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瘘管 编辑
瘘管是指因脓肿引起的连接于体外与有腔器官之间或两个有腔器官之间的病理性排脓管道,通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开口,前者称为外瘘,有外口和内口,如肠瘘、肛瘘等;后者称为内瘘,仅有内口,如直肠膀胱瘘、胃结肠瘘等。瘘管溢出物因其相连的器官不同而各异,可为消化液、粪、尿或其他分泌物。
1.先天性
由胚胎发育异常所致,如甲状舌骨瘘,直肠阴道瘘、膀胱阴道瘘,耳瘘,鼻瘘等。
2.感染
因感染后脓肿破溃形成,如肛瘘、肠瘘等。
3.手术
为解除某器官梗阻,行人工造瘘术形成的瘘管;或在各类手术后,由于感染、吻合口愈合不良、缝线脱落、手术操作错误等而发生瘘管。如胃瘘、肠瘘、胆瘘、胰瘘、肾瘘、膀胱瘘、肛瘘等。
4.机械压迫
例如难产时,由于胎头长时间压迫阴道,可形成膀胱阴道瘘。
5.肿瘤
恶性肿瘤晚期溃破,可导致瘘管发生,如涎腺瘘、直肠瘘等。
瘘管的特点是经久不愈或时好时坏。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常伴有分泌物流出,如肠液、胆汁、尿液等,通道形态多样。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活组织病理检查等。
2.影像学检查包括B型超声、造影检查等。
1.病史
既往有外伤、手术或肿瘤等病史。
2.临床表现
(1)根据分泌物性质有助于判断瘘管与何器官相通。
(2)根据瘘管的解剖位置判断类型。
3.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细菌培养阳性等有助于诊断;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判断瘘管的行径、范围、分支、相通器官和内口位置。
与窦道鉴别:窦道是由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只有一个开口。
1.一般治疗:抗感染,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行暂时性人工造瘘术,在拔去导管后大都可自愈。
2.手术治疗
(1)对慢性浅表的体表外瘘可行搔刮术。
(2)先天性瘘、特异性感染瘘和瘘管内壁为上皮细胞者均不能自愈,应彻底手术治疗。在施行瘘管切除时,必须将有病变的组织及瘘管周围瘢痕一并彻底切除。
(3)特殊部位的瘘管,如肛门瘘管,术中需保护肛门括约肌,避免出现术后大便失禁,可采用挂线法,术后坐浴换药治疗。
3.负压吸引治疗:肠瘘、胆瘘等在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及营养补充时,对瘘管进行充分负压吸引,常可自愈。如经久不愈导致水、电解质大量丢失者,应及早手术治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