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 编辑

中华姓氏之一

董姓董姓

董姓,中国姓氏之一,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头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有子名称,称氏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惠连之子飂叔安,飂叔安之子为帝舜豢养龙。帝舜封飂叔安之子于董,称董父,称豢龙氏。

隋唐时期是董姓发展的高峰,隋唐时期董姓的人特别多。

宋朝时期,董姓大约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四位。董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22%。董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这四省的董姓大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这三省的董姓大约又集中了22%。

明朝时期,董姓大约有4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五位大姓。明朝的浙江为董姓第一大省,约占董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19%),这两省董姓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8.7%)、江苏(8.1%)、河北(6.8%)、江西(6.3%)、安徽(6.2%)。明清以后遍布全国乃至海外。

当今董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31%;其次在云南、山东、辽宁、浙江、四川、湖北,这六省的董姓又占了38%。

历史名人有董仲舒、董必武、董存瑞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董

外文名:Dong

得姓方式:舜帝赐姓

得姓始祖 :董父

主要郡望:陇西、济阳

主要堂号:直笔、良史、豢龙、陇西、正谊、三策

发源地: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德州市平原县、山西运城

历代名人:董仲舒、董必武、董存瑞、董文

历史发展

编辑

起源演变

源于己姓

董姓渊源董姓渊源

①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②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

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

源于地名

董仲舒墓董仲舒墓

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就是汉朝时期的“河东闻喜”,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传说,董泽曾“浩淼数百里”,后被人类破坏,逐渐成为盐湖,最后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只留得一个“运城市盐湖区”的行政名称。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

少数民族

①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

②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满族董鄂氏、满族栋佳氏、满族珠格氏、满族珠赫哷氏、满族朱胡氏汉姓为董氏。

③朝鲜族有董姓。

④西汉初期的匈奴族、三国时吴国的山越族、晋朝时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时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后梁时羌人有董姓。

得姓始祖

董氏始祖董氏始祖

中华汉民族的董姓人把董父奉为元祖,其渊源可追溯到轩辕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有子名称,称氏族居今河南东南部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即火官)、吴回氏,始居陕西龙县,夏朝时东达山西平陆之吴山。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成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惠连氏族是一支擅长制草绳的部落,董当时便是能制绳索的蘱草,惠连氏族即以董为图腾,活动范围在今太行山南侧。惠连之子飂(刘)叔安,当时是个部落首领。飂叔安有个儿子叫父,学过驯服龙的本领(据后来考证龙即鳄鱼之古名),熟悉龙的习性,为舜帝驯养龙有功,被舜帝赐姓董,称董父(这与先前惠连氏族崇拜的图腾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以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菏泽定陶县西北)。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擅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从此华夏大地上诞生了第一个董姓人家。关于董父的封邑,还有一种说法是在今河南临颍县境内,即《太平寰宇记·许州》所说:旧许州临颍县有豢龙城,相传即董父封邑。由此看来董姓最早发源应该在山西省闻喜县东北,是夏商时代的小诸侯国,临近祖居地山西平陆的吴山,该地后来为晋国所并,当时董姓人口不断壮大,已成为晋国旧贵族11个姓之一。据此段历史考证,董姓得姓时间至少有4000多年。

迁徙传播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董姓族谱董姓族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菏泽曹县)。

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

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人口分布

编辑

先秦时期,董姓活动主要地区在山西、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地区。到了秦、汉,董姓已往北扩大到河北,向东挺进达山东,向南渡长江越南岭进入了广东,东南直抵江浙,西部移民四川。到两晋南北朝时,甘肃和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为大姓,同时向西南的贵州和云南迁移。进入唐朝,董姓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地区形成。宋朝时,董姓向东南地区大批移民,同时西南的董姓进一步得到发展。清朝是东北董姓的发育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康熙时期董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董姓大约近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四位。董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22%,占江西总人口的1.2%。董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这四省的董姓大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这三省的董姓大约又集中了22%,形成赣皖湘、陇西、冀鲁豫三块董姓主要聚居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董姓大约有4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董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净减少了4万。明朝以前,董姓的主力一直在中原,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董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人口锐减。明朝的浙江为董姓第一大省,约占董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19%),这两省董姓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8.7%)、江苏(8.1%)、河北(6.8%)、江西(6.3%)、安徽(6.2%),这五省的董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600余年,董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在东南地区发展稳定,重新形成了江浙赣、鲁晋冀南北两块董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董姓的人口590万,排在全国第三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董姓人口由42万激增道590万,增长了约14倍之多,董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董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四省,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38%。其次在云南、黑龙江、浙江、安徽、山西、四川、湖北、江苏、甘肃,这九省的董姓又占了39%。河南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12%,为董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鲁豫、云川、东北三块董姓高密度聚居区。在600年期间,董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强劲回迁,向西的迁移表现很明显。

董姓在人群中分布在云南大部、湖北北端、河南大部、冀京津鲁、山西南端、辽宁、黑吉大部、陕西中段、甘肃中南段,董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72%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达2.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3%,居住了大约46%的董姓人群。在云南北端和东段、四川、重庆北部、广西大部、广东西部、海南、赣闽北部、湖南北和南两端、皖苏沪浙、湖北大部、河南东南、晋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大部、黑龙江北端、吉林西和东两端,董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36—0.7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0%,居住了大约44%的董姓人群。

董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北、云南和东北,每平方公里的董姓人口达到1.6人以上,滇西南、晋冀交会的中部、辽东半岛、鲁东端、黑龙江中南,每平方公里的董姓人口达到2.4人以上。董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8%,董姓人口大约297.4万;0.4—1.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4%,董姓人口大约395.4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8%,董姓人口大约43.2万。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董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山东。

传统文化

编辑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全国董姓有陇西郡、济阳郡(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弘农郡(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河东郡(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州市)等郡。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省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济阴堂:以望立堂。

董氏正谊堂董氏正谊堂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三策堂:据《辞海》记载:西汉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答武帝(刘彻)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即“天人三策”,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一套办法,最后归结到“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为武帝所采纳,并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因之董姓人以“三策”为堂号,以志纪念。

醇儒堂:出自汉董仲舒事典。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江都相,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被尊为汉代醇儒,因而后人以"醇儒"为堂号。因以贤良对天人三策入对武帝,又有以"三策"额其堂者。

此外,董氏的主要堂号还有“豢龙堂”、“陇西堂”、“正谊堂”、“三策堂”等。

宗祠楹联

宗祠

董杨大宗祠董杨大宗祠

董杨大宗祠,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难得一见的联宗史迹。董杨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是董杨道宾公祠堂原址。整体建筑承袭明清风格,祠内正殿奉祀董仲舒公、杨震公、董杨道宾公,东龛供奉太一真人,西龛供奉杨延昭元帅。

杭垓董氏宗祠杭垓董氏宗祠

杭垓董氏宗祠的建造者是董氏祖宗——董贤坤,已有140余年。宗祠落地面积约为3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整体为木质结构,集江、浙、徽派建筑为一体,无论从建筑气势还是内部结构,方圆百里实属罕见。

楹联

千秋良史;百代儒臣。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亦称史狐,周人辛有的后裔,世袭太史。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欲谋杀赵盾,赵盾被迫出走,未越晋境,其族弟赵穿攻杀灵公于桃园。当时他任职太史,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下联典指西汉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今河北省枣强东北)人。专门研究《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被将为贤良。武帝时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提出“天人相与”,“君权神授”学说,宣扬“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神学体系。又创立“三纲”、“五常”体系,教育上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拓了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董子文集》等。

千秋良史;一代儒宗。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读书行路;种杏成林。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人,官南京礼部尚书。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又先后学虞世南王羲之李邕,自称在率易中得秀色,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很有特色,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极大。擅长山水画,讲究笔致墨韵,以清润明秀为特色,主张作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后来画论产生了积极影响。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等。

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侯官人董奉,字君异,住在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让治愈者种杏树,数年间得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故后世常用“杏林春满”等词来称颂医家。

织缣偿债;种杏成林。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历史神话故事,相传东汉董永卖身葬父,后与天上织女结为夫妇,织锦偿债赎身。

下联典指三国·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愈者种杏,数年得十万株。

天人三策;兄弟五奇。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思想家董仲舒。

下联典指三国魏乐平侯、司徒董昭及其弟董访等兄弟的事迹。董昭,字公仁,定陶人。

双成笙韵;小宛香奁。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历史神话故事,相传王母命其侍女董双成吹玉笙,驾鹤成仙。

下联典指明末秦淮名姬董小宛,集古今闺帏韵事为《奁艳》一书。

陇西世泽;良史家声。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晋史官董狐,孔子称其为“良史”。

光前裕后;燕翼贻谋。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董氏家庙联

春风先入户;暇日偶窥园。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董仲舒事典。

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

——董其昌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擢本寺卿并侍读学士董其昌自题联。

贤者亦乐此;卓尔未由从。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杨涛著《纪晓岚外传》第15卷“董姓厅堂联”。

搏击咸称卧虎;文章屡世占鳌。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海洛阳令董宣,字少平,圉人。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

下联典指指明代修撰董嫾和董越的事典。董越为成化进士。官南京工部尚书,有《圭峰文集》。

宗祧远承粤海;祠堂永著龙城。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董氏宗祠联。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董香光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名人董香光(其昌)撰书浙江省平阳县通福门培风阁联。

澄澄水映千江月;淅淅风筛一岸蒲。

——董解元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金代戏曲家董解元《西厢记》中联语。

苍松翠柏窥颜色;秋水春山见性情。

——董其昌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董其昌(1555—1636)撰题联。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思翁、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万历进士。书法秀逸,自成一家。擅画山水。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

麝墨轻磨声韵玉;免毫初点色翻鸦。

——董解元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金代戏曲家董解元《西厢记》联语。

旋乾转坤,移山倒海;济人利物,震古铄今。

——董必武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中国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杰出的领导人董必武(1885—1975)撰厦门集美鳌园联。

先德衍家声,千秋良史;祖功垂世泽,一代儒宗。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董家村董氏宗祠联。

秉笔不容清,良史无私毁誉;佩弦期易性,宾臣欲急作为。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史董狐的事典。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名人董安于的事典。他尝曰:“我死而晋国宁”。

三策仰前徽,道阐纯儒学业渊源须念祖;千秋留直笔,书传良史风规整肃永贻孙。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董氏宗祠联。

怀蛟入梦、卧虎锄强,溯显赫簪缨,相联一气;腰龟称荣、盘龙受宠,缅辉煌勋业,蒸尝允答千秋。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董氏宗祠联。

家谱文献

族谱名称

编纂者

编撰方式

藏地

备注

【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市华西书庄排印本

群众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修於清康熙半百二年,此为四修。

【河北青龙】董氏家谱四卷

(清)董塽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董镇钞本

河北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

-

【江苏】钢山董氏分谱二卷

(民国)董士恩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刻本 二册

北图

-

【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

-

江苏赣榆县档

-

【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杏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

【江苏武进】毗陵董氏家乘二卷

-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

【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春亭 董元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苍梧草堂刻本 十四册

历史所

-

【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耀庭等修

清光绪二10月1日年(1895)苍梧堂刻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

【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二卷

(清)董庭序修

清光绪间苍梧草堂刻本 二十二册

中央民院

-

【江苏】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秉清 董康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

【浙江馀杭】董氏家谱不分卷

-

写本 一册

美国

-

【浙江馀杭】尚义董氏家乘四卷

(民国)董凯等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禹航尚义董氏宗谱》。

【浙江】馀杭董氏宗谱

-

民国木活字本 八册

杭州大学

-

【浙江富阳】富春董氏宗谱十五卷

-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春江乡友谊村

-

【浙江】馀姚云楼董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

民国十七年(1928)正谊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

【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董秉纯纂修

清钞本 七册

北图(存卷5—17、20、卷末,又一部存卷3、8、10、12—17)

-

【浙江鄞县】鄞城儒林董氏元二房支谱□□卷

-

清崇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

-

【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二卷

(民国)柴永祺纂修

民国七年(191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

【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

-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

【浙江鄞县】鄞西湖泊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董承脯 董敦修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天一阔(存卷首、卷一、2、5—8)

-

【浙江鄞县】鄞高塘董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张琴总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德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天一阁

注:谱始修於明天顺间,此为十修。

【浙江鄞县】四明五都董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董纯芳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友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

【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董懋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

【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汉卿 董兰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三卷)

-

【浙江奉化】雪溪董氏宗谱十六卷

(清)舒帷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

【浙江奉化】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樊东华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徐伴始修於清爱新觉罗弘历三十五年。

【浙江奉化】中间奥董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乃武 董梦昌同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

注:梅汝祥始修於明宣德五年。

【浙江宁波】镇海大通宣庐府董氏宗谱四卷

(清)陈继聪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

【浙江泰顺】平溪董氏宗谱三卷

-

清同治四年(1865)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

-

【浙江泰顺】章源董氏族谱□□卷

(清)张彦清撰

清同治十年(1871)钞本 一册

浙江泰顺县文博

-

【浙江泰顺】章源董氏家乘□□卷

-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存卷3)

-

【浙江嘉兴】董氏家谱十二卷

-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 清康熙间增修本十二册

浙江图 浙江嘉兴市图

-

【浙江绍兴】会稽小江董氏家谱二卷

(明)董豫纂修

明弘治间刻本

浙江萧山县图

-

【浙江绍兴】稽山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光绶等辑

清爱新觉罗弘历二十年(1755)三策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

【浙江绍兴】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悦龙等纂修

清道光十八年(1838)三策堂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

【浙江绍兴】雪溪董氏宗谱六卷

(清)董士烈等重修

清光绪七年(1881)三策堂木活字本 七册

日本美国

注:页心作《会稽董氏宗谱》。

【浙江绍兴】会稽董氏宗谱十二卷

(清)童树琪监修 董树珊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策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图

-

【浙江绍兴】会稽旗收岭董氏族谱二卷

(清)董耀庭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广东中山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董氏家谱》。

【浙江绍兴】会稽渔渡董氏宗谱□□卷

-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钞本

天一阁(存一卷)

-

【浙江兰溪】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董桓林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八角茴香井村

-

【浙江兰溪】陇西郡董氏宗谱一卷

-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飞腾乡

-

【浙江兰溪】董氏宗谱□□卷

-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官塘乡(缺四册)

-

【浙江东阳】陇西董氏宗谱六卷

(民国)杜叶湑纂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巍屏乡

-

【浙江遂昌】董氏宗谱四卷

-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

【安徽泾县】广川董氏宗谱五卷

(民国)董德庵编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卷端作《泾川城北董氏重修宗谱》。

【安徽石台】广阳董氏宗谱四卷

(清)董庭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四册

安徽图

-

【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董治勋等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

【安徽太湖】皖江大湖董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思臻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47)正谊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

【山东昌邑】董氏家谱老六支一卷

清道光十二年(1832)钞本

-

山东昌邑县东家乡西董村

-

【山东栖霞】莱阳董氏谱书八卷

(民国)董文范 董化南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不雅里镇郭格庄

-

【山东乐陵】董氏族谱不分卷

(清)董书云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谊堂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

【湖北新洲】董氏族谱八卷首二卷

(民国)董正启 董自元等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大塘村

注:董正鹏等创修於清光绪二十九年。

【湖南】湘潭董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

(民国)董贻玖纂修

民国三十年(1941)三策堂活字本 二10月1日册

历史所

注:董士日始修於清爱新觉罗弘历三十四年。

【湖南湘乡】上湘董氏续修族谱十三卷

(清)董绣裳纂

清同治元年(1862)醇儒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又一部存卷1)

-

【云南】大理史城董氏族谱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董沛川 董澄农等续修

民国11年(1922)马市口开明书局石版本11册

中央民院 哈尔滨师大 云南大理市图

注:此为白族族谱。董仁始修於明嘉靖六年。

董氏族谱四卷附一卷

(清)董体元等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梦花堂刻本 四册

群众大学

-

山村董氏续修族谱不分卷

-

清光绪五年(1879)陇西堂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

董家庄董氏族谱九卷

(民国)董云岩编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天津市档

-

董氏族谱六卷

(民国)董传统主任 滕海清裁定

民国间刊本

湖北枝江县档(缺卷2)

-

参考资料:

字辈排行

湖北

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董必武家族)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永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湖北天门董家塔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辈:“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鸿茂职”。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辈:“照明家国本永发昌大长传宗先文德继世必呈祥”。

浙江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嵊州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传先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温州董氏字辈:“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乐清芙蓉堂董氏字辈:“……德孔孟真圣贤……”

贵州

贵州赫章董氏字辈:“万腾士如朝文显贵登廷”。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文正世孝维白茫行手”。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江苏

江苏赣榆董氏字辈:“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盐城董氏字辈:“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苏连云港赣榆董氏字辈:“玉开继作裕淑智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长安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徐州董一支氏字辈:“德文庆作振”。

江苏徐州丰县欢口董氏鬷夷堂字辈:“宽厚存心、中正立志、诗书继世、孝友传家”。

江苏泰州董氏字辈:“立志金宝玉吉祥如意兆”。

苏扬州高邮八桥董家庄字辈:“文王成朝殿德兴耀先庭”。

天津

天津蓟州董氏字辈:“广德连彦文作春建”。

天津宝坻八门董氏字辈:“自仪毓如维其志”。

天津宝坻三十家董氏字辈:“廷伯彦文子”

湖南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举、佑尔少时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辈:“国宗祖朝顺文元启太平万邦吉昌永家和世代兴”。

河北

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河北景县董周庄董氏字辈:“维万世永昌”。

河北藁城南董镇大章村董氏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

河北邢台董氏字辈:“魁一玉三五荣德可延沛”。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河北丰润董氏字辈:“汉春长(沧)玉国金(子)”。

黑龙江

黑龙江董氏一支字辈:“广文长德思太”。

山东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儒进(兆)凤(占)玉勤西家书衍庆国”。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子玉守新言世系庆化继志保伦常”。

山东董氏一支字辈:“辉元锡连世传”。

山东泰山新泰董氏字辈:“志玉仲和士兆怀”。

山东荣成董氏字辈:“佩世传久照先勇”。

东曹县董氏字辈:“鸿(效风)玉传付记”。

山东沾化董氏字辈:“……茂志祥凤玉金……”

山东新泰董氏字辈:“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怀明庆安祥”。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菏泽董氏字辈:“.......文明克世坤志..”。

山东齐河董氏一支字辈:“秉曰元继广昭宪庆永长修德忠厚远福禄积善堂”。

山东齐河祝阿镇董氏字辈:“怀德有玉庆宝善福永长”。

山东胶南董氏字辈:“慎良安全成方贤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家京树生重茂先宝贵送于亮”。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大梦玉林泗光庆电延台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来”。

山东济南商河董氏字辈:“吉全兴守学振文传宪延礼德继世长淑仁意程月绿竹远幼荣”。

山东淄博董氏字辈:“如登云汉桂兰同木(茂?)”。

山东章丘水寨镇董氏字辈:“……已而继家声恒光先仁续”。

山东章丘普集镇上皋村董氏字辈:“……成士连、光绍鸿旭、家道开昌。”

山东济宁董氏字辈:“邦照其德兴龙吉庆祥”。

山东即墨董氏字辈:“心熙慎良子嗣将昌(安全正方)”。

山东宁阳董氏字辈:“世玉衍传先广尚”。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世兆传成章如道选培光”。

山东高唐董氏字辈:“文志洪树良玉耀(跃)天”。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商河董氏字辈:“树传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东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辈:“玉丕成加京树生重茂坚”。

山东德州董氏字辈:“登文怀照开志少树伟而成佳”。

山东日照董氏字辈:“怀家书延庆国本尽贤”。

山东潍坊临朐九山董氏字辈:“少孝奎金万兴振海”。

山东滕阳董氏新排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诚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文)云(作)际(士)会(昌)景(庆月)胤(玉)繁(计长)隆(广)职(克兆)立(治)将(安)相(长)贵其公卿台阁永存历志标名千秋传芳华表可宗纪延先德宏伟振兴”。

山东腾县、山东北薄梁董氏字辈:“作毓观端学绍庆佑昌”。

山东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辈:“树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

山东蓬莱湾子口大桥董家董氏字辈:“文尚承元玉志兆景维吉长春嘉树秀锺鼎载华彝”。

山东威海董氏字辈:“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正常万古新”。

山东单县董氏字辈:“逢盛世吉太平成先德保祥庆”。

河南

河南固始董氏字辈:“正大朝庭如德义明”。

河南焦作武陟谢旗营镇蒯村董氏字辈:“深(厚)燔(灿熔)克大……曾王元玉连铭清荣焕广”。

河南永城薛湖镇董庄村董氏字辈:“敬发先胜训恒存重要新□□□□□祖德培听仁”。

河南南阳邓州龙堰乡(白落乡)李营村董氏字辈:“国守思凤瑞自克文向德三堂龄延宏法汉朝增芳泽仁义志信立绪先林清华秀生敏新晋钦育洁万世传”。

河南柘城董氏字辈:“诗林传世泽忠孝振家声仁义道长远克昌在守成”。

河南濮阳范县董氏字辈:“道永如天存新志士加典”。

河南新乡封丘王村董庄董氏字辈:“均廷先美志”。

河南信阳潢川董氏字辈:“道远冀全长林术良德昌文学庆显阳贤是立家邦”。

河南商丘董氏字辈:“敬法先圣训恒存忠孝心”。

河南南阳卧龙区董营字辈:一启明光远万世祖德长家传勤俭让............

辽宁

辽宁董氏一支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天恩锡福长”。

辽宁本溪董氏字辈:“品利洪庭世长学正茂春”。

辽宁本溪桓仁董氏字辈:“芳悦清仁”。

辽宁鞍山海城董氏字辈:“国玉世维万福立长春”。

辽宁大连金县大孤山董氏字辈:“大宝万学国文生继广”。

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街道董家村董氏辈分氏这样的:年、长、振、志、文、学、连、绍、武、英、明。

辽宁清原董氏字辈:“庆守殿德利”。

辽宁鞍山岫岩石庙子村董氏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

山东宛城、辽宁凌源四合当镇小汤沟村董氏字辈:“文学联国桂振守世景天”。

福建

福建福州董氏字辈:“一家承须行是敬德”。

福建连城董氏一支字辈:“德永祖荣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国家世盛肇启书兴志诚昭宪业绩颖昌瑞宁聪健毓圣登强”。

安徽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蚌埠怀远前董村董氏字辈:“车马立然儒士学金文怀玉继明长久”。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一本天亮,传承祖光,思明大学,明世其昌”。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大董庄:“学瑞连西金玉满堂红”。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董寨行政村:“吉学金会庆”。

安徽利辛县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建春振廷月昌绍际”。

安徽灵璧冯庙镇董氏一支字辈:“振 尚兆夫丙祥 书法化允良 明道修正谊 世水永恒昌”

安徽泗县苌圩村小董庄:“....振兆立泽洪.....”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马鞍山当涂董氏字辈:“正国玉家本明金(君)谱兆财”。

四川

四川遂宁董氏字辈:“帝学孔思孟世代富兴隆”。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文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大道尊天子,忠心志太平”

重庆

重庆巫溪董氏一支字辈:“必寿永昌兴”

重庆彭水、垫江、合川董氏一支:“永延世泽长”。

陕西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江西

江西董氏一支字辈:“德显修邦兰□枝茂桂蕊飘香”。

广西

广西玉林容县董氏字辈:“汉启祖德文明永绍基”。

其他

卧虎堂董氏字辈:“文作士昌月玉吉广”。

三策堂董氏字辈:“钦明思康泰晴水跃家邦”。

姓氏图腾

 董姓图腾 董姓图腾

董姓是炎帝第五世祝融(烛龙)八姓之一。董姓是风姓分支,祖先名飂叔安,其子继承太昊氏(风姓)驯养扬子鳄(古称龙)的本领,服侍于舜,赐董姓,为侯伯,因而可以在居邑设立天文仪器“重”,有了祭天权。

故居墓葬

董存瑞纪念馆董存瑞纪念馆

董存瑞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隆化县城西北部的董存瑞烈士陵园内。 总占地18800平方米,展馆面积1150平方米。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解放军二炮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河北省、张家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董子文化园: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180平方米,以“汉景•儒韵”为主题,按照国家旅游“AAAA”级标准建设。总体布局上,借鉴孔府、孟府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掘董子儒家文化内涵,分叙事和纪念两条主线,展现董子生平及其思想成就。整个园区分为董故园、天策园、春秋繁露园、天人合一广场、董圣殿五个部分。园区景观以董子所推崇的“六经”和儒家的“六艺”作为主题,鲜明突出儒文化氛围;在水系布置上,有水则有灵气,打造灵秀之镇,借南水北调之势,引水到镇区;借鉴古代“鼎”的主题,打造诚信广川,寓意传统产业与儒家文化深度融合。目前,董圣殿、董宅碑、阴阳双桥、五行圣潭、梅岗春梦、汉风门阙等园林景观已经竣工,成为全国最大的董子主题文化园区,先后承办三届中国•广川董子文化节,举办了董子公祭大典、董仲舒学说高端论坛等活动,并被授予“衡水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衡水学院德育实践基地”、“衡水市群众艺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基地”、“中国儒家婚礼婚俗文化展演基地”等。

董子文化园董子文化园

董子舍园,又称董宅后花园,位于广川董子文化小镇西北部。

董子墓,距董子文化园约三华里,系董仲舒的衣冠冢。这里也是汉墓群遗址。

姓氏名望

编辑

名人综述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董姓历代名人235名,占名人总数0.5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位;董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4%,排在第六十四位,董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3%,排在第五十二位。

先秦秦汉

董狐,被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

董安于,春秋末晋国人,是晋卿赵鞅之心腹家臣,古晋阳城的始创者。守晋阳。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州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

董仲舒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今湖北枝江)人。东汉末期蜀汉官员。

董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魏晋南北朝

董景道,西晋经学大师。

董允董允

董允,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

董奉,字君异,侯官(福建福州)人,三国时神医,与南阳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来。董奉为避难而远徙苍梧者,恰逢交址太守士燮将死而愈之。

董琬,南北朝外交家。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隋唐五代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

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盛唐时著名的琴师。“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就是说的他。很多当时的诗人都曾盛赞过他。

董晋:唐朝宰相

董源,字叔达,钟陵人(今江西进贤),一说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

宋元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俊(1186—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藁城市)人,元朝蒙古大将。

明清

董槐,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

董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明代画家。

董份:字用均,号泌园,乌程人。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前后在世。登嘉靖二十年(公元一五四一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份所为诗文,有《泌园集》三十卷,《四库总目》为其孙嗣茂所编。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汉族。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1862年(同治元年)陕甘回民起义时,率众据甘肃安化(今甘肃庆阳)抗清,活动于陇东、陕北,声势颇大。

近代以来

政治界

董必武董必武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中共六大至十大的中央委员,七、八、九届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之一、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

董其武(1899—1989),山西省河津县人。上将。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董寿平(1904—1997)当代画家、书法家。原名揆,字谐柏,后改名寿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人。

董超(1915年—1990年9月5日),原名董仲礼,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翟镇乡董家庄人,中国人民军政大学副政委。

董永清(1911—1995),江西省吉水县人。少将。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董志常(1915—1984),湖北省大悟县人。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4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

董启强(1918—2005),少将。四川省巴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董洪国(1910—2001),安徽省金寨县人。少将。1928年参加苏维埃农民自卫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董家龙(1912—1996),湖北省荆门县人。少将。出生于革命烈士家庭,读私塾3年。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是舍身取义的典型代表。

董存瑞董存瑞

董建华:男,汉族,1937年5月生,浙江舟山人,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大学学历。1997年香港回归后首任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商界

董浩云(1912—1982),浙江定海人。名兆荣。董氏航运集团创办人,被誉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病逝于香港。著有《董氏航业丛书》四辑。

董明珠:江苏南京人,1954年生,企业家。世界公仆领袖联谊会经济领袖分会副会长、空调行业会长。相继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经营部部长、副总经理、副董事长。并在2012年5月,被任命为格力集团董事长。

教育界

董石麟:男,1932年12月生,浙江大学教授,院士,浙江杭州人。

董申保:岩石学家。江苏常州人。1917年 9月17日生于北京。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

董韫美:计算机软件专家,院士。云南昆明人。195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董玉琛:女, 作物种质资源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协良:1954年生,著名性医学家。

董建华(1918—200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教授。

董海山:中国化工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滦县。中共党员。

演艺界

董卿董卿

董卿: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主持人。

董骠:香港著名马评人、电视、电影演员。祖籍浙江宁波,1934年4月生于香港岛渣甸山恰和马房。电视剧《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山行》等剧脍炙人口。

董兆致:2001年九运会后,任广东队女子花剑教练,2004年世界杯上海站男花个人冠军。

董嘉耀:现为凤凰卫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参与节目策划统筹管理。

董方卓:足球明星。

董勇:演员。曾参演国内多部较有影响力影视作品。

董文华:出生于1962年,国家一级演员,她演唱的《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望星空》《长城长》《春天的故事》等歌曲风靡全国。

董浩,中央电视台少儿部任主持人。

董倩,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董洁,中国内地女演员,2003年,其主演的民国爱情剧《金粉世家》取得央视年度收视冠军,董洁个人也凭借该剧开始在影视领域崭露头角。

董璇,中国内地女演员,2003年,因主演武侠剧《雪花女神龙》而步入演艺圈。

董维嘉,中国内地女演员,2015年,董维嘉凭借《中国刑警803》中的“最美警花”周洋一角,获得第17届华鼎奖观众最喜爱影视明星奖。

董子健,中国内地男演员,2012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青春派》,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

董勇,中国内地男演员,2000年,在陶泽如陈道明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黑洞》饰演饰演刑警队副队长王明;《重案六组》中饰演江汉

董春辉,中国内地男演员,2010年,凭借出演的古装爱情魔幻题材剧《画皮》而广受关注。

史籍记载

编辑

《元和姓纂》记载:“陆终的二儿子叫参胡,即惠连,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

《国语·卷第十六》记载:“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

《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通志·氏族略》:"董氏,己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孙飂叔安,生董父,其后遂为董氏。"

《〈姓氏急就篇〉注》:"周大夫辛有二子,适晋为太史,与籍氏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董狐其后也。"

下一篇 程姓

上一篇 谢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