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隙ALOHA 编辑
时隙ALOHA(简称SA)是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常用的防碰撞算法。1972年,Roberts提出了时隙Aloha,它是对纯Aloha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思想是把时间分成若干个相同的时间片,所有用户在时间片开始时刻同步接入网络信道,若发生冲突,则必须等到下一个时间片开始时刻再发送。该方法避免用户发送数据的随意性,减少了数据冲突,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并且其吞吐量可以增加到纯Aloha的一倍。
中文名:时隙ALOHA
外文名:slotted-aloha
简称:SA
学科:计算机
提出时间:1972年
提出者:Roberts
(1)G:表示系统的输入负载,即 T 时间内所有标签 N 向阅读器发送的总的数据包量。
(2)S:表示系统的吞吐率,也称为识别效率,即所有标签成功传送的、有效的总的数据包量,也就是在时间 T 内标签与阅读器成功通信的平均次数,因此吞吐率S 等于 G 与成功传送概率的乘积。对于 RFID 系统内标签与阅读器来说,S=1 表示每个标签的数据都被成功传送给阅读器,没有发生标签碰撞的情况;S=0 表示数据在传送过程中发生了碰撞,阅读器没有接收到任何数据信息,也可能是无数据传输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在 RFID 系统中,系统的吞吐率与信道的利用率和标签成功传输的机率成正比关系,与数据错误传输的机率成反比关系。
纯 ALOHA 算法(PA)是 ALOHA 类算法中最基础、最易实现的一种随机性标签防碰撞算法,也就是说该算法对标签的识别是基于随机概率的,所以不能保证所有标签都能被识别出来,所以这类算法应用领域比较少,只应用在一些标签数量较少且简单的只读标签中。
图1 纯 ALOHA 算法碰撞原理示意图
图2 时隙 ALOHA 算法碰撞原理图
图3 PA 和 SA 算法吞吐率与输入负载的对比关系图
SA 算法的系统效率为:
对上式求导后可得,当G=1时,S可取得最大值,
SA 算法虽然避免了部分碰撞情况的发生,提高了系统的识别效率,但是由于进行数据传输所需的时隙数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进行动态调整,当标签数量多时,时隙数不够用,导致时隙内标签的碰撞率急剧上升,也急剧的降低了系统的识别效率和信道利用率;当标签数量少时,如有的时隙内没有标签在传输数据,则会产生许多空时隙,造成时隙的浪费。
时隙 ALOHA 算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1)读写器先发送 Query 指令规定帧长
2)标签在帧长范围内随机地选择一个时隙响应读写器的指令并返回信息包,仅有一个标签返回信息包的时隙称为成功时隙,没有标签返回信息包的时隙称为空时隙,有 2 个或更多个标签返回信息包的时隙称为碰撞时隙,发生碰撞的标签会在下一帧继续尝试;
3)算法先根据前一帧的反馈(即观测值:碰撞时隙数量
4)读写器以
在通信系统的媒质访问控制协议中,带宽一定,通常有两种时隙ALOHA方案可供选择。一种方案是在特定的时隙中,各个用户随机选择扩频码,在码分信道间竞争接入,这就是时隙ALOHA DS/CDMA(简称S-ALOHA-DS/CDMA)接入方案。另一种方案是把信道在频域上分为多个窄带子信道,这些子信道既可以采用传统的频分复用方法(整个频带划分为互不重叠的子信道),也可以采用正交频分复用(各子载波有重叠,但保持正交);对于后者,在特定的时隙中,各个用户在子信道间竞争传输分组,这就是多载波时隙ALOHA(简称MC-S-ALOHA)方案。
在S-ALOHA-DS/CDMA中,若每个发送用户有唯一的扩频码字,不同的发送方使用不同的扩频码来以时隙ALOHA方式发送信息,则称为基于发送方的扩频传输协议(T-SSA),它的特点是没有码字选择的冲突;若系统中的码字总数受限于接收方的解调器总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