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琢玉 编辑
琢玉拼音是zhuó yù,一词是琢的复词,古代琢字本身就专指对玉的加工制作。观赏手中把玩的玉器,皆为人琢之物。古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琢磨璞玉,美玉出焉。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就是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的雕琢,与破瓦乱石差不多了。
中文名:琢玉
拼音:zhuó yù
含义:对玉的制作
阶段:取材和施艺
图1 《玉作图说》之一
《说文》琢,治玉也。玉器的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艺过程,每一件玉器的产生都需经过采玉、取材和施艺三个阶段,其中也包括了工具砣机的制作和解玉砂的采集。古代泛称治玉,现今多称作制玉。琢玉 一词本身是指施艺加工的主要方法与过程。也可等同于指古代治玉。
采玉就是获取玉料。玉料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种。原生矿是指蕴藏于海拔较高处的原生矿体,因山陡路险,开采十分困难,这样的玉料称为“山料”。次生矿是指从原生矿体中剥离出来的矿料,它会随山间流水被冲至山下的河中,这样的玉料称为“水料”或“仔料”,寻找“仔料”的过程也称为“捞玉”
玉料稀少,好的玉料尤其珍贵。因此,玉器制作通常采用“量材取料”的方式,即根据玉料本身的规格、颜色、瑕疵等规划器物的形态,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除了一些小物件外,大型玉器几乎没有外形雷同者。由于玉器加工,有根据玉料自身形状色泽因材施艺的特点,设计者享有极大的创作想像空间,因而往往能够产生一些艺术水准极高的作品。
根据设计,对玉料进行加工,即利用各种工具及操作手法,将原始玉料按设计要求加工成最终器物,这一过程称琢玉。今天我们经常将古玉器称为玉雕,但实际上古玉器并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刚玉砂、石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碾磨出来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玉不琢,不成器”的说法也源自于玉器的这种加工过程。
图2 《玉作图说》之一
严格一些的说,琢玉只是中国古代才存在的对玉的加工方法,并不适合指现代的玉器制作。明白其中的分别,对研究古代技术史和辨别鉴定古玉器具有重要意义。
琢
《说文》琢,治玉也。从玉豖声。显然治玉与豖有关,清代段玉裁对此注说:“如鸟之啄物。左思赋水鸟曰。雕琢蔓藻,是其意。从王。豖声。”以致今人多以为琢玉就似鸟啄玉石。
豖、豕二字是很古老的字,在金文甲骨文中都有。《说文》豖,绊足行豖豖。从豕系二足。意猪被绊足,清代段玉裁注说“此从豕而象形也”。豕即猪,《说文》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这里可见豖、豕二字相像而含义不同了。
图3 史前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碾
此石碾显著特征有四个矮脚,当古代砣机也有四个矮脚还带有其它东西时,它的样子就会类似猪的外形,则与豖和琢就直接相关了。这个推论至少比较段玉裁举例西晋左思的鸟啄之说要靠谱。考古发现证明,古代琢玉至少在八千年前就已出现,那时连文字尚未出现,琢的含义应比想象中还要久远的多。
图4 杨伯达《 中国古代玉器面面观》插图
琢与碾
琢的主要工具是砣机,而砣机的砣轮带动加水的解玉砂才可以切割打磨玉石,这种运动结构中二者夹着游离状解玉砂才能完成的加工操作,古代称作碾,其操作技法称作碾法。碾不见于《说文》,史籍上见于唐代,北宋时说制砚已多用。南宋已有“碾玉沙”一说,如无名氏《百宝总珍集》,宋史金史亦有。碾法是琢玉工艺中的核心技法,《玉作图说》的一、捣沙图说就很明确:“攻玉器具虽多,大都不能施其器本性之能力,不过助石沙之能力耳。”琢玉技法(碾法)的本质就是如何有效的操作砣轮带动解玉砂加工玉石。这种方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期中国古人的独特创造,是在漫长的石器时代中探索发明的一项重要的技艺。砣机,这种人工驱动的原始旋转机械无疑影响和带动了以后的所有手工业的发展;如编制、制陶、制铜业。古代改进的砣机和碾法制玉一直流传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现代电动机械金刚工具所取代。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