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晶体 编辑
时间晶体(英语:Time crystal)乃一开放系统,其与周围环境保持非平衡态,呈现时间平移对称破缺(英语:time translation symmetry breaking)的特性。2017年3月的科学报导指出,此一理论概念已在实验上获得证实;随着时间演进,时间晶体仍无法与环境达到热平衡。
中文名:时间晶体
外文名:Time crystal
所属学科:量子物理学
特性:时间平移对称破缺
时间晶体
时间晶体的概念首先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韦尔切克于2012年提出。与寻常晶体相比,寻常晶体在空间上呈周期性重复,而时间晶体则在时间上呈周期性重复;这使得时间晶体呈现永动状态。时间晶体在时间平移对称上具有自发对称破缺现象。时间晶体也与零点能量和动态卡西米尔效应有关。
2016年,姚颖(英语:Norman Y. Yao)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物理系的同僚提出在实验室建构时间晶体的蓝图。姚颖的蓝图随后经两组人马采用,包括马里兰大学的Christopher Monroe,以及哈佛大学的Mikhail Lukin。两团队皆成功创造出时间晶体,实验成果于2017年3月发表在《自然》期刊。
常规晶体是一个三维物体,它们的内部原子按照有规则的顺序重复排列而构成。时间晶体是一种四维以上晶体,在时空中拥有一种周期性结构。 一个时间晶体能自发破坏时间平移的对称性,做空间的非平移运动,时间晶体的构成以‘空间’非定域的粒子交叉存在做相互关联运动,是能效粒子的‘额外维’超出‘定域空间’的能动量,时间晶体的存在同样揭示了‘超额外维度’的存在意义。
时间晶体
时间晶体遵循一种被物理学家称为“时间对称破缺”的理论。这种理论就是:无论在空间上你在哪里,还是时间上你在哪里,物理学原理都同样适用。你可以实施一项物理学实验,可以进行某些测试,然后带上这些实验设备转移到任何方向一个任意短距离内的地方,或者在短时间内等待任何时长后再次进行某些实验,在所有这些实验中你应该得到同样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和空间被称为完美对称。
2012年7月,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李统藏博士以及他来自密歇根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同事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有可能实现时间晶体的设想。
首先需要一个离子阱,这是一种利用电场来将某一带电粒子固定在某一位置上的装置。这样做将可以让这些离子形成一个环状的晶体,这是因为当离子在极低温度条件下被捕获时,它们会相互排斥。随后科学家施加一个微弱的静磁场,它将驱动电子自旋。
量子力学指出,离子的自旋能量必须大于0,即便是在这个电子环已经被冷冻至最低能级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这种状态下,已经不需要电场和磁场来帮助维持这一晶体的形状以及组成它的各个离子的自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获得一个时间晶体,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个时空晶体,因为这个离子环不但在时间上,在空间上也是不断重复着自身。
研究人员从理论上推理认为,这种时间晶体可以被用作计算机,它可以用不同的自旋状态当做传统计算法中的0和1。利用该系统方案,这一设想将是可能的。
该方案是基于电场离子阱和粒子之间的库伦斥力构建的。离子阱的电场将带电粒子固定住,而库伦斥力让它们自发地形成一个空间环状晶体。在一个微弱的静态磁场作用下,这一环状离子晶体将开始永无止境的转动。由于这一时空晶体已经位于最低量子能态,其时间序列,从理论上说将会永远持续,即便是当宇宙达到熵的极大值,也就是达到“热寂”状态时,情况也是一样。
制造方法:将10个镱原子排成一列,然后用两束激光交替轰击它们,使得这些原子进入一种稳定且重复的自旋翻转模式,符合“时间晶体”的定义。另一个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则通过向钻石中密集充入氮气的方式,也制造出了“时间晶体”。(摘自中科院)
1、时间晶体的运动应该不消耗任何能量,相反,它应该处于一种稳定的最小能量状态,就像钻石和其他传统的晶体一样。即使这样,它仍然是处于一种永动状态。
2、时间晶体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通常情况下,所谓的永动机肯定不会长久,因为它们并不是处于一种基态,它们的能量会随着运动而消耗,最终能量会消耗殆尽。在时间晶体中,能量是守恒的,因为没有任何能量被移走。在这些物体中,但是物体中原子的运动速率并非为零。
时间晶体的空间轴线运动
根据物理学家的观点,一个时间晶体应该是一种自然的物体,它的要素成份以一种重复性模式在运动。像万花筒一样,其中的碎片一直在循环往复地旋转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或者像时钟一样,其时针每12小时完成360度旋转。不过,与时钟或其他有不断运动部件的普通物体不同的是,时间晶体是在自己的永动机制的支持下实现永远运动,而这种永动机制必须要符合物理学定律。
2024年7月10日消息,近期,清华大学物理系尤力教授研究组在“时间晶体”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首次在强相互作用的室温里德堡气体中观测到了持续且稳定的时间晶体信号,其振荡幅度在实验观测时间内没有发现任何衰减。不同于传统的有限温体系,研究所构建的系统是一种非平衡态系统,其中里德堡原子间的长程相互作用,相干的外场驱动,以及原子的自发辐射等耗散之间的协同作用是“时间晶体”得以稳定存在的关键。这种特殊的“时间晶体”也被称为“耗散时间晶体”。
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测量了系统的淬火动力学,发现在经过一个短暂的弛豫过程后系统才在时间维度上建立起真正的长程序(true long-range order),形成稳定的(时间)晶格结构(图2)。同时,研究团队发现观测到的振荡信号对外界噪声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即使人为地添加很强的噪声,“时间晶体”相也不会完全被破坏。进一步,研究团队与(前)奥胡斯大学的杨帆博士和托马斯·波尔(Thomas Pohl)教授展开理论合作,揭示了该系统中形成“时间晶体”的另一关键机制:多种里德堡组分之间的相互竞争,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关研究成果以“强相互作用的里德堡气体中的耗散时间晶体”(Dissipative time crystal in a strongly interacting Rydberg gas)为题,于2024年7月2日发表于《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杂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