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加哥经济学派 编辑
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是众多芝加哥学派中最著名的学派之一,产生了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成员主要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包括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等等。他们继承了富兰克·奈特(Frank Knight)以来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他们还认为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另外芝加哥学派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开创了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员坚定地支持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经济分析,在其政策建议中频现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时采取一贯反对滥用数学形式主义,并乐意放弃精密严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推理而倾向于更具有结果导向的(result-oriented)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论。“芝加哥经济学派”与“经济学帝国主义(economic imperialism)”联系在了一起,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指将经济推理的应用方法推向传统上认为是其他领域的特区,如政治科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
获奖年份 | 获奖人 | 奖项分享 | 获奖理由 | 参考资料 |
---|---|---|---|---|
2017 | 理查德·塞勒 | 1/1 | "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 |
|
2013 | 尤金·法玛 | 1/3 | "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
|
2013 | 拉尔斯·彼得·汉森 | 1/3 | "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
|
2007 | 罗杰·迈尔森 | 1/3 | "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 |
|
2000 | 詹姆斯·赫克曼 | 1/2 |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
1995 | 罗伯特·卢卡斯 | 1/1 |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
|
1993 | 罗伯特·福格尔 | 1/2 | "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
|
1992 | 加里·贝克尔 | 1/1 | "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扩展到对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场经济行为" |
|
1991 | 罗纳德·哈里·科斯 | 1/1 |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成本和财产权的重要性" |
|
1990 | 默顿·米勒 | 1/3 |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
|
1982 | 乔治·斯蒂格勒 | 1/1 |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
|
1979 | 西奥多·舒尔茨 | 1/2 |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
|
1976 | 米尔顿·弗里德曼 | 1/1 |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
|
早期人物
富兰克·奈特(1885年-1972年),芝加哥经济学派早期人物
雅各布·维纳(1892年-1970年),芝加哥经济学派早期人物
亨利·赛门斯(1899年-1946年),芝加哥经济学派早期人物
亚伦·戴雷科特(1901年-2004年),法律经济学奠基人
西奥多·舒尔茨(1902年-1998年),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第二代
米尔顿·弗里德曼(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之一)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2006年),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乔治·斯蒂格勒(1911年-1991年),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纳德·科斯(1910年-2013年),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法律经济学创始人之一
第三代
加里·贝克尔(1930年-2014年),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卢卡斯(1937年-2023年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尤金·法玛(1939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福格尔(1926年-2013年),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詹姆斯·赫克曼(1944年-),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拉尔斯·彼得·汉森(1952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理查德·A·波斯纳(1930年-),法律经济学代表人物
相关学者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年-1992年),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詹姆斯·布坎南(1919年-2013年),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托马斯·索维尔(1930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68年),师从乔治·斯蒂格勒
个人自由
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
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人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例如,西蒙斯在30年代关于改革美国货币金融体制的主张,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必须对其吸收的存款保持100%的现金准备这一建议;哈耶克始终主张金本位制是现实可行的理想的货币制度,反对任何人为地扩大货币流通量的政策措施;以及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等。尽管这些主张所处的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理论根据差别很大,其共同的实质是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根据实际经济情况随时和及时调整贴现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以及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活动等)。
市场自由
②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中的功能
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例如奈特和西蒙斯都十分强调私人企业的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应起的作用。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取得最大经济效率,而且能够保存个人自由,防止政策决策人专断的干涉。他不仅把经济计划与个人的自由选择完全对立起来,甚至声称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也因为各人特有的价值判断,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在政策主张方面表现了很大差别。在30年代,西蒙斯不仅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也强烈反对垄断,包括所谓工会的“垄断”,而在战后,弗里德曼则着重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又如,在30年代初,为了对付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瓦伊纳、奈特和西蒙斯等都曾经主张借助赤字财政举办公共工程,但在理论上依然认为,尽可能减少政府开支,保持预算平衡是健全财政的基本原则。战后,为了对付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造成的通货膨胀,弗里德曼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也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采用的传统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持否定态度。
政策观点
③三个政策目标此长彼消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自由、经济效率与分配均等这三个政策目标,经常是此长彼消,顾此失彼,不可得兼的。例如,为了减缓失业,必须承受一定的通货膨胀,而要稳定物价,又必须让更多工人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失业状态。又如,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和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有助于减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均和阶级矛盾,但为此必须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在一定条件下妨碍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对这类进退维谷的难题,芝加哥学派更多地关注自由与效率,相对较少地关注收入分配的问题。理论特点
芝加哥学派所据以得出其政策主张的理论观点,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点或者暗含着如下一些假定或前提:①强调经济学应是一门实证科学,所以芝加哥学派的许多成员被称为经济学的实证主义者。②理论分析着眼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均衡,忽视经济政策的短期效果。芝加哥学派的成员一般认为,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资本主义有充分就业的必然趋势。③在理论分析中往往忽视自由竞争条件下的社会福利与私人利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会出现的差别,或者认为这种差别与经济效率或经济自由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这使他们不重视国家在调节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
芝加哥学派成员一般都特别强调19世纪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分析中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中的有用性,所谓“芝加哥传统”的这一特点,比较突出地表现施蒂格勒的科学工作中。施蒂格勒毕生从事价格理论和动态的市场结构的研究,他吸取和运用自A.斯密到A.马歇尔的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在纯粹竞争或纯粹垄断前提下,分别考察消费者为获得最大效用和生产者为赚得最大利润的最优化行为在生产和分配方面的规律性),结合对不同产业部门的统计资料的调查分析,来考察现实的非纯粹竞争市场的经济问题(被称为应用微观经济学),从而在肯定传统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又对传统理论作出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补充和发展。施蒂格勒通过引进“不完全信息”这个因素,对资本主义市场中的一些现象,如价格刚性、排队与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同种商品除运输费用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销售价格,以及一个产业部门为什么同时并存着规模大小差别很大的许多企业等等,作出了通过严密逻辑推理,并可用经验材料加以检验的理论解释,并为70年代以来有关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微观的理论基础。施蒂格勒认为,“不完全信息”和“非完全竞争市场”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是内在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因而不是能够通过国家干预所能解决的。
施蒂格勒通过对美国政府管制市场运行的立法(如最低工资立法、租金管制、证券管理法等)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类立法事实上并未达到原来旨在达到的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效果,制定实施这类立法乃是适应特殊利益集团(公司、工会和专业人员)的要求的政治上的产物,因而施蒂格勒被认为是“管制经济学”的开创者。
基本信息
书名:朋友还是对手-奥地利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之争
译者:杨培雷
作者:史库森
芝加哥经济学派
页数:255
定价:2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装帧:平装
出版年:2006-12-1
内容介绍
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时而交锋,时而合作,亦敌亦友,相互成就。这两个学派在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政府政策以及经济学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强烈的分歧。有时,两个学派的学者对于他们都喜欢的经济学家的看法也不能达成一致。尽管存在着诸多分歧,两个学派在发展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学,在思想斗争的严峻时期反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等方面,都起到了成功的作用。同时,两大学派的经济学家都凭借着自己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书基于作者马克·史库森对两大学派经济学家的访谈,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强势和弱势,在每章的结尾部分都对“谁对谁错”作出了研判。最后,全书的分析得到了令人惊喜的结论,正如作者在全书结尾所期望的,这两个争论不休的学派有望增进他们共同的理论基础。
作者介绍
马克·史库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福布斯》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经济瞭望》等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多家跨国公司的财务顾问,著述颇丰,理论与实务兼通。自1977年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和货币史博士学位以来,他撰写了《经济逻辑》(Economic Logic,2000)、《现代经济学的生成》(The Making of Modern Economics,2001)以及《经济思维的力量》(The Power of Economic Thinking,2002)等20多部著作。马克·史库森把自己看成奥地利学派的一员,并对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有所发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