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鳍 编辑
鱼鳍是大部分鱼类用来游泳和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包括成对的偶鳍和不成对的奇鳍。其中,偶鳍沿身体两侧分布,分为胸鳍和腹鳍, 亦称侧鳍;奇鳍沿身体正中线生长,分为背鳍、尾鳍、臀鳍等, 亦称单鳍。化石、胚胎发育和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4亿年前,鱼鳍逐步演化成陆生动物的四肢。
1926年,Breder根据鱼类的运动形态以及身体和鱼鳍的协同运动方式,将鱼类的游动方式分为三类,分别为鳗鲡模式,尾鳍摆动模式和鳍科模式。1978年,Lindsey在此基础上把鱼类游动推进方式划分为两大类。大多数的鱼类通常是通过扭动身体并同时摆动尾鳍产生推进力的方式来向前运动的,这种推进模式被称为BCF运动模式;另外一些鱼类是通过中间鳍和对鳍的运动来产生推力的,这种推进模式被称为MPF运动模式。其中中间鳍有背鳍和臀鳍,对鳍包括胸鳍和腹鳍。
关于鱼鳍特别是偶鳍形成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说。其中一种是鳃弓起源学说,也被称为“Gegenbaur假说”,因为它是由德国解剖生物学家Gegenbaur在1870年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偶鳍起源于鳃弓结构”,随后,1877年出现了一种更有影响力的假说——侧褶学说,认为鳍起源于鳃后面鱼体表皮横向或纵向的褶皱,这一学说也得到了许多鱼类胚胎发育过程的有力支持,特别是最古老的鱼类——海口鱼和昆明鱼的发现,使得这种猜想得到了有力证实。近年来最新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软骨鱼类鳃弓和偶鳍发育有相同的分子机制,揭示了鳃弓与鳍及人类四肢之间可能的演化关系,说明需要重新考虑旧的鳃弓起源学说。
一般说来,鳍的从无到有可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脊索动物如文昌鱼中出现沿着背部和腹部中线发育的原始鳍或鳍褶,此时无辐状骨结构。第二阶段:无辐状骨的原始鳍开始退化,出现完整的奇鳍和原始的偶鳍,如海口鱼。第三阶段:内骨骼辐状骨和外骨骼形成的鳍条明显出现,如七鳃鳗和盲鳗。在鳍条形成之前,内骨骼和外骨骼有轻微的区别,随着鳍条的逐渐形成,内外骨骼发育模式一致,且形成独立的背鳍、臀鳍以及尾鳍。
胸鳍
胸鳍
腹鳍
腹鳍
背鳍
背鳍
臀鳍
臀鳍
尾鳍
尾鳍
脂鳍
脂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