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四号丙 编辑
长征四号丙(代号:CZ-4C )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一型三级常温液体运载火箭,三级发动机为两次起动状态 。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任务,其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 。
长征四号丙火箭是在长征四号乙基础上,增加了三子级发动机二次启动能力,大幅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 。长征四号丙于1999年3月开始研制,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将中国首颗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了首发火箭发射场测试零故障 。
长征四号丙火箭具有可靠性高和适应强的特点,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三级火箭先进水平,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023年8月3日11时4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四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三号06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该卫星将接替在轨超期服役的风云三号C星,探测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监测业务及研究。
2024年10月16日07时4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文名:长征四号丙
外文名:Long March 4C
火箭类型:三级常温液体运载火箭
火箭代号:CZ-4C/LM-4C
前型/级:长征三号
次型/级:长征五号
国家:中国
设计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火箭全长:47.977米
起飞质量:250吨
运载能力:太阳同步轨道(SSO)2.8吨
火箭现状:在役
历史背景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
1975年3月31日,中国将卫星通信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命名为“331工程”,明确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为保证该工程按时完成,当时的七机部决定由上海研制一型常温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作为“331工程”的备用方案。最初该火箭被命名为"新长征三号"运载火箭,1982年后更名为长征四号火箭。后来为了承担气象卫星、技术试验卫星、资源卫星等发射任务,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又对长征四号火箭做了适应性改型,改型火箭正式定名为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随后,在长征四号甲基础上改进提高的长征四号乙火箭也投入运行 。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气象卫星等载荷的不断增大(由风云一号900千克增至风云三号2250千克级 ),中国面临着提高运载火箭能力的迫切需求,长征四号乙(SSO轨道运载能力1900千克已显不足)的改进升级提上日程 。
研制进程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整个研制周期为7年(1999~2006年),研制分方案、初样和试样三个阶段进行。火箭的研制主要是以发射遥感卫星一号状态进行的,该状态基本覆盖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的所有新技术。
方案阶段
长征四号丙单星发射状态示意图
初样阶段
根据方案阶段确定的技术状态,对火箭总体、分系统及设备进行详细设计,并进行相应的生产和试验工作。初样阶段所开展的主要研制试验工作如下:
完成三项常规测力、测压风洞试验和脉动压力试验,为火箭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
完成气动弹性试验,确认火箭不会因为抖振激励而导致箭体气动弹性发散;
完成小过载模拟飞行试验和落塔试验,验证贮箱防晃措施的有效性;
完成Φ3800卫星整流罩三次地面分离试验,表明在飞行状态整流罩可以满足卫星的包络、工作环境等要求,分离全过程安全、可靠;
完成二、三级飞行状态火箭全尺寸地面振动试验,为稳定系统设计和速率陀螺位置确定提供试验依据;
完成三级底部防热试验,验证各设备防热措施的有效性;
完成典型结构舱段的静力试验,试验表明各结构承载能力和强度均满足使用要求;
完成姿控发动机全系统振动试验和系统热试车,试验中系统工作正常,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完成五次三级发动机二次起动可靠性热试车,表明发动机二次起动工作可靠;
完成单机交付、系统综合试验、全箭总装和全箭集成综合试验,考核全箭各系统设计正确性和系统间的协调性;
完成星、箭、发射场合练,充分考核火箭与大系统间的接口协调关系,为试样工作更好地开展奠定了基础 。
试样阶段
火箭完成了所有试样飞行产品的生产、各系统综合试验、全箭总装、全箭集成综合试验;同时火箭总体和各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质量复查和复核复算 。
2006年3月,发射遥感卫星一号的长征四号丙遥一火箭按技术流程规定完成了出厂前全部研制工作 。
2006年4月27日,采用三级两次起动的长征四号乙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
2007年4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批复,将采用三级两次起动技术状态的改进型火箭正式命名为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2018年5月21日,长征四号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和哈工大两颗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执行任务 。
长征四号丙总装
总体设计
长征四号丙遥十五火箭发射
长征四号丙火箭是在原长征四号乙的基础上经大量技术状态改进设计而成,以全面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测试发射可靠性为目标进行研制。长征四号丙可以满足多种卫星在发射轨道、重量和包络空间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同时采取新的测发控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火箭测试和发射的可靠性,缩短发射场工作周期。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充分继承了长征四号乙的成熟技术,由结构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和地面测发控系统组成。
火箭研制首次采用常规三级推进系统二次起动技术和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技术。常规推进剂多次起动上面级主发动机,是发动机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应采取的推进剂管理技术解决了推进剂浅箱管理难题,创造了常规上面级二次起动首次飞行即获成功的业绩;运载火箭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系统的高度集成,解决了以往测试透明度低、周期长、操作多、可靠性差等瓶颈,在系统信息共享度、实时自动判读能力、抗干扰性能和测试可靠性等方面有突破性提高 。
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也可以发射地月转移轨道等其他轨道卫星。
箭体布局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2-卫星
3-仪器舱
4-三级共底贮箱
5-三级发动机
6-二三级级间段
7-二级氧化剂箱
8-二级箱间段
9-二级燃料箱
10-二级游动发动机
11-二级主发动机
12-一二级级间壳系
13-一二级级间杆系
14-一级氧化剂箱
15-一级箱间段
16-一级燃料箱
17-后过渡段
18-稳定尾翼
19-一级发动机
技术改进
主发动机二次起动
长征四号丙YF-40A火箭发动机
末级发动机采用高空二次点火技术能大幅度提高火箭性能,世界上先进的末级或上面级火箭发动机大都具备这种能力。火箭发动机高空多次点火是一项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技术,在工程上有相当难度。中国只有使用液氧/液氢低温推进剂的发动机具备高空二次起动工作能力,而采用常规推进剂的主发动机并没有高空二次起动能力。长征四号丙火箭二次起动YF-40A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是国内多次起动发动机技术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世界同类水平。
在二次起动YF-40A发动机的整个研制过程中,采用了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一系列组件、半系统和整机级的技术难题,如发动机热泵起动、管路推进剂冻结等。尤其是涡轮泵半系统试车和整机试车中所暴露的问题,涉及高温、高压,或者低温、真空等极端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和传热、传质过程。对液体温度范围很窄的常温推进剂发动机来讲,上述问题的解决,取得了常规液体主发动机二次起动的重大技术突破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的三级发动机为两次启动状态,二次启动前要滑行600多秒 。
微重力浅箱推进剂
落塔试验
推进剂管理是实现末级发动机二次点火的必要前提,针对长征四号丙火箭三级共底贮箱浅箱、液少(二次工作时间只有30s,液面高度不到0.6米)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内试验条件,克服了比原国内外推进剂管理难度更大的浅箱状态,经过原理性试验、贮箱内推进剂运动特性分析和多种推进剂管理方案的比较,最终建立了一套完善、稳妥的管理系统,在国内外各种运载火箭尚无浅箱推进剂管理的先例下,实现了发动机二次点火的供液可靠 。
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
长征四号丙发射
新研制的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系统为分布式综合系统,采取火箭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动力电磁阀(即三级姿控发动机、三级发动机、增压输送系统的电磁阀)一体化供配电、控制、测试的方案,实现对火箭一体化、远距离测试发射;同时汇集测试过程中有线、无线遥测数据,进行实时全程自动判读、比对和显示。该系统以自动化测试、发射为主,同时具备紧急情况下可应急控制的能力。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创造了全新的靶场火箭测试发射指挥模式,实现了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控制的实时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
此外,一体化测发控系统研制成果的成功应用,使中国的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水平取得了新的进步和提高,达到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航天技术强国同等的技术水平,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技术的飞跃。该项目软、硬件全部由国内自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提出的地面一体化测发控技术的实现打下了技术基础 。
相关技术
除以上几方面外,长征四号丙火箭还研制了Φ3800卫星整流罩(为中国国内非捆绑火箭最大)、386箭机,增加了GPS测量设备等,进一步提高了火箭任务适应性 。
应用前景
降低发射成本
长征四号丙
扩大应用范围
长征四号丙火箭研制的一体化测试发射技术和大型整流罩技术都可与长征四号乙火箭通用,因此可根据具体卫星的技术要求,通过三级发动机工作方式、卫星整流罩和搭载舱等的搭配选择,确定不同的发射状态,来满足不同卫星的需求,降低火箭研制成本,进一步提高火箭性价比。
长征四号丙进一步拓展了火箭应用空间,除提高了较高轨道的卫星发射能力,还提高了一箭多星发射能力,尤其为同轨多颗卫星进行演示提供了有利基础,为星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载工具 。
新技术可推广
YF-40A发动机填补了中国常规液体推进剂主发动机二次起动的空白,其中为实现二次起动工作所采取的推进剂排放、副系统吹除、定压排空等技术,可供其它同类发动机借鉴。推进剂管理技术成功解决了浅箱管理的难题。该技术同样可用在使用其他种类推进剂、需要进行高空二次点火前推进剂管理的末级火箭上。
一体化测发控系统和卫星整流罩可与长征四号乙火箭通用。此外测发控系统所代表的一体化测试发射方案可在其他国内火箭型号中推广,系统中的多项VXI设备、地面电源、智能等效器、软件以及相关子系统等,更可直接或在适应性修改后应用于其它运载火箭的地面测发设备 。
长征四号丙
设计参数
参数 | 第一级 | 第二级 | 第三级 | |
---|---|---|---|---|
- | - | 主机 | 游机 | - |
起飞质量(吨) | 249 | 58 | 19 | |
长度(米) | 47.977 | 23.530 | 14.794 | |
直径(米) | 3.35 | 3.35 | 2.9 | |
氧化剂+推进剂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
发动机 | 4台YF-21C | 1台YF-22C | 4台YF-20C | 2台YF-40B |
推力(千牛) | 2961.6 | 742.04 | 46.09 | 100.848 |
比冲(米/秒) | 2550 | 2942 | 2761.6 | 2971 |
混合比 | 2.12 | 2.181 | 1.57 | 2.1399 |
发射记录
序号 | 发射日期 | 运载火箭 | 发射场 | 轨道 | 载荷 | 结果 |
---|---|---|---|---|---|---|
1 | 2006年4月27日 | CZ-4C Y1 | 太原 | SSO | 遥感卫星一号 | 成功 |
2 | 2007年11月12日 | CZ-4C Y3 | 太原 | SSO | 遥感卫星三号 | |
3 | 2008年5月27日 | CZ-4C Y2 | 太原 | SSO | 风云三号A | |
4 | 2009年12月15日 | CZ-4C Y4 | 太原 | SSO | 遥感卫星八号/希望一号 | |
5 | 2010年3月5日 | CZ-4C Y5 | 酒泉 | LEO | 遥感卫星九号A/B/C | |
6 | 2010年8月10日 | CZ-4C Y6 | 太原 | SSO | 遥感卫星十号 | |
7 | 2010年11月5日 | CZ-4C Y7 | 太原 | SSO | 风云三号B | |
8 | 2012年5月29日 | CZ-4C Y10 | 太原 | SSO | 遥感卫星十五号 | |
9 | 2012年11月25日 | CZ-4C Y9 | 酒泉 | LEO | 遥感卫星十六号A/B/C | |
10 | 2013年7月20日 | CZ-4C Y11 | 太原 | SSO | 创新三号/试验七号/实践十五号 | |
11 | 2013年9月2日 | CZ-4C Y13 | 酒泉 | LEO | 遥感卫星十七号A/B/C | |
12 | 2013年9月23日 | CZ-4C Y12 | 太原 | SSO | 风云三号C | |
13 | 2013年11月20日 | CZ-4C Y14 | 太原 | SSO | 遥感卫星十九号 | |
14 | 2014年8月9日 | CZ-4C Y15 | 酒泉 | LEO | 遥感卫星二十号A/B/C | |
15 | 2014年10月20日 | CZ-4C Y16 | 太原 | SSO | 遥感卫星二十二号 | |
16 | 2014年12月11日 | CZ-4C Y17 | 酒泉 | LEO | 遥感卫星二十五号A/B/C | |
17 | 2015年8月27日 | CZ-4C Y18 | 太原 | SSO | 遥感卫星二十七号 | |
18 | 2015年11月27日 | CZ-4C Y8 | 太原 | SSO | 遥感二十九号卫星 | |
19 | 2016年8月10日 | CZ-4C Y19 | 太原 | SSO | 高分三号 | |
20 | 2016年9月1日 | CZ-4C Y22 | 太原 | SSO | 高分十号 | 失败① |
21 | 2017年11月15日 | CZ-4C Y21② | 太原 | SSO | 风云三号04星(FY-3D) “和德一号”商用AIS海事卫星 | 成功 |
22 | 2018年3月31日 | CZ-4C Y26 | 太原 | SSO | 高分一号02、03、04星 | |
23 | 2018年4月10日 | CZ-4C Y25 | 酒泉 | SSO | 遥感卫星三十一号01组卫星 微纳技术试验卫星 | |
24 | 2018年5月9日 | CZ-4C Y20 | 太原 | SSO | 高分五号卫星 | |
25 | 2018年5月21日 | CZ-4C Y27 | 西昌 | TLI | 嫦娥四号月球中继卫星“鹊桥”号 哈工大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 “龙江一号”“龙江二号” | |
26 | 2019年5月23日 | CZ-4C Y23 | 太原 | SSO | 遥感三十三号 | 失败 |
27 | 2019年10月5日 | CZ-4C Y33 | 太原 | SSO | 高分十号卫星 | 成功 |
28 | 2019年11月28日 | CZ-4C Y24 | 太原 | SSO | 高分十二号 | |
29 | 2020年12月27日 | CZ-4C Y35 | 酒泉 | SSO | 遥感三十三号卫星 微纳技术试验卫星 | |
30 | 2021年1月29日 | CZ-4C Y31 | 酒泉 | LEO | 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 | |
31 | 2021年2月24日 | CZ-4C Y32 | 酒泉 | LEO | 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 | |
32 | 2021年3月13日 | CZ-4C Y42 | 酒泉 | LEO | 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 | |
33 | 2021年3月31日 | CZ-4C Y36 | 酒泉 | SSO | 高分十二号02星 | |
34 | 2021年4月30日 | CZ-4C Y34 | 酒泉 | - | 遥感三十四号卫星 | |
35 | 2021年7月5日 | CZ-4C Y43 | 酒泉 | - | 风云三号05星 | |
36 | 2021年9月7日 | CZ-4C Y40 | 太原 | - | 高分五号02星 | |
37 | 2021年11月23日 | CZ-4C Y28 | 酒泉 | - | 高分三号02星 | |
38 | 2021年12月26日 | CZ-4C Y39 | 太原 | - | 资源一号02E星 | |
39 | 2022年1月26日 | CZ-4C Y29 | 酒泉 | - | L-SAR 01组A星 | |
40 | 2022年2月27日 | CZ-4C Y30 | 酒泉 | - | L-SAR 01组B星 | |
41 | 2022年3月17日 | CZ-4C Y47 | 酒泉 | - | 遥感三十四号02星 | |
42 | 2022年4月7日 | CZ-4C Y38 | 酒泉 | - | 高分三号03星 | |
43 | 2022年4月16日 | CZ-4C | 太原 | - |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 | |
44 | 2022年6月27日 | CZ-4C Y46 | 酒泉 | - | 高分十二号03星 | |
45 | 2022年8月4日 | CZ-4C Y40 | 太原 | - |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交通四号、闵行少年星 | |
46 | 2022年9月3日 | CZ-4C Y52 | 酒泉 | - | 遥感三十三号02星 | |
47 | 2022年11月15日 | CZ-4C Y48 | 酒泉 | - | 遥感三十四号03星 | |
48 | 2022年12月12日 | CZ-4C Y57 | 酒泉 | - | 二十号A/B星 | |
49 | 2023年3月10日 | CZ-4C Y51 | 太原 | - | 天绘六号A/B星 | |
50 | 2023年3月31日 | CZ-4C Y49 | 酒泉 | - | 遥感三十四号04星 | |
51 | 2023年8月3日 | CZ-4C Y44 | 酒泉 | - | 风云三号F星 | |
52 | 2023年9月7日 | CZ-4C Y53 | 酒泉 | - | 遥感三十三号03星 | |
53 | 2023年9月27日 | - | 酒泉 | - | 遥感三十三号04星 | |
54 | 2024年10月16日 | - | 酒泉 | - | 高分十二号05星 | |
备注: ①、高分十号发射失败可能由于三级火箭工作不正常,推力不足,使卫星入轨速度不够,重返大气层烧毁。 ②、长征四号丙遥二十一火箭具有“三个首次”的特点:火箭首次采用两次启动型YF-40C发动机;遥测系统带宽增加,并增加了两个摄像头;首次搭载了末子级测量系统,可以在星箭分离后继续监测末级的在轨情况 。 |
发射任务
(注:以下所列发射任务,均为北京时间)
2019年10月5日2时5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成功。该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14次航天飞行 。
2021年9月7日11时0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五号02星)发射升空 。
2021年12月26日11时1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一号02E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该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3次飞行 。
2022年1月26日7时4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L-SAR 01组A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质环境、山体滑坡、地震灾害等进行有效监测,该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7次飞行 。
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长征四号丙遥四十七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遥感三十四号卫星02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主要用于国土普查等领域 。
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
2022年4月7日7时4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
2022年6月27日23时46分,长征四号丙遥四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 。
2022年9月3日7时4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
2022年11月15日9时3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 。
2022年12月12日16时2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 。
2023年3月10日6时41分,长征四号丙遥五十一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
2023年3月31日14时2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三十四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
2023年8月3日11时4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四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三号06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
2023年8月21日1时4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 。
2023年9月7日02时1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86次飞行。
2023年9月27日04时1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5月12日7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5月12日,试验二十三号卫星发射现场
2024年10月16日07时4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二号05星
运载能力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与长征四号乙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较高轨道的运载能力更是数倍的增加。该两型火箭在其它轨道的运载能力对比情况与SSO轨道类似 。
火箭型号 | 轨道高度 (千米) | 300 | 400 | 500 | 600 | 700 | 800 | 900 | 1000 | 1100 | 1200 |
---|---|---|---|---|---|---|---|---|---|---|---|
长征四号乙 | 运载能力 (千克) | 3693 | 3404 | 3066 | 2693 | 2295 | 1885 | 1473 | 1072 | 695 | 370 |
长征四号丙 | - | 3476 | 3289 | 3108 | 2944 | 2791 | 2647 | 2517 | 2391 | 2288 |
入轨精度
长征四号丙火箭具有较高的精度指标,其太阳同步轨道入轨精度见下表:
参数 | 指标 |
---|---|
轨道半长轴偏差Da(千米) | ±5 |
轨道偏心率偏差De | ±0.0025 |
轨道倾角偏差DI(°) | ±0.08 |
长征四号丙发射
姿态精度
长征四号丙火箭可根据卫星要求进行入轨姿态调整,同时可确保较高的初始姿态精度和初始姿态稳定度,具体精度指标见下表:
参数 | 指标 |
---|---|
俯仰角偏差(°) | ±1.5 |
偏航角偏差(°) | ±1.5 |
滚动角偏差(°) | ±0.7 |
俯仰角速度偏差(°/秒) | ±1.2 |
偏航角速度偏差(°/秒) | ±1.2 |
滚动角速度偏差(°/秒) | ±0.35 |
卫星整流罩
长征四号丙火箭配套研制的外径Ф3800卫星整流罩,与长征四号乙原有的外径Ф2900和外径Ф3350卫星整流罩相比,其内部包络空间增加。卫星整流罩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卫星整流罩类型 | 高度 (毫米) | 筒段高度 (毫米) | 筒段直径 (毫米) | 筒段内包络直径 (毫米) |
---|---|---|---|---|
A | 5907 | 3410 | 2900 | 2500 |
B | 8483 | 3910 | 3350 | 2900 |
C | 10684 | 5140 | 3800 | 3350 |
C型缩短 | 9656 | 4112 | 3800 | 3350 |
长征四号丙整流罩整体垂直转运
荣誉奖励
2009年1月,长征四号乙/丙运载火箭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称号 。
截至2016年7月14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曾获中国国防科技二等奖 。
2022年1月26日7时44分L-SAR 01组A星发射成功
文化特色
任务徽章
|
|
|
|
|
|
| - |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持续提高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实现了从最开始仅承担极轨气象卫星发射,而今可执行对地观测、科学试验和月球中继通讯等多类型卫星发射;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串、并联;从特定时段到全天时、全天候均可发射;从太原到酒泉再走入西昌,实现所有内陆卫星发射中心全适应全覆盖;从单一太阳同步轨道任务到可支持倾斜圆轨道、椭圆轨道、地月转移轨道(LT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等宽倾角范围、多轨道类型发射,极大地适应各种卫星的发射需求 。
长征四号丙火箭具有可靠性高和适应强的特点,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同类常规三级火箭先进水平,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长征四号丙火箭首次采用两次启动型YF-40C发动机;遥测系统带宽增加,并增加了两个摄像头;首次搭载了末子级测量系统,可以在星箭分离后继续监测末级的在轨情况 。(《中国航天》、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评)
长征四号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