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寒证 编辑
虚寒证,中医病证名。是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脏腑而出现的证候,常见于月经后期。
中医病名:虚寒证
常见病因: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脏腑失于温养,生化失期,气虚血少,冲任亏虚,血海不能如期满溢,遂致经行后期。
常见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脏腑失于温养,生化失期,气虚血少,冲任亏虚,血海不能如期满溢,遂致经行后期。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脏腑,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少,冲任不充,血海满溢延迟,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阳虚血失温煦,故经色淡红,质稀;阳虚不能温煦子宫,故小腹隐痛,喜暖喜按;阳虚肾气不足,外府失养,故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均为阳虚失煦,不能生血行血,血脉不充之象。
扶阳袪寒调经。
温经汤。
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关元、血海、三阴交、脾俞、膈俞。
月经后期。
1.适寒温。经前及经期注意调摄寒温,经期身体卫外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冒雨、涉水等,以防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节饮食。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调情志。经期要情绪稳定,心境安和,避免七情过度。
本病常与月经量少兼见,治疗及时得当,预后较好,否则可发展为闭经。生育年龄,若月经后期、量少,常可导致不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