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籀 编辑

北宋官员

苏籀,字仲滋,四川眉山人,苏辙之孙,苏迟子,为苏适后。大约生于北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约卒于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享年七十四岁以上。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苏籀

字:仲滋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日期:1091年

逝世日期:1164年

籍贯:四川眉山

人物生平

编辑

年十余岁,侍祖辙于颍昌,首尾九载,未尝去侧。南渡后,居婺州(今浙江金华)。以祖荫补陕州仪曹掾,曾入转运使幕。徽宗宣和四年(1122),为迪功郎,官南剑川添差通判。高宗绍兴三年(1133),以右宣义郎为大宗正丞。十四年,为将作监丞。十九年,以左朝奉大夫为台州添差通判。三十年(1160)前后尚在世。清《宋史翼》卷四、《四川通志》有传。

个人作品

编辑

苏籀尝追记所闻于祖辙之语,名曰《栾城遗言》,凡一卷,中间辩论文章流别及古今人是非得失,最为详晰。另有《双溪集》十五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栾城遗言》也称《栾城先生遗言》或者《乐城遗言》,今传本不一。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五中,对苏籀及其《栾城遗言》有如下介绍:

《栾城遗言》·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苏籀撰。

籀字仲滋,眉州人。辙之孙,迟之子也。南渡后居婺州,官至监丞。籀年十馀岁时,侍辙於颍昌。首尾九载,未尝去侧,因录其所闻可追记者若干语,以示子孙,故曰《遗言》。中间辨论文章流别,古今人是非得失,最为详晰,颇能见辙作文宗旨。其精言奥义,亦多足以启发来学。惟籀私於其祖,每阴寓抑轼尊辙之意,似非辙之本心。又谓吕惠卿、王安石之隙起於《字说》及《三经义》,核之史传,亦非事实。至谓辙母梦蛟龙伸臂而生辙,引孔子生时二龙附徵在之房为比,又杂载辙崇宁丙戌梦见王介甫事,尤为失之诞妄。特籀亲承祖训,耳濡目染,其可信者亦多,究非影响比也。

社会评价

编辑

苏籀一生历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孝宗五帝,经北宋、南宋巨大变革,特别是目睹北宋元佑党争、金人入侵,饱尝亡国破家之痛。他一身正好经历了赵宋王朝从极盛到衰微,从极衰又到中兴全过程。他又出自名门,身为文豪胄裔,擅长文章,丰于著述,是苏氏子孙两个有文集传世作者之一。一方面,他少承庭训,长于诗文,畅其议论,提出发人深省的对策和方略,受知于当代文人学士;另一方面,他因身经离乱、颠连,朝不保夕,为求生存,以图一仕,连连向达官贵人(特别是秦桧)上书求荐,表现出屈颜与媚骨,被诟于后世大人君子。

苏籀作为一代文豪之后,具有优秀的文学才华,这是从古至今人们所公认的。可是他所具有的比较高超的政治见解,却因其归美秦桧和行为而被人忽略,甚至被人诬惘。我们认为,苏籀在利禄之欲驱使下,颂美秦桧,希望得到大权在握的秦桧重用,以便进入仕途,这在气节上固然难与他的两位堂兄弟、苏轼后裔苏符和苏籍相比。但是我们应将其不同历史时期的言行区别对待,历史地、客观地看待问题,才不致于因人废言,而埋没其本有的嘉言谠论。

家族世系

编辑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苏祜(配李氏,五子)

苏杲(配宋氏,九子)

苏序(配史氏)

苏澹(进士,先苏序卒)

苏位

苏修

苏涣(配杨氏,进士,太中大夫)

苏不欺

苏千乘

苏元老

苏彭

苏千之

苏千能

苏千秋

苏千钧

苏不疑

苏千运

苏千里

苏千杰

千寻

苏千亿

苏不危

苏千时

苏千晖

苏洵(配程氏,秘书省校书郎)

苏景先(早夭)

苏轼(配王氏,礼部尚书,追赠太师)

苏迈(配石氏,嘉禾县令)

苏箪

苏符

苏箕(太尉)

苏筌

苏筹

苏迨(配欧阳氏,朝散郎)

苏篑

苏过(配范氏,定州通判)

苏籥

苏籍

苏节

苏笈

苏簟

苏籧

苏竺

苏遁(早夭)

苏辙(史氏,副宰相,追赠太师)

苏迟(原配梁氏,刑部侍郎)

苏简

苏策

苏籀

苏适(原配黄氏,太常寺太祝)

苏籀(过继,作监丞)

苏筥

苏范

苏筑

苏逊(原配黄氏,后配范氏,泸州潼川府通判)

苏筠

苏箴

苏箱

苏簦

下一篇 论诗绝句三十首

上一篇 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