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 编辑

新德里新德里

新德里(英语:New Delhi),是印度共和国首都及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口3207万(2022年)。主要产业为IT、电信、餐饮住宿服务、金融、媒体和旅游业。新德里位于印度的西北部,东经77度,北纬28度,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南方附近。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从城东缓缓流过,河对岸是广阔的恒河平原。新德里是在古老的德里城基础上扩建而成,1911年开始动工兴建城市,1929年初具规模。1931年起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间隔着一座印度门(the Indian Gate),印度门以南为新德里,印度门以北为老德里。新德里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广场为中心,城市街道成辐射状、蛛网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伟的建筑群大多集中于市中心。政府主要机构集中在市区从印度总统府到印度门之间绵延几公里的宽阔大道两旁。国会大厦为大圆盘式建筑,四周绕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圆柱,是典型中亚细亚式的建筑,但屋檐和柱头的雕饰又全部为印度风格。总统府的屋顶是个巨大的半球形结构,鲜明地带有莫卧儿帝国的遗风。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场建筑新巧,呈圆盘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业中心。新德里还是全国交通的中心,有5条国家级公路、6条铁路与全国各地相通,还建有两座机场。

得名由来

编辑

新德里

首都新德里,位于该国西北部,坐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又译:亚穆纳河)西岸,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南方附近(其北方的喜马偕尔邦含义是雪域邦,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南部)。这个国家的首都有时称“新德里”,有时也称“德里”,这是因为德里本是一个古都,后来在古都旁边扩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将这个新城区称为新德里,以区别于老德里。 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间隔着一座印度门(the Indian Gate),印度门以南为新德里,印度门以北为老德里。

地图地图

关于“德里”一名的来历,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些学者认为,德里是根据孔雀王朝的一位国王“德鲁”的名字演变而来,它是“德鲁”的变音;另有学者认为,公元前10世纪,这个城市就以因陀罗·婆勒斯特而闻名,国王阿恩格巴尔曾把它改名为拉勒高德,并且建立了许多铁柱,由于铁柱立得不稳,虽然经过加固,但仍松弛不牢,“不牢”印地语读为“梯里”,因此,这个城市便以“梯里”

1950年1月26日,独立后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定都新德里。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

新德里街景

新德里位于北纬28°37’ 经度:东经77°13’

新德里

气候

新德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冬季受东北风影响,夏季受西南风影响,气候温和。一年分为季(10月至次年3月)、热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凉季平均气温在14度左右,热季平均气温38 度左右。

当地时间2024年5月28日,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气温达到49.9摄氏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当地时间2024年5月29日,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个气象观测点记录了今年的最高气温,为52.3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

人口

编辑
2015年,德里国家首都辖区人口2570万人,比2001年人口普查下降25%。其中Connaught Place人口27,638人,Chanakya Puri人口51,309人,Parliament Street54,766人。性别比811女子(每千名男子)。识字率89.4%。

经济发展

编辑
新德里早已是印度共和国的工商业中心。新德里作为首都的职能,许多方面都得到优先发展,因此德里在印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里的主要工业有:棉纺织、毛纺织、化工、炼铁、木材加工、印刷和食品工业等。德里的手工艺品也闻名于世,特别是宝石、金银细加工和象牙雕刻等手工艺品更是著名。印度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主要产业为IT、电信、餐饮住宿服务、金融、媒体和旅游业。

交通

编辑
德里现已成为印度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通过火车、汽车和飞机与全国各地和国外一些城市相通。德里市郊的巴兰机场现已成为南亚最重要的国际机场。

公交汽车

公交巴士是德里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承担全市大约60%的客流量。新德里的国有Delhi Transport Corporation公司运作着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动力环保客车队。因为在1998年,印度最高法院通知要求德里的所有公共交通汽车要一律改用天然气代替旧能

城市铁路

截止2016年,德里开通运营了总共9条地铁线路,全长310千米,227个车站。其中新德里的城市快速铁路系统几乎覆盖整个印度国家首都辖区,它拥有六条线,总长189.63公里,142个站点,其中35个位于地下。其线路结合了高架铁路、地面铁路与地铁,轨距有两种。平均每天有150万乘客搭乘该铁路火车;每天从当地时间6:00始到23:00终止,共发出约2700班列车。 德里城市铁路线的建设规划提出于1984年,印度政府于1995年成立专门公司负责,1998年动工,2002年第一条线路建成通车。建设一直持续到2011年(德里机场快线完工),仍在扩建中。

机场

机场内景见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首都的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前身为Palam Airport,建于二战时期,初为军用机场,后逐渐为民用。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扩建,1986年并改名为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以纪念被刺身亡的女总理英迪拉·甘地。该机场在新德里西南,距市中心16公里。若以以日航班数计算,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实为全印第一。旅客年接待量已达4600万,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亿。新建成的3号航站楼系全球第8大航站楼,还将增加3400万人次的吞吐量。

嘟嘟车

嘟嘟车(auto rickshaw,港译“笃笃”)由tuk-tuk音译,是在南亚、东南亚洲、中南美洲非常普遍的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有很大的比例是作为出租车使用。这是传统的人力车的机动化形式,一种二轮或三轮小型由一个人和velotaxi操纵,伦敦唐人街的街上也可以见到少量的自动人力车,主要为游客而非本地人服务。自动人力车与泰国、老挝、柬埔寨的tuk-tuk和以及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的Bajaj有关,在泰国也称作samlor (意为三轮车),而在英国布赖顿,自动人力车称为tuctucs

嘟嘟车通常包含乘客拖车和摩托车部分组成。

嘟嘟车在摩托车的座位中后方加装一个金属架子,与摩托车相连的地方通过一个能够加锁的轴承相连。当不营运的时候,可以将锁打开,司机就能方便驾车。最常见的摩托车是本田的。

乘客拖车通常能够坐4个人。向前的座位有靠背。反向的座位则通常是一个简易的座椅,更窄也没有靠背。拖车顶上有能打开的遮雨棚。下雨的时候,将棚子放下,可以挡雨。通常都都车还有建议的四个扶手在车顶。开车的时候帮助乘客掌握平衡。

嘟嘟车司机有的穿浅黄色马甲上面有出租车标记。

教育

编辑

德里大学

德里大学(University of Delhi)地处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印度的高等学府中,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大学。德里大学地处印度首都新德里。德里大学始建于1922年,德里大学有14个学部,86个系,79个学院,分布在整个德里市,在校学生大约4万,教师6千多名,职工3千余名,是一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学科领域有IT、理学、艺术、社会科学、法学、音乐与美术、工学、商业与金融、管理学、医学、教育学等。

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设和组成的七间自治工程与技术学院。印度理工学院创建于1951年,在全国共设有7所校区,分别是:德里理工学院、坎普尔理工学院、卡哈拉格普尔理工学院、马德拉斯理工学院、孟买理工学院、瓜哈提理工学院和卢克里理工学院。

旅游信息

编辑

新德里莲花寺

德里城内宗教气氛浓厚,古代建筑众多,用红砂石建造的莫卧儿王朝皇宫红堡、公元前200多年孔雀王朝阿育王建立的阿育王柱、印度最高古塔库塔布塔以及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寺,都是驰名世界的名胜古迹。

景点列表:德里皇宫、康诺特广场、天文台-疆塔尔曼塔尔、吉祥天女-纳拉亚那庙、“伊斯兰力量”清真寺、阿育王柱、胡马雍陵、莲花庙、甘地陵、总统府—莫卧儿花园、新德里国会大厦、印度门、印度国家博物馆、国立现代美术馆、国立铁道博物馆、甘地博物馆、瓦腊纳西、泰姬陵、胡马雍陵、红堡等。

旧德里的名胜古迹很多。在城东北角有一处著名的古迹,这就是印度的“紫禁城”--德里皇宫。因其围墙是用红色砂岩建成,故被称为红堡。

德里红堡德里红堡

凡到过德里的人,都要去游览这座闻名遐迩的宫堡。它于1639年动工,历时10年建成。整个建筑呈八角形,有5个城门,临河一面的城墙高达30米,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城内的内殿都是用大理石与红砂石砌成。石柱和墙壁刻有花卉人物的浮雕,窗棂用大理石镂空,嵌镶有各种宝石,灿烂夺目,富丽堂皇。数百年来,红堡几经战火浩劫,幸存的有觐见宫,这是一座三面敞开的殿宇,只有东墙,墙上原镶有宝石,拼成色彩绚丽的图案,1857年民族大起义时被洗劫一空了。另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殿宇,叫枢密宫,是红堡最豪华的建筑,有“尘世天堂”之誉。堡内还有御浴室、国王私室、珍珠清真寺以及楼台亭榭等建筑,保护得比较完好。

孔雀王朝兴建的旧堡遗址和阿育王石柱,在这里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建于13世纪的库塔布塔,风格别致,造型美观。塔基的直径大约有14米,塔身分为5层。前3层全部用红砂石建造,每层外表有凸起的竖立的装饰性折纹,第一层的折纹是角形和半圆形相间,第二层全都是半圆形,第三层是角形。最高两层的塔身全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

耸立在德里城东南的大铁柱,是一个古代冶金的奇迹,铁柱高7.1米,重60吨,

德里胡马雍陵德里胡马雍陵

铁柱裸露在荒野中,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任凭风吹雨淋,从不生锈。经化验证明,它的成分除了铁之外,还有碳、硅、磷等,这说明在1500年以前古印度人民就掌握了先进的冶炼和铸造技术。这可以算作冶金史上的一项成就。

在德里皇宫附近,耸立着一座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米清真寺。也是德里有名的古迹。远远望去,三座弧形突起的白色圆顶和两支高耸的尖塔,其形象的魁伟和气势的雄壮,令人起敬。

在众多的文物古迹中,还有新德里东南的莫卧尔第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陵墓,市南郊还有12、13世纪的库瓦特-乌尔-伊斯兰清真寺的遗迹等等。

主要建筑

编辑

印度门印度门

与老德里浓厚的历史感不同,新德里充满了现代气息。新德里是1911-1931年间按设计图施工而建成的新城,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新德里的中心是建立在山丘之上的总统府。总统府建于1929年,原名维多利亚宫,印度独立后,改为总统府。总统府为宫殿式建筑,坐西向东,采用红砂石建造,半球形圆顶反映出莫卧儿王朝的遗风。

总统府内有一处依照莫卧儿王朝时代的格调而建的“莫卧儿花园”。花园分为形态各异的方园、长园和圆园,有成千上万的名花异草。正对总统府正门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国家大道”,直通印度门。印度门有点像巴黎的凯旋门,高48.7米,拱门高42米、宽21.3米,巍峨雄壮。它是为纪念一战中英国和印度的 7万名阵亡战士所建。

国家大道两侧是大片的草地,其间点缀着九个面积不小的水池。每年1月26日,这里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国庆游行,可容纳数十万之众的印度人来此观礼。

总统府的左侧是国会大厦,采用的是圆盘形状,主体四周围以白色大理石巨型圆柱,为典型的中亚细亚式建筑,外表雕饰则纯为印度艺术,内部墙壁上是一幅幅记载印度历史的壁画。

国家大道两侧草坪之外是外交部、国防部等各部大楼,这一带楼群大都是用红砂石所建,各建筑之间搭配默契,浑然一体。再向外延伸则是一些整齐有序的白色、淡黄色、浅绿色的楼群。总统府南约1公里处是外国使馆区,一幢幢富有各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坐落其间,位于和平大街50-D号的中国驻印大使馆则是其中的一座漂亮的三层楼房。

康诺特普莱斯是新德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居中为一个中央公园,公园外围有三层圆环,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圆盘。在德里的中国人都称这个地方为“大圆盘”。从大圆盘有八条大道向八个方向散射而去。

中央公园下面是一个占地面积相当大的地下商场,由分门别类的专门店组成,同样排列成让你似乎永远走不到尽头的几层圆环。康诺特普莱斯是印度人和外国游客购物最为集中的地方。

新德里也不尽然都是现代气息,同样也点缀着古老的色彩。有不少各种风格的寺庙,甚至还有几百年前的遗迹。在新德里街头,人们同样可以看到旁若无人的神牛在昂首漫步,骑着大象的人悠闲地在东张西望。 这就是新德里,一个不失传统的现代之都。

饮食文化

编辑

主食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贾巴迪”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土豆、洋葱、冬瓜等,每样菜都烧得烂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黄色。长时间的熬煮使维他命尽失,令人觉得可惜。

调料

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场上还出售各种调料粉,赤、橙黄、绿、棕,五颜六色,笔者也没弄明白这些调料究竟含有什么成分。

饮食习惯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虔诚的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数(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欧洲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个卢比一公斤,价格之低廉令人咋舌。猪肉也比较便宜,因为穆斯林和高种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猪肉,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猪肉。羊肉价格最贵,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酪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属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早餐

印度人的早餐已经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几片面包,果酱、黄油,但中午饭和晚饭则是地道的印度风味,每餐都有豆子汤。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印度最驰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炖杜里鸡”,其名声犹如北京烤鸭。做法是把鸡腿、鸡块沾满香料,放在炉子里用炭火烧烤而成。出炉时味鲜肉嫩,十分可口。

餐具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甜食

印度的甜食可谓“名副其实”,甜得发腻。甜食种类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应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无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数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发胖,大概与嗜食过多的甜食有关。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副其实,最早的在晚上8点左右,晚的在10点左右。吃完饭不久就上床睡觉,不发胖才怪呢。

午茶

由于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国人一样,有喝午茶的习惯。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掺水煮开,再把茶叶倒进去,煮沸后用小筛子把茶叶滤出,加糖后即可饮用。

菜单

rogan josh咖哩羊肉

gushtaba辣肉球加优酪乳

biryani鸡或羊肉加橙汁饭

tandoori鸡鱼等肉加上香料在陶锅烹煮

kebab印度烤肉串

bhujia咖哩素菜

samba印度煎饼包泡菜及咖哩扁豆

pomfret鲑鱼

malai椰汁咖哩虾

kulfi冰淇淋,印度茶

城市特色

编辑

动物地位

新德里人宽容喜爱动物。许多人家在自己用餐后,往往不忘留一份食物给牛或者狗等动物。据说如果路边的动物吃了某家的食物,就会给这家人带来好运气。记者居住的小区有不少野狗,一位邻居在大门口设计了一个水龙头和小水池,专门为它们提供饮水。各种动物在这里与人和睦相处,不但丝毫没有被打扰的惊恐,倒更像是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

神圣动物

要给新德里街道上的动物画像,第一幅当然是黄牛了。印度83%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对他们来说黄牛是“神圣动物”,可以挤奶,可以使役,但绝不可宰杀,因此牛在城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很自然的了。据估计,新德里市每天在街道上闲逛的牛达35000头,它们或立或卧,或行或停,有的在专心致志啃食路边的青草,有的吃饱了在马路中间闭目养神,有的三五成群在道路上游荡,好一幅悠然自得的“万牛图”!

印度政府有一个“牛奶计划”,希望把牛奶带进每个家庭的餐桌上,因此实行鼓励养牛的政策,这也是新德里地区牛的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这一政策的好处是,新德里的居民享受到了价格低廉的牛奶。大大小小的牛奶站遍及新德里市区的每个角落,一升的袋装牛奶只要12个卢比

大象是受到印度人爱戴的动物之一,印度著名的吉祥神加奈什就是一个象面人身的形象。新德里的大象数量并不多,大约有30多头,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雅姆纳河沿岸,为驯象人所看管。

偶尔也有野生的大象闯入城市的领地。一头怀孕的母象在深夜被超速的卡车撞倒,由于伤势严重,两天后母象不得不被注射药物“安乐死”,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5月份,新德里当地的一个动物保护组织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们免费为每头大象提供四个夜间可以反射灯光的圆形标签,贴在大象的臀部,以便夜间行驶的司机能够容易辨认前方的物体。

在印度人结婚等喜庆场合,请象轿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庆祝方式,甚至在印度国庆阅兵游行的队伍里,也可以看到大象的身影。然而经营象轿却是一个又脏又累赚钱不多的生意。新德里市政府规定,当地大象的主人只能在当地从事象轿生意,并且不能将大象转让。许多大象的拥有者抱怨道,这实际上是为这个本来已经逐渐没落的行业泼了一瓢冷水。

城市荣誉

编辑
2018年11月,世界城市排名发布,新德里进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56名。

相关资讯

编辑
2021年11月13日,印度首都新德里因空气污染水平达危险水平,当地的学校将关闭一周。

2022年5月14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一位参与火灾救援的消防人员透露,印度首都新德里13日发生的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会上升到30人,失踪人数已达到29人。

2023年1月10日,印度中央污染控制委员会公布报告显示,据印度国家清洁空气计划监测,新德里成为2022年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细颗粒物(PM2.5)全年平均浓度达到安全上限的两倍多。

2023年2月,印度新德里发布公告,禁止摩托上路载客,违反规定的平台提供商可能会被处以最高10万卢比,约合8300元人民币的罚款。据悉,印度每天有成千上万人乘坐价格低廉的“摩的”。

下一篇 萨里

上一篇 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