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体 编辑
矿体 是指含有足够数量矿石、具有开采价值的地质体。它有一定的形状、产状和规模。矿体周围的无经济意义的岩石是矿体的围岩。矿体与围岩的界限有的清楚截然,有的逐渐过渡。在后一种情况下,矿体的界限需根据采样的成分分析所查定的边界品位(见矿产工业指标)加以确定。矿体中与矿石伴生的无用岩石,称为夹石或脉石。矿体形状受控矿地质因素(地层、岩石、构造等)和成矿作用方式(沉积成矿、热液充填成矿、交代作用成矿等)决定。
矿体
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石堆积体。有一定的形状、产状和规模。除矿石外,还常含有无用的岩石和矿物,称为夹石或脉石。矿体周围无经济价值的岩石是矿体的围岩。矿体与围岩的交接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界限清楚截然,有的逐渐过渡(渐变)。在后一种情况下,矿体的边界需要根据对所采岩石、矿石样品的分析结果,按矿石边界品位加以确定。
矿体形状受控矿地质因素(地层、岩石、构造等)和成矿作用方式(沉积成矿、热液充填成矿、交代作用成矿等)决定。根据矿体在三度空间延伸比例的不同,通常将矿体形状分为3类:①等轴状矿体。三度空间上大致均衡延伸的矿体,有矿囊、矿巢等,一般规模较小。②板状矿体。两个方向(长度、宽度)延伸较大、另一个方向(厚度)延伸较小的矿体。此类矿体最常见,典型代表为矿层和矿脉。矿层是指与上下围岩在同一地质时期形成,且与围岩层理产状一致的矿体,多见于沉积矿床和变质矿床,如铁矿层、煤矿层和铝土矿层等。矿脉是产在各种岩石裂隙中的板状矿体,系由含矿物质充填围岩的裂隙而成。如金矿脉、铜矿脉等。矿脉和矿层都夹持在围岩中,其上部的围岩称顶板(顶盘、上盘),直接伏于其下部的围岩称底板(底盘、下盘)。③柱状矿体。指一个方向延伸长而另外两个方向延伸很短且大致相等的矿体,包括矿柱、矿筒、矿管等,如铅锌矿柱、金刚石矿筒。除上述3类矿体形状外,还有一些过渡类型矿体(如透镜状矿体)和复杂形状矿体(如梯状矿脉和网脉状矿体)。
综述
矿体的形状受成矿作用方式(如充填成矿、交代成矿、沉积成矿等)和成矿地质背景(岩石、构造、深度等)等多种因素控制,因此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矿体在3度空间延伸比例的不同,将矿体形状分为3类:等轴状、板状和柱状 (图1)。
等轴状矿体
指在3度空间大致均衡延伸的矿体。按其大小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直径达10余米到数10米以上的通称为矿囊,直径只有几米的称为矿巢,再小的有矿袋等。等轴状矿体是由岩浆分凝作用、充填交代作用和风化淋滤堆积等方式形成的。
板状矿体
矿体
矿脉常成群出现,因受不同的构造影响,各矿脉间的排列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有雁行状、帚状、环状、放射状、羽毛状等样式。
柱状矿体
矿体
透镜状矿体属于板状矿体和等轴状矿体之间的过渡类型,其形状是中间厚,四周变薄,在剖面上为透镜状或扁豆状,其规模一般小于矿层。透镜状矿体可由沉积作用形成,也可由充填或交代作用生成。
其他类型
矿体
矿体内部的不同矿石类型之间、矿石与脉石之间的种种联结关系,以及一些明显的构造特征。矿体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它们是由矿石成因、矿化的多阶段性以及成矿过程中构造活动特点所决定的。常见的矿体结构有皮壳状(皮壳状矿脉)、梳状(梳状矿脉)、带状(带状矿脉)等 。
矿体
②矿体的埋藏情况。矿体有出露地表的、有隐伏地下的。隐伏矿体又分为埋藏矿体和盲矿体。埋藏矿体指矿体生成后曾经在地表出露过,以后又被后来的沉积物、火山岩以及土壤层等所覆盖。盲矿体指埋藏在地下基岩中的,即形成后从未出露过地表的矿体。矿体的埋藏深度和延深情况,对找矿和采矿工作有密切关系,利用钻探、坑探、物探和化探等手段,可直接和间接地查明矿体的埋藏和延深情况。
③矿体与岩层的联结关系。矿体沿岩层的层理、片理作整合状产出时,为整合矿体;矿体交切层理、片理产出时,为不整合矿体或切层矿体。
④矿体与火成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指矿体产于火成岩体内部,或在岩体接触带上,或在岩体周围的围岩中等。产于接触带中的矿体其总的产状与接触带产状一致,但不稳定,变化性大。
⑤矿体产状的变化情况。一些矿体主要是矿脉经常有膨胀、狭缩、分支、复合、尖灭(矿体逐渐变薄以至消失)、再现(尖灭的矿体在其尖灭点的延长方向上,在一定的距离内矿体又重新出现的现象)等。在矿体形成后,又遭受明显的构造变动、岩浆扰动或风化作用时,矿体的产状受到改造甚至破坏,形成复杂的产状,如弯曲、错断、破碎以及原来位置经过移动(如原生露头矿变为坡积矿)等。
影响矿体产状的地质因素主要是成矿的地层、构造、岩性条件、成矿方式、成矿后的构造活动以及区域的风化剥蚀程度等,其中,成矿的构造条件对矿体的产状有决定性意义。
矿体的圈定内容
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反映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三度空间的变化范围;二是矿体的内部圈定,反映矿体中矿石类型和氧化矿、混合矿、硫化矿的分布、夹石分布等地质特征的变化。
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要求
1.矿体应按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可按厚度与品位乘积的米百分值圈定。
2.矿体的连接应先连地质现象,再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连接矿体一般用直线,在掌握矿体地质特征的情况下,也可用自然趋势曲线连接。但无论哪种方法,厚度不应大于相邻两工程的最大见矿厚度。
3.矿体的边界圈定:如一孔见矿,另一孔无矿时,可据两工程间矿体厚薄不同,分别以工程间距的1/2等距离作有限内推;当矿体厚度和品位具有渐变趋势时,也可用内插法圈定其尖灭点边界,但只算可采厚度边界线以内的储量;当矿体沿倾斜方向无工程控制时,应视周围控制情况及矿体稳定程度,用无限外推法外推一个正常工程间距或其1/2;沿走向一般可外推正常剖面线距1/2;当矿体埋藏很深无限外推范围有相当伸缩性时,主要应考虑地质情况外,还要考虑采矿深度、实际技术水平等因素。
另外,B、C级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一般作降一级处理。
矿体内部边界圈定要求
应根据矿床具体地质特点和采选需要分别对待。当矿体中矿物组份无明显分带规律性,而设计、生产部门在采、选工艺上无分别处理要求或经分析今后生产中难于分别采选处理者,按“混合法”圈定为好(即当矿体中有两种以上有益组份时,只要一种达到边界品位就可能将其圈入矿体,其它伴生组份据其实际品位参加计算,但工程或块段内平均品位必有一种组份大于工业品位。如个别矿块平均品位临近工业品位时,可按金属价值折算处理);只有在可能分别采、选情况时,方考虑按矿石“分类法”(矿体各组份品位,以符合矿石工业指标要求为原则,分别圈为不同的矿石类型)圈定矿体。
1、矿体与矿化体是以最低工业品位和最低开采厚度来界定的,达到各矿种最低工业利用指标以上的就是矿体,以下的就是矿化体,也有叫暂时不能利用的贫矿或潜在的表外矿。不同地质工作阶段决定着两者的划分程度,一般“找矿”时两者难分,有时便于分析推测判断笼统称为矿(化)体,“交矿”时两者是可以分开的,矿体之外常是矿化体,矿体是要估算资源量/储量的 。
2、规模上“带”要比“体”大,且指的更宏观些。一般矿带对应是矿区,区别是形态上长宽比的差别,有时不太明确时写成矿带(区)。一般先发现矿化信息,再确定矿(化)体,最后扩大发现矿(化)带(区),提交评审中心评审后或能开发利用才叫矿床,那时矿床上通常能分清矿体与矿化体,矿带与矿化带。
在一切大致明了的情况下,用工业指标的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作为依据,将介于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之间的称之为低品位矿(表外矿),小于边界品位大于边界品位1/2的称之为矿化,当然大于最低工业品位的称之为矿体了。不错,在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矿化”是一个量化的概念:边界品位>矿化>边界品位的1/2,这是一般情况;搞成矿预测(就是区带研究),或找矿阶段(如化探),或以地表为主要工作对象时,“矿化”往往是一个定性的概念,只要看到了一些有用的金属矿物,就说发现了矿化。如果采集了少量样品,矿化也可以量化,但下限更低,经常是边界品位的1/10。金矿一般就是如此,这是因为地表矿物很容易淋滤从而导致贫化,如果下限值过高则会漏掉有意义的找矿线索。
矿体、矿化体指独立的地质体;
矿带、矿化带指复式地质体,一般是近似相互平行的、密集的似板状含矿地质体。规模更大的成矿带和矿带不是一个概念。
矿带多指成矿带,是区域地质尺度上的,没有品位数量上的标准,以矿点集中分布为准;矿化带是矿区矿田范围内的,也没有品位上概念,主要用围岩矿化蚀变和控矿构造结合来大致划定
本人以前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常量金属元素只要见到矿物零星出现,如铜、铅、锌等,就可成为矿化。微量金属元素以边界品位的十分之一界定矿化合适如金、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