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编辑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是北宋词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通过重阳登高饮酒时的见闻,联系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抒发了万事皆休的深深感慨,下片表达了词人以酒解愁,白发簪花,强颜为欢,苦中寻乐的旷达情怀,反映了作者晚年在冷酷现实面前的矛盾心态。此篇词语朴质,感情深沉,风格峻峭,体现了“以俗为雅”的特点。
作品名称: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作者:黄庭坚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词》
作品体裁:词
南乡子⑴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⑵,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⑶,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⑷,戏马台南金络头⑸。
催酒莫迟留⑹,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⑺。
词句注释
⑴南乡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有单调、双调两体,此体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⑵宜州:今广西宜州。
⑶说封侯:谈论功名。
⑷休休:算了吧,算了吧。
⑸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市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521),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金络头:有金饰的马笼头。
⑹催酒:即催促饮酒的意思,也称侑酒,宴席上演奏音乐,催人尽饮。迟留:迟疑不决。
⑺簪花:插花,古人在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
白话译文
重阳节在宜州城楼宴饮集会,在酒席上作此词。
各位将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我却悄然倚楼和着笛声放声高歌。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之事都像风雨一样飘然而去,罢了,罢了,戏马台上南朝宋武帝刘裕欢宴重阳的盛会,不就只剩下如今的马笼头了吗?
催促喝酒不要迟缓,杯中的佳酿今年还是和去年一样,不要辜负这大好秋光。酒兴勃发的我把花簪在头上。花笑道:“不羞,不羞,即使你白发头上插花,你也不懂得销愁。”
此词作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是作者被贬谪宜州后重阳节登城楼与幕僚们宴集时即席而作的。古代官吏每逢节假日常有宴集活动,一方面娱乐消遣,一方面沟通感情。重阳节登楼宴集,本是件赏心乐事,可是黄庭坚此时却以六十岁的老人被贬置蛮荒之地,重阳登高宴集,自有无限悲凉凄苦。据《道山清话》记载:“山谷之在宜州,其年乙酉,即崇宁四年也。重九日,登郡城之楼,听边人相语:‘今岁当鏖战取封侯!’因作小词云云,倚阑高歌,若不能堪者。是月三十日果不起。”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那么这首词很可能就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文学赏析
这首词中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雨坎坷,表达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对功名富贵予以鄙弃,抒发了纵酒颓放、笑傲人世的旷达之情。
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在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在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东汉的班超就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但在山谷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在一边冷眼旁观,沉醉在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一热一冷,一动一静,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老子》第二十章中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山谷此词也是用类似的对比,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作者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在时光流逝的波涛中,被时代的风雨冲洗得一干二净了,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在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不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么!刘裕“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山谷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如《喜太守毕朝散致政》诗云:“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题太和南塔寺壁》云:“万事尽还杯酒里,百年俱在大槐中。”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在感叹“万事”之后,再垫上一句“戏马台南金络头”,颇有言不尽意之慨。
如果说上片的感情较为低沉,那么下片则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佳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任诞》),也是山谷诗中常有的写法,如“身后功名空自重,眼前樽酒未宜轻”(《和师厚郊居示里中诸君》),这里也是同一机杼。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山谷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道山清话》中最后一句作“人不羞花花自羞”,这样写就是词人与花在相互调侃,更洋溢出幽默感与生活的情趣。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这方面颇有点像苏轼。
作为苏门弟子,山谷也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这首词也像山谷的不少诗一样,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语言质朴,有的句子完全口语化,体现了他所谓的“以俗为雅”的特点。
名家点评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四集》:此与东坡云:“人老替花不自羞,花应笑上老人头”,康节云:“花见白头人莫笑,白头人见好花多”,自叹自乐,善于处老。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参加修撰《神宗实录》。晚年两次受到贬谪,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亦是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其词追攀苏轼,受苏词影响较深,具有豪放风格。除了诗文词赋外,书法成就也很高。著有《山谷集》《山谷词》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王长者墓志铭稿
上一篇 木兰花令·凌歊台上青青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