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椎 编辑
大椎,经穴名。出《素问·气府论》。别名百劳、上杼。属督脉。三阳、督脉之会。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中文名:大椎
别名:百劳、上杼
出处:《素问·气府论》
隶属经络:督脉
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等
功能:清热解表、截疟止痫
特殊主治:三阳、督脉之会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主要配伍:配肺俞、曲池主治外感咳嗽
大有高起、开始之意。穴在第1椎凹陷处,是处脊椎较其他脊骨稍大高起,因名大椎。
清热解表、截疟止痫。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在第7颈椎棘突下。
大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疟疾,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
斜刺0.5~1寸;可灸。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舞蹈病等。
配肺俞、曲池,可宣肺解表,清热止咳,主治外感咳嗽;配间使、后溪,可通阳截疟,主治疟疾;配人中、合谷、太冲,可开窍醒神、熄风解痉,主治热极生风;配绝骨、后溪,可镇惊安神、调和阴阳,主治癫癎。
本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督脉为诸阳之海,统摄全身阳气,而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里,故本穴可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而主治全身热病及外感之邪。
三阳、督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重目瞑,凄厥寒热,汗不出。”
《类经图翼》:“善退骨蒸之热。”
《针灸大成》:“头重,目瞑,瘈疭,恍惚不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