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臑 编辑

经穴名

臂臑臂臑

臂臑,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及旋肱动、静脉的分支和肱深动、静脉。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等。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臂臑

别名:头冲、颈冲、别阳、臂脑

国际编号:LI14

出处:《针灸甲乙经》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等

功能:通经活络,理气消痰等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主要配伍:配强间主治颈项强

名称释义

编辑

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故名。

2)头冲、颈冲穴。头、颈,指穴内物质运行的部位和方向。冲,指穴内物质的运行状态。头冲、颈冲名意指本穴的阳气上冲头、颈各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强盛,其运行为从天部层次直上头颈,故名 。

 

功能作用

编辑

通经活络,理气消痰,清热明目 。

治法

编辑

实则泻针出气,虚则补之、或微灸。

 

定位

编辑

臂臑解剖臂臑解剖

臂臑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 。

解剖

编辑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三角肌中点。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

主治

编辑

1.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

2.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操作

编辑

刺法刺法

刺法:1.直刺0.5~1寸,局部酸胀;2.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灸法:艾柱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

临床运用

编辑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颈淋巴结核等。

配伍

编辑

配强间主治颈项强;配手三里、大迎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

相关论述

编辑

《针灸甲乙经》:“寒热,颈疬,适肩臂(痛)不可举,臂臑主之。”

《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下一篇 赘生物

上一篇 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