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灸 编辑

灸法

操作方法

编辑

1.点穴及置炷

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即点穴。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点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即置柱。一般多用中、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近年来有贴敷艾炷的新型产品面世,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

2.燃艾

用火燃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旁边。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医者用手轻轻拍打穴区四周,以减轻施灸时的疼痛。艾炷燃尽,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消毒敷料,拭去艾灰。再灸第二壮。对惧痛患者,可先在穴区注入普鲁卡因注射液作局部麻醉后再施灸,或涂以中药局麻液。中药局麻液配制法为:川乌、细辛、花椒、蟾酥。用75%乙醇300毫升浸泡24小时。使用时,取棕红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后涂于施灸穴位,1~5分钟之后可达到局部麻醉。

3.封护

于完成所灸壮数后,以上法拭去艾灰后,灸区多形成一焦痂。在灸穴上用淡膏药或根据灸口大小剪一块一般胶布,敷帖封口,淡膏药也称灸疮膏药。护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疮,并促使其溃烂化脓。化脓后,每日换1次膏药或胶布。脓水多时可每日2次。经1~2周,脓水渐少,最后结痂,脱落后留有瘢痕。

主治病证

编辑

预防及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病、瘰疬、痞块等。

注意事项

编辑

1.护理灸疮

化脓灸要求灸后局部溃烂化脓,这是无菌性化脓反应,脓色较淡,多为白色。灸疮如护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脓色可由白色转为黄绿色,并可出现疼痛及渗血等,则须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若疮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较差所致,应作治疗。

2.注意调养

为了促使灸疮的无菌性化脓反应,要注意调养。对此,《针灸大成》曾有论述,可作参考:“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大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液,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

规范

编辑

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规定: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瘢痕灸等诊疗活动。

下一篇 胃肠病

上一篇 皮肤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