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 编辑

汉语词语

两败俱伤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拼音:liǎng bài jù shā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

两败俱伤(俱:全部)指斗争的双方皆受到损失。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两败俱伤

拼音: liǎng bài jù shāng

近义词:同归于尽

反义词:两全其美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

注音字母:ㄌㄧㄤˇ ㄅㄞˋ ㄐㄨˋ ㄕㄤ

语法结构:联合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编辑

最早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衍生典故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论》:“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两败俱伤”。

成语故事

编辑

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座山上忽然出现了两只老虎,吓得当地百姓几乎不敢出门,更不要说上山了。老虎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为此官府组织了几次狩猎,可惜都没能制服那两只老虎。过了一段时间,当地一位名叫卞庄子的青年,和自己旁边旅店的一个伙计,两人集结了一帮人,拿着刀剑棍棒,要上山打老虎,准备为民除害。

一行人全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没走多长时间就到了山顶。大家分散开来,四处寻找害人的老虎。突然,几声短促的虎啸,将整个山林都震动了。大家集结到一起,在一个开阔的山坳里,看到一大一小两只吊睛白额老虎正在怒目相视,一副将要决斗的架势。老虎的旁边还横卧着一头牛,一动也不动,显然已经被老虎咬死了。

卞庄子从腰间拔下刀,握在手里,悄悄地向前走,刚要冲上去,就被旅店伙计制止了。卞庄子不满地说:“为什么不让我去抓那两只老虎?”旅店伙计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着急,现在这两只老虎很显然都想得到那头牛,所以一会儿势必会发生争斗。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照现在的情形来看,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小老虎被咬死,大老虎受伤。我们何不等到它们斗到两败俱伤,可以轻而易举地一次消灭两只老虎,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卞庄子听完旅店伙计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不住地点头,称赞他聪明。一行人藏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等待,果然,没过多久,两只老虎就打了起来。你扑我剪、你踢我咬,只一袋烟的工夫,大老虎就咬死了小老虎,同时自己也受了重伤,有气无力地躺在地上喘粗气。

卞庄子瞅准时机,带人冲下山坳,三下两下就打死了大老虎。卞庄子叫村里人抬着两只死老虎,高高兴兴地回村子去了,从此全村人再也不用受到老虎的威胁了。

成语寓意

编辑

两只老虎都想得到猎物,最后却两败俱伤被人坐收渔翁之利。成语告诉人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如果没有意气用事,就会皆大欢喜,避免更大的损失。凡事要讲究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合作,不到最后时刻,不可轻易武力对抗,更不可自相残杀,否则,只会被他人坐收渔翁之利。

成语运用

编辑

成文用法

“两败俱伤”指斗争的双方皆受到损失。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明·沈德符《野获编·灵岩山》:“一山之废兴不足论,二官之贞贪不必问,即二依之是非,亦不暇辨。独宦游此地者别无他隙。因山人争构起见,两败俱伤。”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近世有一士夫,得人私书,奏而诘之,两败俱伤,为公论所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于大人反为无益。”

清·梁启超《王荆公传》:“而普通商业,又最忌以抵当而贷出其资本。今市易法乃兼此两种矛盾之营业,有两败俱伤耳。”

同源成语

编辑

一举两得、两虎相斗、两虎共斗、两虎相争。

成语辨析

编辑

两败俱伤—玉石俱焚

“两败俱伤”与“玉石俱焚”意义相近,两者皆有双方皆受到损失的意思;区别在于“两败俱伤”主要侧重于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不小的伤害,没有谁得到好处。而“玉石俱焚”主要侧重于不管好的坏的都在一起同归于尽,伤害程度更深。

下一篇 亡羊补牢

上一篇 大庭广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