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伊入寇 编辑
刀伊入寇是1019年在辽国女真族海盗入侵日本北九州的事件。“刀伊”(とい)意即东夷,是朝鲜半岛高丽国对高丽北面及东北面外族人的蔑称。刀伊入寇是日本史上第一次正式遭外国势力入侵。
中文名:刀伊入寇
原因:高丽灭新罗
结果:翌年统一朝鲜半岛南部
发生时间 :1019年
9世纪下半期北九州沿海一带开始遭到来自新罗的小股海盗骚扰。公元977年10月来自高丽方向的海盗(根据东北亚大陆各民族的社会状况以及对马海岸周边的地理条件, 很可能也是由东北亚大陆经朝鲜半岛周转的狩猎民族领导的 )入侵, 筑前、筑后、萨摩等沿海地带皆受其害,奄美岛受害尤重。
继高丽海盗之后,宽仁3年(公元1019年)3月刀伊人大举来袭。“刀伊”,朝鲜语系“外藩”意。通说刀伊人是散布在中国东北地方和朝鲜半岛东北部女真人的一支,同高丽有贸易往来,自11世纪开始在半岛东海岸一带进行海盗活动。这年3月刀伊人乘50条船袭击对马,至4月进袭壹岐、怡土郡、博多、长崎和肥前等地。当时只以搜刮农民为能事而无抵御外侮能力的中央权贵们闻讯大骇,毫无办法。这支刀伊海盗最后还是被日本地方武装击退了。后来高丽海军在海上击败了这支海盗,送回被掳日人259名。
另有记载日本宽仁年间,日本的北九州遭到来自朝鲜半岛的不明军队的袭击。来袭方国籍不明,只知道名唤刀伊。其实刀伊来源于朝鲜语的音译,指的是我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 根据《朝野群载》所收录的宽仁三年四月十六日太宰府向日本朝廷上报的解文以及《小右记》的记载:
刀伊入寇
后来通过审问俘虏才知道来犯者不是高丽军,而是叫做刀伊的异族。但根据《细小右记》的记载,俘虏中也有不少高丽人,可见袭击太宰府的是一支女真朝鲜混合部队,这与后来入侵日本的蒙古军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此次事件因在日本朝廷的对敌诏书下达之前就将敌人击退,因此对于此次作战中立下战功的人员并不想进行褒赏。对太宰府权帅藤原隆家等有功之人的封赏也是在藤原实资等人坚持下才得以进行。
宽仁六年,高丽来犯,文室善友将其击退,此役再一次引发了平安朝廷对大陆势力侵入九州的恐惧。为了加强九州沿海的防御力量,于是分别在壹岐和对马设置了镇守府,当地豪族大藏种材担任壹岐守,京都贵族藤原政则被派到对马岛担任对马守,分别负责壹岐和对马的守备。
从当时的一些关连文书来看,日本当局想必是非常的紧张。平安朝廷要求太宰府收集攻击方的诸如船的构造、装备、战法战术等情报,一改此前对外界不闻不问的态度。
在高丽军势侵入北九州的同时,南方的南蛮(奄美岛人)也侵入南九州。而刀伊所用的集团战法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不但没有见过,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当尝到了厉害之后才慌忙的收集情报。当时的太宰府给幕府的上解文说:“耀刃奔腾,次带弓矢,前阵二,三十人持鉾或刀,后阵持弓箭者七,八十人相随,相从如此,一二十队,登山绝野。”《小右记》记载:“四月二十五日,贼(刀伊军)合战每人持盾,前阵者持鉾(短刀),次阵持大刀(长刀),再次阵弓箭者,箭长一尺余许,射力大猛。各人手持盾,最前列鉾队,最后列弓矢队,一阵约计二十队编成。”
虽然反抗刀伊入侵的战争最后还是取得了胜利,但是这种胜利的取得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刀伊人的集团战术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具有多么大的震撼力可想而知。日本开始了对集团战法的重视,虽然这并没有完全改变日本国内的战争形态,但是对于后来“元寇来袭”事件中,幕府军能够很快适应蒙古骑兵的集团冲锋战术而固守沿海阵地(知道是台风多发的季节而静待台风的来临?!)却起到了一些思想准备作用--大陆骑马民族是善于使用这种集团战术的。
当然,太宰府军事防御力量的薄弱,并不仅仅是武器的相对落后,以及战法的不合时宜,而更关键的是太宰府的官僚机构本身的效率低下。当时在太宰府仕官的官僚,主要是两类人:当地的地方豪族和京城下派来的贵族,前者的代表是菊池氏(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在下所作的<九州群雄·菊池氏>)和宗像氏,后者的代表则是藤原姓者,例如发动了“藤原纯友之乱”的藤原纯友之辈。
无论怎么说,“刀伊入寇”是日本本土历史上第一次受到来自大陆的大规模的武力威胁,故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一骑打的作战方式渐渐的稀少,虽然还不时有这种充满浪漫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事例出现于史籍,但律令制下以健儿制、选士制为基础的军团军制却完全的确立了起来,各军团在统领的指挥下统一行动,不会再有此前那样原始的各自为战、单挑独斗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