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观承 编辑

清朝官员

方观承方观承

方观承(1698年—1768年),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安徽桐城人 ,内阁中书方式济之子。 中国清代雍正、乾隆时大臣。

方观承少时,因《南山集》一案牵连,父、祖等流放黑龙江,家道中落,寄居南京清山寺院。后因族人推荐,入平郡王福彭府当差,受赏识。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监生加中书衔,从定边大将军平郡王讨伐准噶尔,为书记。雍正十三年(1735年),师还,补内阁中书。乾隆二年(1737年),在军机处行走。次年,迁兵部主事,累迁吏部郎中。乾隆七年(1742年)至乾隆十三年(1749年),历任直隶清河、按察使、山东巡抚、布政使、浙江巡抚等官职。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月,还奏请纂辑《两浙海塘通志》,获准。同年,擢直隶总督,监理河道。乾隆二十年(1755年),加太子太保,署陕甘总督,抵巴里坤,筹办军营粮马军务。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回直隶总督任,又对永定河的治理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上奏乾隆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因事议革职,获从宽留任。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以乾隆帝南巡迎驾,获乾隆帝赠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奏请将宣化镇都统和张家口副将的军事管辖范围进行重新划分,获得议行。翌年病卒。

方观承善用人,勤于学,好吟诗,工书法。与秦蕙田辑有《五礼通考》,编著有《述本堂诗集》,著有《述本堂续集》等。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方观承

字:遐谷

号:问亭、宜田

谥号:恪敏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1698年

逝世日期:1768年

主要成就:治理永定河

主要作品:《述本堂诗集》《御题棉花图》《问亭集》

最高官职:直隶总督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坎坷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方观承生于安徽桐城。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峄官至工部主事。方观承的父亲方式济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 康熙五十年(1711年),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因其著作《南山集》一书中录有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三政权年号,被督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两年后被处死。因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方观承的曾祖方孝标著作中有关桂王抗清的章节,方家因此受到牵连。方观承的祖父与父亲被流放至黑龙江。

方观承及其兄因年龄幼小,被免于流放,寄食于南京清凉山寺,靠僧人接济为生。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方观永、方观承兄弟离开金陵,北上京师,历经一年余长途跋涉,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抵达卜魁(今齐齐哈尔),事侍父祖。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奉天督学任奕䥸(安徽怀宁人)多次邀请方观承入幕,祖父方登峄亦令方观承前往,方观承遂于翌年赴盛京。其后在其在北京的兄长方观永的邀请下来京相聚,又南游至湖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回到金陵家中,又北上奉天,雍正元年(1723年)返回北京。雍正三年(1725年),方观承兄弟再返金陵,以务农为生。

平步青云

方观承寓居北京之际,被某位族人推荐给平郡王福彭,福彭屡次约见他,但方观承并未应约来见。雍正十年(1732年)秋,方观承在北上途中经过盛京,适逢福彭前往盛京祭陵,他就谒见福彭于行馆,得到福彭赏识。此后随福彭到北京,屡次相见,情谊日益浓厚。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七月,平郡王福彭任定边大将军,出征准噶尔。方观承被福彭选为随军记室。由于清朝规定不能私自携带随军记室,福彭遂将方观承上报大学士鄂尔泰,鄂尔泰转奏雍正帝,雍正帝亲自召见方观承,询问其先世情况,嗟叹久之,赏给内阁中书的头衔。

雍正十三年(1735年),福彭大军还师后,方观承任内阁中书,

乾隆二年(1737年),方观承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不久后任吏部郎中。

乾隆七年(1742年),担任直隶清河道,随同署理直隶总督史贻直视察永定河工。 一年后方观承升迁为直隶按察使。

乾隆九年(1744年),方观承随同保和殿大学士大学士讷亲勘查河道和海塘工程,并于同年升任直隶布政使,执掌一省钱粮税赋。

乾隆十一年(1746年),方观承署理山东巡抚,两年后升任为浙江巡抚。

乾隆十四年(1749年),除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短暂署理陕甘总督外,方观承任直隶总督并长达二十年之久直至其去世。

方观承虽非正途入仕,其32岁时才开始从政,但其升迁迅速,从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一路升迁至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用了17年。且纵览其所任职务,方观承数度担任要职,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开垦海塘

乾隆十三年(1748年),方观承升任浙江巡抚。在巡抚任上,方观承多次亲赴现场勘察海塘工程。他发现海塘引河部分地段已涨沙成陆地,随后经过方观承反复勘验,丈量处可开垦之地三十五万余亩,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使得贫民得到了一定可耕之地。方观承将此做法奏疏乾隆帝后,得到其嘉奖赞许。

治理水利

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观承升任直隶总督。当时的直隶省有五大河流,其中永定河最难治理。上任之初,方观承便上疏乾隆帝,奏请“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请就旧有北大堤改移下口,使水行地中,畅通无阻。”

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乾隆帝将江南河道总督高斌的“豆瓣集漫口图”展示给方观承,并令其仿照治理永定河。而方观承则认为,“永定河与豆瓣集的情形不同,豆瓣集为中河余水漫溢,所以可以选择在水缓处施工。而永定河南为月堤缺口,北为大堤漫口,南北相距很近。如果仅堵月堤,那么会使溢出的水无所去,所以只能堵筑漫口。”

乾隆十八年(1753年),方观承又奏请在永定河北岸六工尾开堤放水,自凤河流入大清河。 随后又奏请在下口北埝外做遥埝,为均沙散水之用,并加筑凤河东堤,与遥埝相接。

方观承的以上建议,均得到乾隆帝的认可并加以施行。

备受宠信

方观承在直隶总督任上长达二十年之久。作为正人君子,他清正廉明;作为封疆大吏,他事无巨细,并以“办事周详”为乾隆帝所赏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天津等处存在积水,方观承存在失察,本应予以免职,但乾隆帝对其加以宽恕。 然而,随后御史吉梦熊、朱续经又弹劾方观承包庇属下不法行为,乾隆帝非但没有责怪方观承,反而对其加以保护。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南巡并赐诗方观承。 以上事件,均能说明方观承为政殚精竭虑,受皇帝所赏识与赞赏。

人物结局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方观承患疟疾,当年八月卒于任上,年七十一,谥恪敏。

轶事典故

编辑

在方观承的漫漫旅途之间,有不少感人的故事,最为著名的就是所谓“车笠之交”。有一年,再度北上省亲的方观承正独行在山东道上,杭州人沈廷芳与海南人陈镳恰好一同乘车赶往京都应试,这两人看到年轻的方观承一路随车徒步而行,衣冠欠整,劳顿疲惫,但头角峥嵘,举止端严,不由相问。交谈中,沈廷芳与陈镳二人得知方观承身世、经历,深表同情,于是邀请他一道乘车赶路。问题是车厢狭小,仅能容两人,于是,他们决定一路上每人轮流步行三十里,乘车六十里。三人就如此一路风尘到达京城。沈、陈二人与方观承分别时,又送给方观承新衣毡笠,以御道途风寒。 几十年后,已经身为直隶总督的方观承得知沈廷芳(山东登莱青道道台)、陈镳(云南知府)赴京述职途经其官邸驻地,便立即派人将沈、陈二人请到府上,故人相见万分感慨,忍不住涕泪纵横。

人物评价

编辑

赵慎畛:我朝以书记起用至大员者,惟桐城方恪敏一人。雍正十年,恪敏以监生随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赴北路军营为书记。事竣,授内阁中书,为军机章京。因得通达治体,且娴章奏,寿历至直隶总督。在任二十年,留心民瘼,如义仓、书院、留养、育婴各局,并督所属实力奉行。其筹办河务,亦得机要。

《清史稿》:“观承殚心力于是,政行畿甸。”

亲属成员

编辑

曾祖:方孝标

继曾祖:方兆及,官至山东按察司佥事、分巡济宁道。

祖父:方登峄,官至工部主事,因《南山集》一案被发配黑龙江。

父亲:方式济,官至内阁中书,因《南山集》一案被发配黑龙江。

哥哥:方观永

弟弟:方观本

儿子:方维甸,官至闽浙总督

侄子:方受畴,官至直隶总督。

孙子:方传穆,官至沅州知府。

史籍记载

编辑

《清史稿·方观承传》

《清高宗实录》

《宣化县新志》

下一篇 合龙

上一篇 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