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贸易 编辑

经济术语

能源贸易能源贸易

贸易是指发生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就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而进行的交易。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能源贸易

外文名:Energy trade

内涵

编辑

能源贸易是能源交换和流通的总和。能源的国内流通与一般商品流通一样,受着经济规律的调节。这里所谓的能源贸易特指能源的国际贸易。然而,人们对于能源国际贸易的理解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能源国际贸易是能源生产和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能源市场在国际范围内的延展,它既反映一个国家能源贸易的国际环境,也体现该国与国际能源市场的关联程度。也就是说,能源国际贸易是能源在国际之间的流动。然而,有研究者认为,在国际能源贸易中,主要有两大类型的贸易:一是能源商品贸易,它包括石油、石油制品、天然气和煤炭等;二是能源技术贸易,包括人才、专有技术和机器设备。在这里,论者把能源贸易不断向外延伸甚至延伸到与能源无关的因素,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人才在国际之间的流动、技术贸易以及资本设备在国际间的贸易,显然有不同的流动方式和计量标准,把它们计入能源贸易,就会混淆能源贸易的真实内容,不能把握能源贸易的规律性。同时,国际上在能源贸易计量时都仅仅包括能源商品贸易,如果把能源贸易泛化,就会失去国际之间的可比性。

特殊性

编辑

能源贸易与其他普通商品贸易的区别在于:

第一,能源贸易不只是纯粹的贸易,往往还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作为“现代经济血液”的能源,其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与民生大计,并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联,因此政府通常采取各种规制手段对能源贸易予以更多的干预,以实现其巩固国家主权与安全、保障社会福利、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

第二,能源资源分布不均,69%的已知石油储备掌握在OPEC国家手中,40%的天然气储量集中在独联体国家,而能源需求则遍布全球。如此不平衡的贸易基础,决定了能源出口贸易壁垒较进口贸易限制更为突出,如出口关税、出口边境调节税等,这与其他商品贸易的情形大不相同;

第三,能源商品的物理特性限制了其运输方式,使得能源贸易严重依赖传输网络,而这类传输网络又往往被大型能源公司所垄断,因此仅仅消除商品准入障碍不足以解决能源贸易自由化的问题;

第四,能源与环境联系紧密,能源利用与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恶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能源贸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国内气候与环境政策的影响。如《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各国碳减排的目标,此类国际环境义务成为国家出台能源贸易政策的重要因素;

第五、能源货物贸易与能源服务贸易之间有时界限模糊,比如电力的生产与供应,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由于历史上能源产业长期呈现纵向一体化的特点,能源产品与服务并无严格区分。除了对于能源传输与分销属于服务部门意见较统一之外,能源开采、生产、制造、萃取、精炼等活动到底归属服务还是货物部门,各国看法不一,迄今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