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爱洛依丝 编辑
《新爱洛伊丝》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97年7月出版的书籍,作者是法国作家卢梭。
该书描写了一对青年的恋爱悲剧,小说主要用五个朋友相互间的通信这一单纯的手法构成,紧紧围绕朱丽、圣普乐、沃尔玛三个人物的友谊和婚恋这一中心主题来展开情节,将全部内容有机的糅进主人公们的故事中去,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
书中金句:我不愿意死,但我现在已经到了垂死的境地,我希望为了你而活下去,但恰恰是你在剥夺我的生命。
中文名:新爱洛依丝
所属国家:法国
主角:朱丽、圣普乐
作者:卢梭
小说年代:封建时期
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这虽使他一举成名,却也逐渐显示出他同其他启蒙主义者在思想立场上的分歧和差异。其后,他渐渐地与百科派决裂了。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因《爱弥儿》同时激怒了当局和百科派,卢梭避难逃至瑞士等地,最后回到法国仍不得安宁。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朱丽:朱丽温柔软弱,但她的软弱曾使她在婚姻上改变初衷,她的“软弱”不是惧怕父亲的暴虐,她曾勇敢反抗,她对封建家长发出了愤慨的控诉:“我的父亲把我出卖了,他把自己的女儿当作商品和奴隶,野蛮的父亲,丧失人性的父亲啊!”,然而她受旧道德影响较深,没有勇气对抗父亲“抱着女儿的两膝”的苦苦恳求,便决定牺牲自己以尽人子的“天职”,她的“温柔”和最爱美德的特点又使她成为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中心人物。
在作品前半部:他主要扮演狂热恋人的角色,他带动朱丽共同反抗贵族偏见的言行热烈动人,他的“退让”并非妥协,而是想以这种方式挽救朱丽免受专制家长的迫害。
在作品后半部:他恋情虽如初,但由于朱丽夫妻对他的真诚和友谊,他便也真诚地成为他们的朋友。
他知识渊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曾被人推荐去做军官,但他热爱独立自由,只愿作学术研究,在漫游欧洲期间通过他的见闻,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种种习俗风尚并对华莱山区人民纯朴的思想感情、道德风俗进行赞美,形成鲜明的对照。承担了社会批判者的角色。
沃尔玛:他也是新人中的一员,他原是俄国接近宫廷的大贵族,但他背叛了其阶级及传统信仰,酷爱根据理性重新观察生活。他性格理智、沉着、善解人意、心怀坦荡.
卢梭曾指出《新爱洛伊丝》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题材的简单和中心思想的连贯。”
这部作品主要用五个朋友相互间的通信这一单纯的手法构成,紧紧围绕朱丽、圣普乐、沃尔玛三个人物的友谊和婚恋这一中心主题来展开情节,竟将全部内容有机的糅进主人公们的故事中去,故能多侧面多层次的刻画人物,又让读者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运上,悬念迭出,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梭的文艺创作强调歌颂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纯洁感情的特点。在《新爱洛伊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它具有反封建意义,它是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的爱情理想的悲歌。
卢梭对爱情的热烈讴歌,也是以往的小说中不曾有过的。卢梭认为爱情和道德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调和、可以相容的。两位主人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违反人行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
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又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
《新爱洛伊丝》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包含了卢梭的重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观点、文艺观点、农村经济、社会平等的思想、宗教观点,还是园艺、决斗、自杀,小说都有多触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