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 编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九艘飞船

神舟十九号神舟十九号

神舟十九号(英文:Shenzhou-19 或 Shenzhou XIX ),简称“神十九”,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 ,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九艘神舟载人飞船。

神舟载人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载人航天器,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飞船可一船多用,既可留轨观测又可作为交会对接飞行器,满足天地往返的需求。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研制总体单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神舟十八号所使用的平台的技术状况完全一样。神舟十九号飞船的载荷水平做了优化提升,装载体积较神舟十八号提升了20%,装载质量增加了约30%。

2024年10月22日,神舟十九号船箭组合体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垂直转运 。10月28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 。10月29日8时30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 。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神舟十九号

外文名:Shenzhou-19Shenzhou XIXSZ-19

简称:神十九

研制国家:中国

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技术研究院(简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飞行器类型:载人航天器

发射时间: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火箭: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

航天员:蔡旭哲(指令长)、宋令东、王浩

研制历程

编辑

历史背景

发展战略

1992年9月,中共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

中国空间站初期构型中国空间站初期构型

前期实施

程前期通过实施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以及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具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实现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通过实施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以及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任务,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建成中国首个试验性空间实验室,标志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全面完成 。

空间实验室任务

2010年,中共中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立项,分为空间实验室任务和空间站任务两个阶段实施。

空间实验室阶段主要任务是: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通过实施长征七号首飞任务,以及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等任务,标志工程第二步任务目标全部完成 。

空间站任务

空间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成和运营中国近地载人空间站,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能力。中国载人航天已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已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 。

中国空间站建成T字构型中国空间站建成T字构型

研制进程

2023年5月29日报道,神舟十九号进行整船总装和测试工作,该批次其他飞船进入单机研制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2024年1月18日介绍,神十八和神十九两个飞行乘组的6名航天员已经确定,正在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训练。此外,中国载人登月将加速稳步推进。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于2024年3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抵达后,飞船完成了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总装,进行各种测试后进行封存待命。2024年9月,神舟十九号飞船解除待命状态,进入发射前准备阶段。

2024年10月,杨利伟表示,神十九乘组训练项目均已结束,正在进行查缺补漏工作,把状态调节到最佳,迎接月底的升空。

神舟十九号船箭组合体正在向发射区进行垂直转运神舟十九号船箭组合体正在向发射区进行垂直转运

2024年10月22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10月底择机实施发射。

2024年10月28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发射任务各系统已经完成了相关功能检查,并做好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神箭,出征神箭,出征

长二F火箭稳稳前行长二F火箭稳稳前行

神舟十九号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神舟十九号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神舟十九号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神舟十九号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神舟十九号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神舟十九号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神箭矗立塔架神箭矗立塔架

祥龙庆华夏 神箭耀九霄祥龙庆华夏 神箭耀九霄

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

飞行乘组

2024年2月,神舟十九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已经选定,开展任务训练 。

2024年10月26日,神舟十九号三名航天员按照流程模拟执行飞行任务,进入飞船返回舱后,开始人、船、箭、地联合检查测试,并在火箭模拟起飞过程中完成待发段和起飞段的全部关键操作。

2024年10月28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该次航天员出征转运车辆,首次换成“红旗车队”。此次承担航天员转运任务的车辆是红旗国悦礼宾车,车辆进行了针对性改装升级。包括配备双层静音玻璃、地毯、冰箱,车长增加29厘米,且减少了座椅,方便航天员穿着厚重航天服乘坐。车牌上只有八个大字,“万无一失 圆满成功”。

2024年10月29日,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乘组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其中,航天员宋令东、航天员王浩泽为首次执行飞行任务的“90后”,航天员王浩泽为中国首位女性飞行工程师。

2024年10月29日上午,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神舟十九号乘组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

系统组成

编辑

飞船系统

神舟系列

神舟载人飞船是中国自主设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器,主要执行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任务。飞船采用“三舱一段”构型,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神舟飞船高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重量8吨多。轨道舱为圆柱形,是飞船入轨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返回舱呈钟形,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推进舱又称设备舱,呈圆柱形,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 神舟载人飞船可支持3名乘员自主飞行5天,停靠空间站飞行180天,主要作用是运送航天员乘组进入空间轨道和安全返回地面,并具备少量有效载荷上/下行运输能力。

神舟载人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用于天地往返运输人员和物资的载人航天器,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及鲜明的中国特色。飞船可一船多用,既可留轨观测又可作为交会对接飞行器,满足天地往返的需求。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研制总体单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指挥是何宇,总设计师是贾世锦。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共有14个分系统,是中国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严苛的航天器。

神舟十九号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组批生产后的第2批次产品,本批次计划研制生产“神十六”到“神二十一”共6艘飞船,“神十九”是其中第4艘。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神舟十八号飞船所使用的平台的技术状况完全一样。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布局更加优化,装载空间更强,增加了上行运货能力,给航天员以及相关载荷装载的空间更多了。升级后的神舟十九号提高了航天员在轨生活的舒适性,也提高了在轨实验能力。通过对轨道舱优化布局,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运输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航天员等系统携带更多有时效性要求和临时需求物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各个舱段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

轨道舱

神舟飞船在设计之初采用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的三舱一段结构。

轨道舱是航天员在神舟飞船上的“家”,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进入返回舱,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位于飞船前部是一个圆柱体,一端连接着返回舱,另一端可与其他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舱内有加压阀门和对地观测舷窗,是飞船在轨期间航天员的生活区、试验区以及储物区,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飞船返回时轨道舱会离开飞船主体,留在太空中继续工作一段时间,为地面人员提供科学数据。这是神舟飞船的一大特色,而国外的航天器轨道舱与飞船分离后大多被弃用。

神舟飞船构成示意图神舟飞船构成示意图

推进舱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或设备舱,是飞船姿态和轨道的“调整器”。推进舱位于飞船后部,外形为后端带短锥型的圆柱体,两侧装有一对太阳翼像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天使。推进舱内部装有变轨发动机,能够为飞船提供动力,使飞船能够自如地调整飞行姿态轨道。

返回舱

返回舱是航天员往返太空的“驾驶室”,内设可供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

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外形呈倒椎体钟形,它的侧壁开设了两个窗口,供航天员观测外部环境,方便航天员驾驶飞船。与其他舱段不同的是,返回舱外表面有烧蚀式防热层包裹,并装有主降落伞和备份降落伞,能在返回过程有效保护舱体和航天员。

神舟飞船研制神舟飞船研制

神舟飞船返回舱推进舱分离神舟飞船返回舱推进舱分离

神舟飞船对接神舟飞船对接

火箭系统

神舟十九号飞船搭载的是中国研制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CZ-2F)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火箭。火箭全长58.34米,起飞重量479.8吨,起飞推力约600吨。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CZ-2F火箭是中国唯一一种载人运载火箭,具有两种状态,即发射天宫实验室状态和发射载人飞船状态。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研制总体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指挥:荆木春;总设计师:容易。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首飞后,发射成功率100%。由于长征二号F火箭承担载人发射任务,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因此长征二号F火箭拥有其他火箭所没有的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救生系统,时刻保障航天员安全。

执行神舟十九号发射任务的长二F遥十九号火箭箭上进行了23项技术状态改进,火箭可靠性进一步提升,例如,该发火箭增压输送系统的密封连接部位,通过更换为更易操作的标准化接口形式,保证了密封可靠性,进一步降低加注发射阶段推进剂泄漏风险。结构系统部分零件更换了表面处理更简单、环境适应性更好的材料,提升了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和可靠性。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该次执行载人飞行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飞行可靠性评估结果为0.9904。

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

发射场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载人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任务,是负责运载火箭、飞船、空间实验室、有效载荷和航天员系统装船设备在发射场的测试和发射,并提供相应保障条件。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于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及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先进模式。酒泉发射场总体单位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指挥是邹利鹏,总设计师是郑永煌。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测控通信

神舟飞船发射的测控通信系统主要承担对火箭、航天器的飞行轨迹、姿态和工作状态的测量、监视与控制任务,提供与航天员进行视频和话音通信的通道,是航天器从起飞至寿命结束过程中天地联系的仅有手段。全系统包括多个指挥控制中心、国内固定测控站、国外测控站、机动测控站、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和中继卫星系统在内的陆海天基测控网。总体单位:北京测控通信技术研究所;总指挥:锦高;总设计师:董光亮。

任务载荷

编辑

飞行任务

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主要目的: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飞行期间,将重点围绕规划中的“太空格物”主题,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飞行历程

编辑

起飞准备

2024年10月22日,神舟十九号船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10月26日发射场区组织各单位展开全系统合练。此次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系统全部岗位参加,在发射场系统的统一调度下,塔架、火箭、飞船等分系统进行功能检查,从飞行准备、点火起飞到船箭分离,实施全过程模拟演练。

2024年10月28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发射任务各系统已经完成了相关功能检查,并做好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24年10月29日上午8时30分,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通报此次任务有关情况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2025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发言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0日0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 。神舟十九号乘组飞行期间,将重点围绕规划中的“太空格物”主题,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发言人表示,将在空间站建成两周年之际,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介绍空间站入轨以来开展科学与应用任务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发射对接

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10月30日上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按任务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进驻会师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顺利会师。至此,“70后”“80后”“90后”航天员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日,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4日乘坐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技术创新

编辑

分舱设计

神舟载人飞船分舱段进行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少飞船返回部分的体积和重量。

返回舱作为返回地面的舱段,装载着航天员和需带回地面的设备仪器。轨道舱则继续留在轨道工作,装载需留在轨道上完成特定工作的设备。推进舱中装入任务用过后不需要的部分一同烧毁在大气层。通过减少飞船返回的舱段,可大大降低飞船返回的技术难度。此外,飞船分舱设计的优势还在于若飞船某舱段发生故障,不会影响其他舱段的正常工作,提高了飞船的安全性。

创新特点

神舟载人飞船起点较高。中国没走美苏的老路,先研制1舱或2舱式载人飞船,再研制3舱式载人飞船,而是直接研制最先进的3舱式载人飞船。

其次,能一船多用。有“神舟”飞船的轨道舱可留轨利用半年,相当于免费发射了1颗卫星

第三,智能化程度高。“神舟”采用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从自动化控制、制导与导航到数据管理,从应对故障的冗余设计到液晶显示设备,其电子技术和智能化水平都领先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其太阳电池翼能自动对准太阳。

第四,防热技术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神舟”飞船返回舱最大直径为2.5米,表面积是22.4米2,使用的防热材料总质量约500千克。而“联盟”号飞船返回舱直径约2.2米,表面积是17米2,但它的防热材料总质量达700千克。

第五,降落伞最大。神舟飞船主伞足有1200米2。其引导伞将减速伞拉出拉直;减速伞把速度从200米/秒减至80米/秒;主伞把速度减至6米/秒。整个伞叠起来只有一个小提包大,质量仅90多千克。

增加载荷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载荷水平做了优化提升。在不改变飞船主体技术状态的前提下,神舟十九号的装载体积较神舟十八号提升了20%,装载质量增加了约30%、百十来千克,为空间站运送包括新鲜食品、水果,衣物以及在轨维护设备等物资。面对新增的装载物资,研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推演,优化了飞船的系统,将设备更新换代,给飞船本身减重,从而提升载荷。神舟十九号飞船携载的质量、体积、数量是之前所有神舟飞船发射以来最多的一次,也是最重的一次。

交会对接

中国研制单位自主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再次承担了交会对接过程中的测量重任,精确输出两个空间飞行器之间的距离、速度、角度等相对运动参数。该型微波雷达以其发射功率低、工作空域大、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技术优势,成为交会对接中工作范围最宽、发挥作用时间最长的测量敏感器。据悉,神舟十九号上的该型微波雷达第16次成功助力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太空之吻"。

同样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它能够在微重力环境下精准测量加速度,从而帮助飞船牢牢把握速度、位置的毫厘变化,为飞船在轨运行和交会对接提供必需的实时数据。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能够在微重力环境下精准测量加速度信息,持续不断地将飞船在太空中产生的极其微弱加速度转换为电流信号,并精确"翻译"成为飞船控制系统"听得懂"的频率信号,成为保障九天之上"中国精度"的重要力量。

神舟载人飞船研制神舟载人飞船研制

文化特色

编辑

征集标识

2023年8月3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发布《2024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包括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设计方案在内的2024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 10月28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候选方案网络投票开始,截至2023年11月5日。

任务标识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是由中国空间站、神舟载人飞船、地球、星空等图案构成的一个红、黄、蓝配色的圆形标识,数字“19”融入中国龙的元素,舞动上升。周围的点点星辰共十九颗,对应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共同体现中国航天事业的繁荣昌盛。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

总体评价

编辑

神舟十九号飞船发射在即。中国航天行稳致远,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努力拼搏、接续奋斗,不断刷新着中国高度,创造着中国奇迹,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神舟十九号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3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3次飞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评)

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 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

下一篇 超同步转移轨道

上一篇 极地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