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潜 编辑

北宋诗僧

道潜道潜

道潜(1043年-1106年),俗姓何,本名昙潜,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杭州於潜(今浙江临安)人。中国北宋诗僧。

道潜自幼出家受戒。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守彭城,道潜往见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住西湖智果院。赐号妙总禅师。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苏轼南迁,亦以诗得罪,反初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复祝发,师号如故。崇宁末年(1102年-1106年),归老江湖。

道潜为著名诗僧,尤长于绝句,苏轼甚称重之,谓其“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萧然”,又谓其诗酷似唐人储光羲。其近体诗大多清丽真率,深有唐人韵致,如“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均为时人极口称诵。著《参寥集》12卷,有明崇祯八年(1635年)汪汝谦刊本、《四库全书》本、清徐绍乾校抄本、《四部丛刊》三编本等。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何昙潜、何道潜、参寥子

字:参寥

号:妙总大师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於潜浮村

出生日期:1043年

逝世日期:1106年

主要作品:《参寥子诗集》

本名:道潜

人物简介

编辑

道潜,幼不茹荤,以童子诵《法华经》,剃度为僧。内外典无所不读,能文章,尤喜诗。

初与秦观友好,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道潜居住在智果精舍中。遇到苏轼,在坐赋诗,挥笔而就。苏轼甚爱之,认为他的诗句清绝,与林逋不相上下。此后二人交往甚笃,唱和往还,结为忘形之交。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道潜本名昙潜,苏轼改为今名。苏轼遭贬谪居黄州后,道潜不远千里相从,居留一年多时间,后复回於潜西菩山中。到苏轼贬居海南,道潜打算渡海相随,苏轼写诗劝阻。由于他和苏轼的关系,道潜也受牵连而治罪还俗,谪居兖州(今属山东),建中靖国初年(1101年),方受诏复还,仍削发为僧。崇宁三年(1104年)赐号妙总大师。崇宁末年(1106年)归老于江湖。

文学创作

编辑

道潜是北宋著名的诗僧,在诗坛享有盛名。苏轼说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萧然”(《与文与可》)。陈师道曾誉之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送参寥序》)。

道潜的诗《次韵黄子理宣德田居四时》等效仿陶渊明,其寂静恬淡处又酷似储光羲。如《秋江》中的“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苏轼极赞其《临平道中》,并称《东园》诗中“隔林仿佛闻机杼”句为“此吾师七字师号。”道潜写景咏物之作有的体察入微,如“细宜池上见,清爱竹边闻”(《和龙直夫秘校细雨》),又如“风蝉故故频移树,山月时时自近人”(《夏日龙井书事》)之二);也有粗笔勾画的,如“一霎催花骤雨来,集芳堂下锦千堆。浪红狂紫浑争发,不待商量细细开”(《维王府园与王元规承事同赋二首》之一)。还有语义精练而含蓄的,如《湖上二首》。足见其风格多样,工拙不一。《藏海诗话》说他:“此老风流蕴藉,诸诗僧皆不及。”方回更说:“参寥诗句句平雅有味。”

道潜作品有《参寥子集》12卷。有《武林往哲遗著后编》本,《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

人物轶事

编辑

苏轼在彭城时,道潜从杭州特地去拜访他。在酒席上,苏轼想跟道潜开开玩笑,就让一个歌妓 去向他讨诗。道潜当时口占一诗说:“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苏轼见之大喜:“我尝见柳絮落泥中,私谓可以入诗,偶未曾收拾,遂为此人所先,可惜也。”

代表诗作

编辑

道潜《秋江》诗意图道潜《秋江》诗意图

【秋江】

赤叶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绝句·高岩有鸟不知名】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下一篇 题汤泉二首

上一篇 朔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