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 编辑

齐桓公齐桓公

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前685~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小白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后,小白抢先回国,在国、高二氏支持下夺取君位。即位之初,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整顿内政,把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寓军事编制于乡里编制中,并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制度,通货积财,使齐国日益强盛。齐桓公七年(前679年),在吞并谭、遂、鄣等小国后,小白在鄄会盟诸侯,开始其霸业。称霸以来,以“尊王攘夷”为旗号,九合诸侯。齐桓公二十年(前666年)奉周王之命伐卫;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救燕,北伐山戎,击令支、孤竹;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驱逐狄人,救邢,迁邢于夷仪;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狄人灭卫后,城楚丘,立卫君;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伐楚,在召陵缔结盟约而还。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扶持周襄王登上天子之位,次年召开葵丘会盟,受到天子赏赐,标志着其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年),又平戎于周。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亲信易牙竖刁、开方等人。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小白病逝(一说被饿死)。齐桓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孔子称赞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除此之外,他还留下了“一箭之仇”“老马识途”“庭燎招士”等典故。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姜小白

别名:齐桓公、公子小白

谥号:桓

姓:姜

氏:吕

所处时代:春秋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

逝世日期:公元前 643年

逝世地: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

安葬地:牛首山(位于今山东临淄)

在位时间:公元前 685年 至 643年

前任:齐襄公

继任:齐孝公

主要成就:重用管鲍,强军富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重建邢卫,驱逐戎狄春秋五霸之首霸

人物生平

编辑

惊险即位

齐桓公本名小白,是齐僖公与卫姬之子,深得齐僖公宠爱。小白母亲早逝 ,少时得到鲍叔牙、宾须无、隰朋等人的辅佐。

齐僖公去世后,齐襄公即位。在位时期,齐国政治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 。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 。次年,雍林人杀无知 ,并讨论重立君主。高、国两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 。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了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达齐国。这时小白早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

管仲改革

齐桓公齐桓公

齐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即位以后发兵攻击鲁国,在乾时(今山东桓台)大战,鲁军败走 。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 齐桓公要杀管仲 ,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我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 齐桓公便听从他的建议,假借杀仇血恨之名把管仲接到齐国 。齐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拜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后,君臣同心、励精图治,整顿朝政、厉行改革。这次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具体措施包括 :

  • 规定士、农、工、商四民分开居住,让人民安居乐业。

  • 改革行政区划,实行三国五鄙的制度。

  • 军政合一,推行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的兵役制度。

  • 发展地力,调控商业流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

  • 亲近邻国,尊王攘夷。

  • 赈济贫困的人,奖励贤能之士。

    这一时期,齐桓公起用了一批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齐桓公任命隰朋为大行人,主管外交;任命王子城父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任命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任命宾须无为大司理,主管司法;任命东郭牙为大谏,主管谏议。 五人都听命于管仲,而鲍叔牙为大夫,甘居管仲之下。齐国一时人才称盛,都全力推行管仲的改革措施。

    桓公始霸

  • 长勺之战、攻灭谭遂两国、北杏会盟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

    齐桓公二年(前684年)春,齐国再次进攻鲁国。鲁庄公采纳了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计谋,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击败了齐军,是为长勺之战。 夏,齐宋联军攻鲁,驻扎在郎(曲阜近郊),结果鲁军率先击败宋军,齐军也就撤退了。

    齐桓公早年逃亡时经过了谭国(一作郯国 ),但谭国待桓公不好,所以齐桓公在齐桓公二年(前684年)冬出兵灭掉谭国,谭国君主逃向莒国。

    齐桓公三年(前683年),齐桓公前往鲁国,迎娶周王室的共姬。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春,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举行“北杏会盟” ,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升高。会盟前齐桓公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

  • 与鲁会盟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战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桓公应允,并与鲁在柯地(今山东阳谷东)会盟 。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宝剑,劫持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 。齐桓公答应曹沫的要求。

    事后齐桓公想不归还土地并杀掉曹沫。管仲劝谏说:“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失信于诸侯,天下人就不帮我们了。”最后齐桓公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诸侯们知道这件事情后,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渐渐地都想依附齐国了 。

  • 鄄地会盟

    齐桓公齐桓公

    齐桓公六年(前680年),参加过“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 ,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曹二国一起出兵伐宋 。

    齐桓公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周天子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天子威望,遂答应齐桓公要求,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曹三国合兵伐宋。

    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御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齐桓公觉得“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在当年(公元前680年)冬天请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今山东鄄城北)会盟。 各国诸侯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七年(前679年)春,齐、宋、陈、卫、郑五国再次在鄄地会盟 ,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

  • 幽地会盟、平遂结鲁

    齐桓公八年(前678年),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 这是为了调停郑、宋的矛盾。

    齐桓公九年(前677年)春,齐桓公因郑国不朝见齐国,扣押了郑詹。夏季,遂国的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灌醉在遂国戍守的齐军,歼灭了他们。秋季,郑詹从齐国逃到了鲁国。

    齐桓公十四年(前672年)春,陈国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齐国,齐桓公想任命他为卿,他不接受,齐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并与他一起饮酒作乐。 秋,齐桓公派大夫高傒在防地与鲁庄公盟会。冬,鲁庄公到齐国去献礼,于次年春天回国。

    齐桓公十五年(前671年)夏,鲁庄公到齐国来观看祭祀社神,回国后又与齐桓公在谷地碰面。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又在扈地盟会。

    齐桓公十六年(前670年),齐桓公将哀姜嫁给鲁庄公。

    齐桓公十八年(前668年),齐桓公联合鲁、宋两国一起攻打徐国。

    齐桓公十九年(前667年)春,齐桓公因陈、郑顺服,与鲁、宋、陈、郑四国国君在幽地会盟。 冬,齐桓公在城濮会见鲁庄公。

    尊王攘夷

    齐桓公为伯主以来,就践行尊王攘夷的外交方针。所谓“尊王”,就是安定周室,团结华夏诸侯;所谓“攘夷”,则是应对狄族、戎夷的侵扰以及楚国的威胁。

    百科x混知:图解尊王攘夷百科x混知:图解尊王攘夷

  • 奉命讨卫

    齐桓公十九年(前667年)冬,周惠王派遣召伯廖赐命齐桓公,并要求他进攻卫国,因为卫国曾拥立王子颓做周天子(王子颓之乱)。 齐桓公二十年(前666年)三月,齐桓公发兵击败卫国。替周天子责备卫国,接受了财赂回国。

  • 救援燕国

    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秋,齐国迫使鄣国投降。冬,因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 ,齐桓公与鲁庄公在鲁国济水边会盟商议救援事宜,随后齐国发兵攻打山戎。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齐桓公继续讨伐山戎,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卢龙、滦县一带)才回师。燕庄公于是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尽数割予燕国,并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时那样给周天子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 齐桓公回来后,又亲去鲁国赠送讨伐山戎的战利品。

  • 重建邢卫

    齐桓公塑像齐桓公塑像

    齐桓公二十四年(前662年),齐桓公为管仲在小谷筑了一座城。同年,齐桓公因楚国进攻郑国的缘故,请求和诸侯会见,并应邀与宋桓公在梁丘先行会见。 鲁国派公子庆父访齐。

    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狄人进攻邢国,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出兵救援。鲁国君位交替时出现动乱先兆,齐桓公在仲孙的劝说下打消了趁火打劫的念头,选择安定鲁国。

    齐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年)春,齐桓公迁入了阳国。 秋,鲁闵公被庆父谋害。鲁僖公被拥立为君后,帮助庆父作乱的哀姜逃往邾国,齐桓公逼邾人交出哀姜。 冬,狄人攻灭卫国,齐、宋、许等国救援,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领战车三百辆、披甲战士三千人守卫卫国新君卫戴公所在的曹邑。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狄人再次攻打邢国,齐、宋、曹三国出兵救邢。夏,三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 秋,齐桓公命人在夷地诛杀了哀姜,后来应鲁僖公的请求将她送回鲁国安葬。

    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春,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经国灭,需要重新建国,便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卫国在黄河南岸的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国都。

  • 抵御楚国(柽之会、贯之会、阳谷之会与召陵之盟)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秋,因楚国攻打郑国,齐、宋、郑、曹、邾五国在柽地会盟商量攻打救援郑国的事情。

    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秋,因靠近楚国的江、黄两国投效齐国,齐、宋、江、黄四国在贯地会盟。寺人貂(竖刁)在多鱼泄露了军事机密。

    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秋,齐桓公约集宋、江、黄三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 同年,齐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齐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大发雷霆,将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别人。齐桓公便兴兵讨伐蔡国。

    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两者相持不下,通过外交谈判,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会后,齐桓公还两次率联军讨伐不肯为联军提供后勤支持的陈国。

  • 平定王子带之乱(首止之会、宁母之会与洮之会)

    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周王室发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郑为太子,因惠后喜欢小儿子带,周惠王便欲废郑立带。 为此,齐桓公约集鲁、宋、陈、卫、许、曹六国国君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东)与王太子郑会盟,支持王太子郑。

    齐桓公三十二年(前654年),因郑文公在周惠王游说下不参加首止之盟,齐桓公率齐、鲁、宋、郑、卫、曹六国联军伐郑,因楚国救郑而退兵。

    齐桓公三十三年(前653年)春,齐桓公再次伐郑,迫使郑国屈服。夏,齐、鲁、宋、陈、郑五国在宁母会盟。 冬,周惠王驾崩,王太子郑秘不发丧,请求齐国帮助自己即位。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春,齐桓公约集鲁、宋、卫、许、曹、陈、郑等国在洮(今山东鄄城东南)会盟,正式将王太子郑扶上周天子宝座,是为周襄王。

    葵丘之会

  • 葵丘会盟

    姜小白姜小白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齐桓公与周公和鲁、宋、卫、郑、许、曹六国国君在古葵丘(今河南考城县附近)会盟。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周襄王允许齐桓公不拜,齐桓公在管仲的规劝下坚持下拜,接受了赏赐。

    《孟子·告子下》记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的“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买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这“五禁”条款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经验总结。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到巅峰。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秋,齐桓公再次在葵丘召开会盟,晋献公拒绝参加。会后,因晋国发生君位交替的内乱,齐国兴师讨伐晋国,到了高梁,派隰朋率军和秦军会合,共同拥立晋惠公后返回。

    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后十分骄横,自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想要封祭泰山、禅祭梁父。管仲极力劝阻,齐桓公不听从;管仲于是介绍封禅之礼要等远方各种奇珍异物具备才能举行,齐桓公才作罢。

  • 平戎抗楚(咸之会、牡丘之会)

    齐桓公三十六年(前650年),齐桓公率齐、许联军讨伐北戎。

    齐桓公三十七年(前649年),齐桓公与鲁僖公在阳谷会见。 同年王子带引戎人伐周,攻入王城

    齐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年)春,诸侯在卫国的楚丘建筑外城,来防备狄人的进犯。夏,周襄王讨伐王子带。秋,王子带逃亡到齐国。冬,齐桓公派遣管仲让戎人和周襄王讲和,派隰朋让戎人和晋国讲和。

    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春,齐桓公派遣仲孙湫到成周聘问,想送回王子带,没有成功。夏,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国君在咸地(今河南濮阳东南)会见,商量帮杞国抵御淮夷以及安定周王室的事宜。秋,诸侯派兵防守成周以备戎人进犯,齐桓公也派仲孙湫领兵前去。 同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到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他。

    齐桓公四十年(前646年),诸侯在缘陵筑城,把杞国都城迁去。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春,楚国进攻徐国。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在牡丘结盟,重温葵丘的盟约,随后进兵驻扎在匡,诸侯大夫率兵一起救援徐国。齐、曹二国还进攻厉国来救援徐国。

    昏庸晚年

  • 管仲逝世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隰朋相继去世。

    齐桓公齐桓公

    管仲重病时,齐桓公询问管仲谁可以代他为相。管仲认为相比于刚直的鲍叔牙,仁厚的隰朋更适合继任国相。齐桓公又问管仲对易牙、竖刁、开方的看法,管仲认为易牙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竖刁阉割自己来讨好君主,开方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都不合人情,难以亲近,劝齐桓公驱逐这三人。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听管仲的话让隰朋接任国相,但十个月后隰朋也去世了。齐桓公驱逐易牙、竖刁、开方三人,结果食不甘味,又召回重用他们,三人因而专权。 (其中开方存疑,见人物争议目录。)

  • 霸业将衰

    齐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春,在宋国上空坠落五块陨石,六只鹢鸟后退着飞过宋国国都,周内史叔兴顺应宋襄公心意预言第二年齐国将有动乱。夏季,齐国进攻厉国,没有得胜,救援了徐国而后回国。秋,周襄王把戎人造成的祸难告诉齐国,齐桓公调集诸侯的军队到成周去防守。冬,齐桓公与鲁、宋、陈、卫、郑、许、邢、曹八国国君在淮地会盟,商量救援鄫国免被淮夷所侵、以及向东方用兵的事。各国替鄫国筑城,服劳役的人困乏,有人夜里登上小山头喊叫说:“齐国发生动乱!”诸侯没有等到筑完城就各自回国了。

    同年(前644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到齐国,齐桓公把本族之女嫁给重耳为妻。

    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春,齐、徐联军攻打英氏,以报复楚国。夏,齐桓公因鲁僖公擅自灭亡项国,拘留了鲁僖公,秋季经声姜调解将鲁僖公放回。

  • 死后凄清

    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冬,齐桓公重病。当初,齐桓公有三位夫人:分别叫王姬、徐嬴、蔡姬,她们都没有生下儿子。齐桓公好色,有很多宠爱的妾,其中地位等同于夫人的就有六位,长卫姬,生的公子无亏(亦作无诡、武孟);少卫姬,生的公子元(齐惠公);郑姬,生的公子昭(齐孝公);葛嬴,生的公子潘(齐昭公);密姬,生的公子商人(齐懿公);宋华子,生的公子雍。齐桓公和管仲曾把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立为太子。易牙受到长卫姬的宠幸,又通过宦者竖刁送给齐桓公厚礼,所以也受到齐桓公宠幸,齐桓公答应易牙立公子无亏为太子。管仲死后,五位公子都要求立为太子,各率党羽争位。

    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十月初七乙亥日,齐桓公去世。五公子率党羽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易牙进宫,与竖刁借助宫内宠臣杀死诸大夫,立公子无亏为齐君。太子昭逃亡到宋国。 因为动乱的缘故,以致宫中无人,也没人敢去把齐桓公装殓入棺,齐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十二月十四乙亥日,齐君无亏才把齐桓公收殓。

    齐孝公元年(前642年)春,宋襄公率宋、曹、卫、邾四国联军伐齐,来帮助太子昭回国即位。 齐人诛杀了齐君无亏,待联军击败四公子和鲁、狄的军队后,立太子昭为君,是为齐孝公。同年八月,将齐桓公安葬。

  • 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行政区划

    主词条:参国伍鄙

    齐桓公在位时,为集权中央、推行法制,建立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叁其国面伍其鄙”、即三分国都,五分鄙野。他把国都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军士乡,其中工商各三乡,不服兵役;军士乡十五个,由齐桓公、高子、国子各管五个乡。在国都内,把国政分为三项,确立三官的制度。官吏中立出三宰,即三卿,使掌管群臣;工匠立三族,市井立出三乡;设立三虞的官职,专掌川泽水产;设立三衡的官职,管理山林的有关事务。

    野鄙的行政区划则是:郊外五家为轨,轨设一长;六轨为邑,每邑设一司官; 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帅;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帅;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帅和县牧;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和属正;全国共有五属。即建立正、牧、下(县帅)、乡帅、卒帅、邑司上下统属的官僚机构,以统治全国,各级官吏保治一方。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齐桓公时期齐国地方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官职名称

    辖区数量

    大夫、属正

    10县

    县帅、县牧

    3乡

    乡帅

    10卒

    卒帅

    10邑

    司官

    6轨

    轨长

    5家

    为加强对全国居民的控制,齐桓公还在管仲建议下实行“四民分业定居”的措施,按照人口的地域和职业结构,使士、农、工、商四民各居其职所。这一举措意图使各社会集团的人集中居住、只在本集团中交流学习,从而达到世代承袭其业、稳定社会的效果。

    选官制度

    齐桓公非常重视选拔人才。齐国最早改造世卿世禄制,在鄙野设立五属,每年正月由五属大夫向齐桓公报告政绩,推举贤能;如果埋没压制人才,则处以“蔽贤”、“蔽能”罪。为了打破钻营谋私的请谒之风,齐国建立起系统的选官制度,即三选书伐制,开通了地方贤士庶人参政的道路;在三选中,特别注意来自社会下层的贤能者。 此外,齐桓公还通过设置庭燎之礼、派遣游士到外国招揽、亲自登门拜访等途径招揽贤才。管仲还设立喷室之议,听取国人意见。

    齐国的选官制和考诠制,对培植选拔人才,使其政策保持连续性,有很重要的意义,使改革的政令“下令如流水,令顺民心”。

    经济

    土地改革

    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开展均地分力、地租分成、相地而衰征三大土地改革,对土地的分配和赋税制度进行了全方位调整。

    所谓“均地分力”,就是将井田制变革为授田制,将原来井田制中的公田直接分给各家各户去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此过程中,赋税制度也随之变化,原来农民负担的公田劳役地租被实物地租取代。齐桓公采用“案田而税”、“与之分货”的形式,依据土地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征收比例计算租税额,向民众征收田税。 为了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齐桓公和管仲还推行“相地而衰征”以及相年景而衰征的政策,就是根据土地好坏的不同、丰年歉年的差异,征收不同比例的赋税。 这三大改革,有力推动了齐国向封建地主制转型。

    盐铁专卖

    管仲认为,征收人口税或者实行山泽专利都会损害民心,因此,不如通过盐铁专卖变相征税。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不征收人口税,而是对民众生产的盐斤和铁制品进行统购统销、经官府中转加价卖出,将实物税隐形于盐价、铁价之中。 齐国还将盐以四十倍的价格出口外国,牟取暴利。

    调控物价

    齐桓公沿袭齐国由国家铸币的历史传统,设“轻重九府”,即九种掌财政货币的官,以货币斗争作为国家平抑物价、调节供求的手段。 国家在丰年粮贱时,以货币收购粮食;而在凶年荒岁时,以平价抛售粮食。对于布帛等货物,也采取类似措施。这样通过货币的投放与回笼来调节商品市场的价格,一方面可以防止奸商囤积居奇,另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

    文化

    齐桓公推行九惠之教,保障鳏寡孤独、残疾穷困的下层人民的基本生活。 在此基础上,用德、义、礼去教导人民。所谓德,就是实行德政,包括开辟田宅、兴修水利道路、轻赋薄罚、救急济穷等措施。义的内容以慈惠、节用、赡养亲戚、防备饥馑为主。礼的内容落实在贫富有度、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上。德、义、礼三者都是要求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用礼制引导人民上下相亲、贵贱相和、团结内部、思危备乱。

    军事

    军备制度

    主词条:作内政而寓军令

    齐桓公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这样国都的十五个军士乡分设三军,便有了三万常备军,分别由齐桓公、国子、高子三人统领。 齐桓公还在鄙野同样设轨,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规定“武政听属,文政听乡”。 以每邑出一甲士计算,五属又可组织一万五千人的甲兵。

    这样军队组织便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高。同时齐桓公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听到声音就可辨别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

    为解决军队的武器,齐桓公规定犯罪了可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犯重罪,可用犀甲与车戟赎罪。犯轻罪,可用皮盾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用铜铁赎罪。这样便减缓了军队装备不足的问题。

    对外战争

    春秋诸侯国分布图春秋诸侯国分布图

    齐桓公在位时,为确立霸权、平定各国内乱、抵御戎狄夷蛮等目的,多次发起军事行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长勺之战、齐攻山戎救燕之战、南征荆楚(召陵之盟)等。除此之外,他还借机扩张齐国的势力范围,吞并小国。《左传》记载齐桓公曾灭亡谭国、遂国, 《国语·齐语》称齐桓公攻打“莱、莒、徐夷、、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 《荀子·仲尼》称齐桓公“并国三十五”。

    外交

    主词条:尊王攘夷

    齐桓公奉行尊王攘夷的外交方针,友爱诸侯。其主要外交举措包括:

  • 1.

    九合诸侯,确立霸权。在《春秋》经、传的记载中,齐桓公共主持了十四场会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北杏会盟、鄄之会、阳谷之会、召陵之盟、葵丘之会等。这些会盟对于确定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调解诸侯之间的关系、帮助小国抵御外族入侵有着重要作用。

  • 2.

    尊奉周室,一匡天下。齐桓公尊重周王室的地位,在王子颓之乱后奉命讨伐卫国,后又帮助周襄王顺利继位,平定王子带之乱。除此之外,齐桓公还先后协助平定过宋、鲁、晋等国内乱,扶持宋桓公、鲁僖公、晋惠公坐上君位。

  • 3.

    抵御外族,存亡续绝。齐桓公团结中原诸侯,先后帮助燕国、东周、晋国抵御戎人,帮助郑国、徐国抵御楚国,帮助邢国、卫国抵御狄人,帮助杞国抵御淮夷;又帮助阳国、卫国、邢国、杞国筑城迁国,特别是帮助卫国复国,派诸侯戍守东周,使它们免受外族滋扰。 除此之外,他还下令修筑了葵兹、晏、负夏、领釜丘等要塞,以及五鹿、中牟、盖与、牡丘等关隘,来防御戎人和狄人的侵掠,捍卫诸夏的要地。 孔子曾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的功绩。

  • 4.

    谋协诸侯,施舍不倦。齐桓公归还鲁、卫、燕三国被齐国侵占的土地 ;让诸侯带轻礼来朝见他,自己用重礼回谢;灭亡谭、遂两国后驻军但不吞并它们;约定诸侯间不设堤坝、不阻止买卖粮食、取消对东莱一带鱼盐的禁运和关税。诸侯从中获利,因而归附齐国。

  • 人物评价

    编辑
  • 宰孔:齐桓公益骄,不务德而务远略,诸侯弗平。

  • 司马子鱼: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

  • 展喜: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 晏子: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立,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

  • 叔向: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

  • 司马侯: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

  • 椒举:臣闻诸侯无归,礼以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矣。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

  • 白公子张:齐桓、晋文,皆非嗣也,还轸诸侯,不敢淫逸,心类德音,以德有国。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而至于有畿田,以属诸侯,至于今为令君。

  • 孔子: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国语·齐语》:①四邻大亲。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于祇祹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有革车八百乘。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 ②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贡丝于周而反。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遂北伐山戎,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与诸侯于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县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谿拘夏,西服流沙、西吴。南城于周,反胙于绛。岳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朝诸侯于阳谷。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诸侯甲不解缧,兵不解翳,瞋无弓,服无矢。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③桓公忧天下诸侯。 ④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马选具。狄人攻卫,卫人出庐于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无育,桓公与之系马三百。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 ⑤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鹿皮四个;诸侯之处垂橐而入,捆载而归。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通七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

  • 《墨子·亲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 《春秋公羊传》: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 《春秋谷梁传》:①其授之诸侯何也?齐侯得众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 ②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 ③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故曰仁不胜道。 ④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项,国也,不可灭而灭之乎?桓公知项之可灭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灭也。既灭人之国矣,何贤乎?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 荀子: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汏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于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为仲父, 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 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 苏秦: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 尉缭:“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

  • 《吕氏春秋》: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

  • 司马迁:①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 ②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 ③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④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 贾谊:所谓中主者,齐桓公是也。得管仲、隰朋则九合诸侯,任竖貂、易牙则饿死胡宫,虫流而不得葬。

  • 冯衍:昔周宣中兴之主,齐桓霸强之君耳,犹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贼,安其疆宇。

  • 马融:(齐桓公)伐楚以公义,责苞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还,是正而不谲也。

  • 班固: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存亡继绝,功为伯首,所谓善战不败者也。

  • 曹操: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 诸葛亮: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

  • 习凿齿: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数十年之内而弃之於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 刘勰:昔黄帝神灵,克膺鸿瑞,勒功乔岳,铸鼎荆山。大舜巡岳,显乎《虞典》。成康封禅,闻之《乐纬》。及齐桓之霸,爰窥王迹,夷吾谲谏,拒以怪物。固知玉牒金镂,专在帝皇也。然则西鹣东鲽,南茅北黍,空谈非征,勋德而已。是以史迁八书,明述封禅者,固禋祀之殊礼,铭号之秘祝,祀天之壮观矣。

  • 李靖:及周衰,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此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

  • 司马贞:小白致霸,九合诸侯。及溺内宠,衅钟虫流。

  • 李筌: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所谓善战者不败也。

  • 朱熹:谲,古穴反。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谲,诡也。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 顾颉刚:为了周平王的微弱,郑庄公的强暴,使得中原诸国化作一盘散沙,而楚人的势力这般强盛,戎狄的驰骋又这等自由,夏、商、周以来积累了千余年的文化真动摇了。齐桓公处于如此艰危的时局,靠着自己的国力和一班好辅佐,创造出‘霸’的新政治来,维持诸夏的组织和文化,使得各国人民在这均势小康的机构之下慢慢作内部的发育,扩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齐国纪,画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余年,文化的进步真是快极了,战国时代灿烂的建设便是孕育在那时的。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该注意的人物!……可怜桓公一死,中原诸国依然是一盘散沙。……齐桓公的霸业已全部倒坏了。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候,黄河上游的惟一姬姓大国而且有大才干的君主晋文公就接趴齐桓公而起,担负了第二度尊王攘夷的责任。

  • 毛泽东: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

    齐桓公雕像齐桓公雕像

  • 轶事典故

    编辑

    管仲拜相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为支持公子纠继位,管仲曾以箭射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

    老马识途

    齐桓公齐桓公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才智可以利用。”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掘地,结果找到了水。

    风马牛不相及

    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齐国征伐楚国,楚国派人对齐军说:“你们在极北,我们在极南,真和放牧马和牛,牝牡不能相诱相逐是一个道理,不料你们会来我们这里,究竟为了什么呢?”

    买鹿之谋

    相传齐桓公和管仲善于使用经济战的手段打击敌国。齐桓公下令高价收购鲁国的绨布,于是鲁国民众都荒废农事转而织布,十三个月后齐国停止收购绨布,断绝和鲁国的经济往来,于是鲁国陷入饥荒,民众都投奔齐国,齐国不战而胜。齐桓公又下令高价收购楚国的生鹿,于是楚国民众都荒废农事去养鹿,待楚人都去养鹿后齐国停止收购生鹿,断绝和楚国的经济往来,于是楚人也因为饥荒投奔齐国,齐国不战而胜。齐桓公还曾经用同样手段,假意高价收购莒国的柴薪、代国的狐白皮和衡山国的兵器,都取得了类似的成效。

    庭燎招士

    齐桓公求贤若渴,在大庭中燃起火炬招揽贤才,但一年过后,没有一个贤士前来。这时,东野那里有个地位低下的人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他问来人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会九九算术。”齐桓公戏谑地说:“会九九算术也能算一技之长吗?”来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绝细小的石头,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所以才成为大海,九九算术不算什么,但您如果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齐桓公深感有理,便礼遇来人。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接踵而至。

    好服紫衣

    齐桓公喜欢穿紫衣服,全国的人就都穿紫衣服。在那时,五匹素布还抵不上一匹紫布。齐桓公为此事担忧,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衣服,紫衣服特别贵,全国百姓喜欢穿紫衣服,日甚一日,不能停止,我对此怎么办?”管仲说:“君王想要制止这种状况,为何不尝试着自己不去穿紫衣服呢?您就对近侍说:‘我特别厌恶紫衣服的气味。’如果在这个时候近侍中恰巧有穿紫衣服进见的人,您一定要说:‘稍微退后一点,我厌恶紫衣服的气味。”’齐桓公说:“好吧。”在这一天,君主的侍从官没有一个人穿紫衣服;第二天,国都中没有一个人穿紫衣服;第三天,齐国境内没有一个人穿紫衣服。

    喜形于色

    齐桓公盟会诸侯,卫国人来晚了。齐桓公上朝时与管仲谋划攻打卫国。退朝以后进入内室,卫姬望见君主,下堂拜了两拜,为卫国君主请罪。齐桓公问她缘由,卫姬回答说:“我望见您进来的时候,迈着大步,怒气冲冲,有攻打别国的意思。见到我就变了脸色,这表明是要攻打卫国啊。”第二天齐桓公上朝,向管仲作揖请他进来。管仲说:“您不攻打卫国了吧?”齐桓公问:“仲父您怎么知道的?”管仲说:“您升朝时作揖很恭敬,见到我面有愧色,我因此知道的。”桓公说:“好。仲父治理宫外的事情,夫人治理宫内的事情,我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诸侯们耻笑了。”桓公用以掩盖自己意图的办法是不说话,现在管子却凭着容貌声音、夫人却凭着走路气质察觉到了。桓公虽然不说话,他的意图就像黑夜点燃烛火一样看得清楚明白。

    齐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莒国,谋划的事尚未公布就被国人知道了。齐桓公奇怪其中原因,管仲说:“国内一定有聪明睿智的人。”齐桓公说:“那天服役的人有拿着木杵来向上张望的,我料想大概就是这个人吧!”于是就命令那天服役的人再来服役,不得替代。过了一会儿,东郭牙来了。管仲说:“这人一定是那个把消息传出去的有了。”于是就派礼宾官员领他上来,管仲和他分宾主在台阶上站定。管仲说:“传播攻打莒国消息的人是你吧?”东郭牙回答说;“是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过攻打莒国的话,你为什么要传播攻打莒国的消息呢?”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干揣测,我是私下里揣测出来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过攻打莒国的话,你根据什么揣测出来的?”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神色:面露喜悦之色,这是欣赏钟鼓等乐器时的神色,面带清冷安静之色,这是居丧时的神色,怒气冲冲、手足挥动,这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那天我望见您在台上怒气冲冲、手足挥动,这就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您的嘴张开了,没有闭上,这表明您所说的是‘莒’。您举起胳膊指点,被指的正是莒国。我私下考虑,诸侯当中不肯归服齐国的,大概只有莒国了吧,因此我就传播了攻打莒国的消息。”

    人际关系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祖

    祖父

    吕购

    即齐庄公,齐国第12位国君。

    父亲

    吕禄

    即齐僖公,齐国第13位国君。

    平辈

    长兄

    吕诸儿

    即齐襄公,齐国第14位国君。

    次兄

    吕纠

    即公子纠。

    姐妹

    宣姜

    卫宣公、卫昭伯。

    文姜

    嫁鲁桓公。

    妃嫔

    正室

    王姬

    东周王室女。

    徐嬴

    徐国公室女。

    蔡姬

    蔡国公室女,蔡哀侯之女。

    妾室

    卫共姬

    卫国公室女。

    少卫姬

    卫国公室女。

    郑姬

    郑国公室女。

    葛嬴

    葛国公室女。

    密姬

    密国公室女。

    宋华子

    宋国公室女。

    子辈

    长子

    吕无亏

    即公子无亏,齐国第17位国君。

    次子

    吕元

    即齐惠公,齐国第22位国君。

    三子

    吕昭

    即齐孝公,齐国第18位国君。

    四子

    吕潘

    即齐昭公,齐国第19位国君。

    五子

    吕商人

    即齐懿公,齐国第21位国君。

    六子

    吕雍

    即公子雍。

    长女

    齐姜

    嫁晋献公。

    次女

    哀姜

    嫁鲁庄公。

    三女

    叔姜

    鲁庄公之妾,鲁闵公之母。

    卫共姬生公子无亏,少卫姬生齐惠公,郑姬生齐孝公,葛嬴生齐昭公,密姬生齐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

    齐桓公的诸子共统治齐国四十余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说的六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有七个儿子去楚国做了大夫。

    人物争议

    编辑

    死因争议

    《左传》《史记》均记载,是齐桓公先病逝,然后易牙、竖刁才发动政变立公子无亏为君的。 但《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则称,管仲去世前曾让齐桓公驱逐易牙、竖刁、开方,齐桓公没有听从;最后三人在齐桓公重病时封闭宫中门户,禁止宫人传递饮食,将齐桓公活活饿死。

    开方辨疑

    据《管子》《史记》《韩非子》《吕氏春秋》记载,齐桓公晚年宠信三位奸臣——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一名启方),其中公子开方是卫国太子,却离开父母在齐国做官十五年,并在齐桓公重病时与易牙、竖刁一起作乱。 但据清华简《系年》记载,齐桓公三十六年(前650年)公子开方因内乱投奔齐国,齐桓公三十七年(前649年)卫戴公去世,齐桓公便立公子开方为卫国国君,是为卫文公,此后卫文公便在卫国当国君,并未回到齐国,也未作乱。 两处记载相互矛盾。

    于春燕、何有祖引《贾谊书》考证,卫文公原名辟疆、启疆,与启方同义,后来改名为毁,与《史记》中的卫文公毁相照应。 《史记》还记载卫文公毁曾经奔齐,与公子开方经历一致。 也就是说,公子开方就是卫文公,应当以清华简《系年》的记载为准。

    后世纪念

    编辑
    陵墓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齐桓公的陵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又名鼎足山、牛首垌。晋永嘉末年,有人盗掘陵墓,先挖穿了版墙,然后遇到了水银池,有汞蒸气无法进入。过了几天此人就牵着狗进入,盗得几十箔蚕房,和数不胜数的珍珠衫、玉匣、丝绸、兵器。因为齐桓公使用人殉,墓中殉葬者的骸骨一片狼藉。

    史料索引

    编辑
    《春秋左氏传》庄公八年至昭公十三年

    《春秋谷梁传》 《春秋公羊传》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

    《国语·齐语》

    《管子》

    《庄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上博简《竞建内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谏》

    清华简《系年》《管仲》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东周列国志》第十五回至第三十二回有齐桓公的事迹。

    影视形象

    时间

    类型

    剧名

    饰演者

    1989年

    电视剧

    《晋文公传奇》

    王伟

    1996年

    电视剧

    《东周列国·春秋篇》

    杨立新

    2019年

    电视剧

    《重耳传奇》

    保剑锋

    下一篇 晋文公

    上一篇 齐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