海鸥占有的生态位,却足以显示它们并非由北方50公里外大岛上的流浪者。
这些围绕索伦霍芬湖的岛屿都是低洼、半干燥及亚热带的,有着长的旱季及较小雨量。生存在这些岛上的植物都是适应了干旱环境及大部份矮于3米的灌木。与始祖鸟攀树的重组相反,这些岛上似乎没有这些高大的树木,在泥沙下只发现一些树干,而化石化的树木花粉亦没有被发现。
始祖鸟的生活习性已经很难去重组,但仍有几个有关的理论。有些学者认为它主要是在陆地上生活,而其他的认为主要是栖息在树木上。缺小树木并非排除了始祖鸟生活在树上的可能性,有几种现存的鸟类都生活在灌木中。在形态学上就有几个范畴显示始祖鸟的栖息地,包括它的脚的长度、脚掌的延伸度等。一些权威认为它是可以同时在灌木上、陆地上及甚至在湖岸上觅食生存。它很大可能是猎食细小猎物,视乎大小而用颚或爪来捕捉。
真实性确认
1863年发现的伦敦标本
两位天文学家对此结果仍不相信,威卡马辛霍说:“我们观察到羽毛印痕和部位的树枝石和化石标本的其他部位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才有证据认为羽毛是一个骗局。我们反对大英历史自然博物馆拒绝让我们从化石标本取下材料做分析研究。他们这样做,就像警察去查警察的案子,又有谁会相信呢?”
最后,查德利又一次观察了化石标本,他说,羽毛部分的树枝石与其他部分没有一点区别。多少代的研究者都观察过这个标本,都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胶结物,而且全世界也没任何一位古生物学家怀疑标本的真实性。
与原鸟关系
于1984年,查吉特(Sankar Chatterjee)发现了化石,他于1991年指这些化石属于一种比始祖鸟更为古老的鸟类。这些化石相信已有约210-225百万年的历史,并被命名为原鸟。化石的保存十分之差,因而不能作出飞行能力的评估。虽然查吉特所造的重组通常展示羽毛,但是很多古生物学家都反对原鸟就是更早的鸟,甚至质疑它的存在。化石被发现时是脱落的,并在不同位置收集。由于化石的状况甚差,始祖鸟遗骸仍然是广被接受的最早鸟类。
会鸟化石可显示前肢和后肢长有羽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研究人员发现始祖鸟拥有4个翅膀而不是两个翅膀的最新证据,来自中国的一支研究小组表示,始祖鸟飞行时更像是双翼飞机,腿部的翅膀可提供二次推动力。
远古鸟类化石中四肢之间存在着两对翅膀
这11个鸟类骨骼样本来自于5种鸟类,它们相当地强壮——身体比乌鸦大,但比火鸡略小一些。近期,一些化石表明部分恐龙物种在前肢和后肢长有较大的羽毛,但直到目前仍未发现鸟类长有四个翅膀的证据,甚至包括近期灭绝的物种。
郑小婷和同事研究分析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鸟类化石,鉴别发现11种远古鸟后肢长有羽毛。据悉,现代鸟类具有两种类型的羽毛:覆盖身体外层的叶状羽毛;在叶状羽毛之下的绒状羽毛。
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叶片羽毛类型的翅膀,保存于每个鸟类化石标本的后肢上,这项发现意味着在形成两翼翅膀之前远古鸟具有四个翅膀,同时,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后肢逐渐失去了羽毛。但是一些专家置疑这项研究结果,声称后肢上的羽毛不可能用于飞行,而是交配炫耀展示的一部分。
像这样的鸟类四翼向两翼过渡进化发生于鸟类后肢活动能力逐渐增强的时期,它们可以使用后肢更多地实现地面行走。这项研究证实了最早的鸟类飞行时具有四个翅膀,相关的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