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编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中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成立时间:1949年3月11日
主要领导:林彪、罗荣桓
简称:第四野战军、四野
基础: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
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
参与战争:解放战争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歼敌万余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革命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山东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约12万余人。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打破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地区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林彪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1第11、第12纵队。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的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为全歼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为适应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了二线兵团建设,从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后组训了164个团,为主力部队输送新战士37万人。同时,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虏士兵补入部队。继续加强炮兵建设,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纵队,统一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部队。各步兵纵队、师、团也分别扩建了炮兵团、营和连。全区拥有战防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00余门,高射炮116门。1948年7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7万余人。至8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为便于作战指挥,8月14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部,肖劲光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举行辽沈战役,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
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部队的装备由于辽沈战役的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与华北军区第2、第3、第4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举行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除绥远一隅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兵团:第12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40、第45、第46军;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辖第38、第47、第49军;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辖第39、第41、第42军;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开始自华北地区南下,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5月中旬,在湖北团风至蕲春之线强渡长江,解放武汉。野战军主力于4月中旬南移。5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邓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员,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1949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在开封成立。 6月上旬,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采取中路牵制,两翼远距离迂回包围,断敌退路后再围而歼之的作战部署。以四野第13兵团为西路军,取道沅陵、芷江,直插广西的百色、南宁,断敌西窜云、贵的退路;以二野第4兵团、四野第15兵团和两广纵队为东路军,分三路合围夺取广州,而后第4兵团继续西进,经阳江向桂南挺进,切断白崇禧集团南逃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退路,与西路军形成对白部的钳形合围;以四野第12兵团为中路军,从正面发动进攻以牵制敌人,待合围完成后,尾随敌人进入广西,与第4、第13兵团最后歼灭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等分三路对国民党军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部和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部进行迂回包抄,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别在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和阳江、阳春地区歼灭白崇禧部主力4个师和余汉谋部4万余人。接着又向广西挺进,至12月中旬,将白崇禧集团17余万人歼灭于粤桂边之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
第四野战军在向中南进军过程中,先后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在豫、鄂、赣、湘、粤、桂等省进行发动群众,建党建政,清剿残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广西战役后,野战军又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清剿土匪,先后歼灭土匪115万余人。同时,在组织上继续作了若干调整:7月,以国民革命军第19兵团起义的4个师改编为第51军。8月,第12兵团部兼湖南省军区。第14兵团部奉命改为中央军委空军的领导机关。装甲兵师调东北成立装甲兵学校。10月,以长沙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1兵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辖第52、第53军)。11月,第15兵团部兼广东省军区。12月,第13兵团部兼广西省军区。中央军委批复华中局并四野:“同意华中军区即正式改名中南军区”。12月30日,中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知,自1950年1月1日起,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组织机构仍旧。下辖6个省军区、3个兵团部,16个军,1个炮兵司令部(辖4个炮兵师、1个高炮师),1个工兵司令部(辖5个团),1个铁道司令部(辖5个铁道团)和16个独立师,92个独立团,8个警卫团及军政大学6个分校,全军区共150万人。
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四野战军以第15兵团指挥两个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海作战,5月1日解放海南岛。至此,除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其他南海诸岛外,华南全境获得解放。
为明确野战军与军区双方兼管关系,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今后各部颁发一切文件,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7月6日,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再次就此事发出通报,今后行文时,如纯对地方军区的,只书中南军区不书四野;如纯对野战部队的,只书四野不书中南军区;如两者均有关联,即书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或将中南军区与四野并书。
1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第四野战军代表
1945年10月31日,随着后续部队的抵达,共11万人部队和调配的2万党政军干部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设东西南北满4个二级军区;
1946年08至10月,整合部队作战斗力,开始纵队编制,共5个纵队,主力部队12万人;
1947年04月20日,合并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达46万人;
1947年0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编制10个纵队;
1948年01月0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编制12个纵队,此后将国军压缩在几个孤立的大城市;
1948年08月14日,脱离地方建制,成立独立的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总兵力103万,于9月12日,开始辽沈战役,历时52天;
1948年11月13日,按照全国统编,纵队改为军建制,12个纵队分别编制为38军--49军,起义国军60军曾泽生部编制为50军;
1949年0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采用兵团编制,下辖4个兵团;
1950年03月13日,第四野战军与中南军区合编,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
山海关九门口战役
山海关、九门口战役,1945年10月-11月,把守东北大门的八路军山东军区第7师等部在杜聿明指挥的13军和52军攻击下失利。
锦州战役
锦州战役,1946年1-2月,毛泽东指令林彪亲自组织一个战役阻止国军疯狂推进的势头,但因各种条件限制,东北八路军全线撤退,一路丢弃锦州、沈阳等重要城市,这个战役未能组织起来,被迫放弃。
沙岭战斗
沙岭战斗,1946年2月,辽宁南部盘山沙岭的八路军1个纵队(4纵9个团)围攻新6军1个团,未能歼灭,自身伤亡3倍于敌,失利。
秀水河子战斗
秀水河子战斗,1946年2月,辽宁法库县秀水河子,林彪亲自指挥新四军3师7旅、山东军区第1师和保安第1旅之第1团等部,以3个团打援、4个团攻击,实施围歼孤军深入的国军第13军第89师之266团及265团1营、师属山炮连、输送连,取得东北战场第一个歼灭战胜利。
四平解放战
四平解放战(即一战四平),东北民主联攻占了四平西郊机场,晚接敌围城。攻城战斗于17日凌晨2点打响,中午结束。除200多名守军逃跑外,其余3000多守军和政府官员全部被歼。活捉了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等。此战,东北民主联军缴获轻重机枪69挺、大小炮32门、步枪2000余支、汽车20辆、马700匹,以及其它大批军用物资。
四平保卫战
四平保卫战(即二战四平),1946年4-5月,此战被毛泽东提高到马德里保卫战的高度,强令林彪打阵地战,为政治谈判服务,但最终以伤亡8千人的代价失利,放弃四平、长春等重要城市,主力一路惨败到松花江以北。
拉法新站战斗
拉法、新站战斗,拉法位于吉林省蛟河市以北9公里,新站在拉法以北6公里,它们是长图(长春至图们)和拉滨(拉法至哈尔滨)线上的一个铁路枢纽。1946年6月7日,东北民主联军一师和二师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指挥下,歼灭国军71军88师263团另1个营,终止了国军继续向北满东满地区挺进的势头,从而在松花江两岸达成战略均势,东北民主联军转入休整和剿匪,建设后方。
辽东辽南扫荡战
辽东、辽南扫荡战,1946年秋冬,国军在中长路正面得手巩固对北面解放军的平衡态势后,将机动兵力转用于后方的辽东、辽南地区,对肖华所部沉重打击,国军52军2师占领了辽宁最后一个要地丹东(当时叫安东卫),辽东、辽南地区的八路军被迫向临江地区转移,被压迫到长白山附近的中朝边境深山地区,处境极为困难。
新开岭战役作战图
新开岭战役,194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胡奇才)在辽宁省宽甸县西北之新开岭地区,歼灭来犯之国民党军第52军的第25师8900余人,其中俘5800余人,4纵伤亡2128人。此役首创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范例,初步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25师是杜聿明的起家部队,所以这次失利对他打击很大。此次战役的胜利,严格说来,并不是依靠良好的战略预见与组织,一开始的南满兵力就呈分散状态,4纵分兵把守要隘,过于依靠摩天岭,连山关等天险,过低的估计了国军的攻击力,结果连遭挫败,包括前面的右路辽南独立师也被打散,左边的3纵打得也不好,搞得林总很上火,但4纵很快的 吸取了教训,大胆诱敌到新开岭并调来10师集中兵力围歼。前面的摩天岭,双岭子战斗,都没有打赢,尤其摩天岭,地势上,新开岭再险也没有摩天岭险,以11师,12 师能堵得住25师,这应该打问号的,至少心里是打鼓的。为了掩护后方机关,仗必须要打,在新开岭打至少还能打个伏击,消灭一部敌人,从这点推测,新开岭的是无奈之下被逼出来的,胜与不胜,没有把握,是在战斗过程中看到了全歼25师的可能性,而后经过努力将其变成事实,事后的评论一致认为,这次战役的胜利是集中兵力思想的体现,但4纵这次并没有集中那么多的兵力,事实上也没有,战胜后,甚至连民主联军自己都纳闷,认为是侥幸,以4纵的实力,打一个团应该比较稳妥的(不幸的是,26日的赛马战斗,竟然还让敌军跑掉了) ,所以,新开岭的胜利对毛泽东来说也是个意外的收获,他在电报中强调凡是大一点的仗(暗示新开岭)都要集中10个8个乃至12个团的兵力也是一种顺水推舟的做法,但不管怎么说,民主联军4纵战斗中所表现破釜沉舟的勇气仍然值得称道的。52军2师只顾一味乘虚抢占安东,未与25师作时间上,空间上相得益彰的配合行动,让解放军得以集中兵力围歼25师,要说到责任,也是指挥这两个师的军长赵公武的责任。
德惠战斗
德惠战斗,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二下江南战役的组成部分。1947年2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在炮火支援下,对德惠守敌发起进攻。由于轻敌麻痹,准备不足,步、炮、坦协同不好,仓促投入战斗,激战3天,未能取得战斗胜利,被迫停止攻城回师江北。德惠守敌为国民党军新1军第50师,下辖148、149、150团和炮兵、通讯兵、骑兵等直属队,加上两个地方保安团共约7000余人。50师全部是美式装备。此战民主联军军集中了4个师、80门火炮,可以说是绝对优势。部队刚打了胜仗,士气旺盛。但是攻坚却失利了。六纵干部战后深刻检讨了经验教训。主要是:思想上麻痹轻敌,敌情不明,准备不足。战前认为德惠守敌只有第150团残部,且是孤立之敌,可能一打就跑,没有想到他会坚守。新1军是王牌主力,尤其擅长组织防御作战。而六纵是第一次有炮兵配合作战,过去也没有打过城市攻坚战,在轻敌思想的支配下,采取了莽撞的打法。平分兵力火力,四面围攻,没有主攻方向。德惠战斗是东北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步炮协同作战。纵队各级指挥员及参谋人员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懂得较大口径火炮及坦克的技术性能和战术性能,连什么叫“射击诸元”都不明白,就更不懂得步兵与炮兵、步兵与坦克如何进行协同作战了。因此,纵队在部署兵力兵器时,即将炮兵分散配属给各师、团,笼统地规定了炮兵何时进行试射,何时进行效力射(即火力准备),在奏效后开始总攻击。事先既没有进行步炮、步坦协同作战的图上作业,又没有共同勘察地形,也没有明确炮火射击与步兵冲击的目标,没有提出炮火射击时间与步兵接敌运动、冲击时机如何协调一致的要求;只要求炮兵进入阵地后,1个小时就开始试射,炮兵根本没有必要的准备时间。
两次隆化战斗
董存瑞
陈仁麒
三战四平
李天佑
陈明仁将军
四战四平
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第1、第3、第7纵队等部对固守吉林省四平市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坚战。1948年1月底,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主力转向沈阳周围地区作战,并连获胜利。东北国民党军收缩兵力,令永吉(今吉林)、长春等地守军突围,南撤四平,靠拢沈阳。民主联军为切断沈阳与长春的联系,决定集中兵力夺取战略要点四平。2月27日,令第1、第3、第7纵队和独立第2师及炮兵纵队一部(包括山炮、野炮、榴弹炮163门和高射炮30余门)由沈阳以南地区北上,担任攻歼四平守敌的任务;令第2、第6、第8、第10纵队和独立第10师及辽东军区1个支队位于昌图、泉头、威远堡、莲花街、金家屯、通江口、庆云堡等地,准备阻击可能由沈阳、铁岭北援之敌;令5个独立师牵制永吉、长春之敌。3月2日,主攻部队到达四平外围指定位置,5日完成包围。国民党军在四平市内和外围筑有大量坚固工事和纵横绵密的交通壕,构成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由第71军第88师和3个保安团、1个骑兵团驻守,企图固守待援。8日,攻城部队扫清外围据点直逼城下。12日晨,在炮兵火力支援下,第1纵队由北向南,第3纵队由东南向西北,第7纵队由西南向东北,同时发起攻击。独立第2师由西向东沿中央大街攻击,从翼侧支援第1纵队作战。激战1小时,各部队相继突入市区,分割守军。市内守军急由铁路以西向铁路以东收缩。至10时左右,除转盘街核心工事中尚有守军1个营被包围,一部撤到路东外,其余大部在溃乱中被歼灭。午后,第3、第7纵队会师于中央大街,并将路西守军残部肃清。13日晨,攻城部队三路会合,直捣路东守军指挥部核心工事,将残余守军压缩于共荣大街北一纬路狭小地区一举歼灭。四平攻坚战,全歼国民党守军1.9万余人,使长春国民党军陷于孤立的困境。四战四平是东北民主联军攻坚战战术和火力飞跃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东北解放军已经具备了发动战略进攻和实行战略决战的能力。
中共第四野战军前委
书记 林彪
副书记 罗荣桓
委员 谭政 萧克陶铸肖劲光 程子华 刘亚楼
第四野战军机关
司令员 林彪
第一政治委员 罗荣桓
第二政治委员 邓子恢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谭政
第一参谋长 萧克
第二参谋长 赵尔陆
副参谋长 聂鹤亭、陈光
政治部副主任 陶铸
司令部
作战处处长苏静
侦察局局长彭富九政治委员 钱江
通信处处长张瑞政治委员朱虚之
行政处处长何敬之第二处长 周业成
队列处处长 苏静(兼)
机要处处长 莫春和 第二处长 黄兴正
政治部
秘书处秘书长王阑西处长刘汉
组织部部长杜平
保卫部部长钱益民
联络部部长何伟
民运部部长 何伟
总务处处长杨学礼
宣传部部长萧向荣陶铸
后勤部
部长周纯全第二部长李聚奎政治委员陈沂副部长 何敬之 参谋长 罗文
政治部主任潘振武
军需部部长杨至成副部长 魏庭槐
供给部部长苏焕清政治委员 伍辉文
卫生部部长孙仪之齐仲桓 政治委员胡登高
军械部部长张明远政治委员 联强陈文彪曹广化(兼)
运输部部长谷广善何敬之
第十二兵团
司令员 肖劲光 政治委员 肖劲光(兼) 第一副司令员陈伯钧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
参谋长 解方 政治部主任 唐天际(兼) 副参谋长潘朔端后勤部部长黄曹龙
副政治委员 唐天际刘道生
政治部副主任卓雄袁升平
第四十军
军长 韩先楚罗舜初政治委员 罗舜初 卓雄袁升平
副军长蔡正国副政治委员刘西元参谋长何振亚
政治部主任 卓雄(兼)李伯秋后勤部部长周辉
第一一八师(由原第七师改称)
师长邓岳
第一一九师(由原第八师改称)
师长 宁贤文 政治委员刘光涛
第一二○师(由原第九师改称)
师长 郑固林 政治委员李改
第一五三师
师长管松涛杨树元 政治委员蔡炳臣马毅之
第四十五军
军长 黄永胜 陈伯钧 政治委员邱会作
副军长张天云副政治委员王逸群政治部主任段德彰王逸群
参谋长 黄鹄显雷震后勤部部长刘锡山孔瑞云
第一三三师(由第二十二师改称)
师长张万春政治委员谢明
第一三四师(由原第二十三师改称)
师长钟明彪曲鹄显 政治委员谢家祥
第一三五师(由原第二十四师改称)
师长丁盛政治委员韦祖珍(壮族)
第一五八师(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四师改称)
第四十六军
军长詹才芳政治委员李中权副军长 杨梅生 副政治委员 段德彰
参谋长彭寿生后勤部部长樊学文
政治部主任 王逸群 段德彰
第一三六师(由第二十五师改称)
师长曾雍雅政治委员徐光华
第一三七师(由第二十六师改称)
师长萧全夫政治委员李振声
第一三八师(由第二十七师改称)
师长任昌辉政治委员王文
第一五九师(由原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七师改称)
师长陈宗坤副政治委员 曾凡有
第十三兵团
司令员 程子华 政治委员 肖华(未到职) 莫文骅
第一副司令员 李天佑 第二副司令员彭明治副司令员李士林(未到职) 黄永胜
副政治委员吴法宪参谋长 彭明治 黄志勇曾国华
政治部主任 刘道生 副主任 卓雄 后勤部部长邱国光
第三十八军
军长 李天佑梁兴初(后) 政治委员梁必业
副军长贺东生邓世通曹里怀参谋长 曹里怀江拥辉
政治部主任吴岱副主任王树君后勤部部长李升平
第一一二师(由第一师改称)
师长 江拥辉杨大易政治委员黄玉昆
第一一三师(由第二师改称)
师长唐青山政治委员李欣
第一一四师(由第三师改称)
师长刘贤权政治委员方国南
第一五一师 (由独立第十师改称)
师长 赵东寰曹灿章政治委员蔡明
第四十七军
军长 梁兴初 曹里怀(后) 政治委员周赤萍
副军长方强晏福生 副政治委员 刘西元
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李基
第一三九师(由第二十八师改称)
师长贺庆积政治委员 晏福生
第一四○师(由第二十九师改称)
师长刘转连刘子云 政治委员陈发洪
第一四一师(由第三十师改称)
代理师长叶健民政治委员张百春
第一六○师(1949年3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一师改编)
师长 朱子修 政治委员李信彭清云
第四十九军
军长钟伟政治委员 袁升平徐斌洲
副军长 熊伯涛朱大纯政治部主任 陈志方刘随春
政治部副主任周彬后勤部部长毛普安副政治委员 刘随春 副参谋长王亢
第一四五师(由第三十四师改称)
师长温玉成沈启贤 政治委员 谭友林陈德
第一四六师(由第三十四师改称)
师长王奎先政治委员栗在山
第一四七师(由第三十六师改称)
师长 沈启贤郑贵卿政治委员王建中
第一六二师 (由东北军区独立第十三师改称)
师长 张万春王兆相政治委员 陈德 徐明
第十四兵团
司令员 刘亚楼 政治委员 莫文骅 第一副司令员 黄永胜 第二副司令员刘震
副政治委员 黄永胜 参谋长 吴法宪 后勤部部长杨尚儒
第三十九军
军长 刘震 政治委员 吴法宪吴信泉(后)
副军长 吴信泉 孙子仁 朱大纯 谭友林
副政治委员李雪山政治部主任贺大增后勤部部长伍瑞卿
第一一五师 (由第四师改称)
师长王良太政治委员李世安
第一一六师(由第五师改称)
师长吴国璋政治委员石瑛
第一一七师(由第六师改称)
政治委员李少元
第一五二师(由东北军区独立第七师改称)
师长罗华生政治委员邱子明
第四十一军
军长吴克华政治委员 莫文骅欧阳文(后)
副军长 温玉成 胡奇才 蔡正国 副政治委员 欧阳文孔石泉
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 孔石泉 政治部主任潘寿才后勤部部长赵仲山
第一二一师(由第十坚固耐用改称)
师长 蔡正国 左叶 政治委员李丙令
第一二二师(由第十一师改称)
师长田维扬政治委员吴保山
第一二三师(由第十二师改称)
师长江燮元政治委员张秀川
第一五四师(由东北军区独立第二师改称)
师长 左叶卢燕秋政治委员曹传赞
第四十二军
军长万毅吴瑞林(后) 政治委员刘兴元
副军长 吴瑞林 赵东寰张辑戒 政治部主任郭成柱后勤部部长 陈换澜
第一二四师(由第十三师改称)
师长徐国夫代理师长翟毅东政治委员丁国钰
第一二五师(由第十四师改称)
师长彭龙飞政治委员谭文邦
第一三六师(由东北军区独立第九师改称)
师长 廖促符 政治委员 钟民
第十五兵团
司令员 邓华 政治委员 赖传珠 第一副司令员 洪学智 第二副司令员 贺晋年
政治部主任 萧向荣 后勤部部长萧志坚政治委员宋健华
参谋长 洪学智 曾国华
第四十三军
军长 洪学智李作鹏(后) 政治委员 赖传珠张池明(后)
副军长杨国夫李作鹏龙书金参谋长黄一平副参谋长 陈乙斋
政治部主任袁克服政治部副主任谢扶民后勤部部长 单志辉
第一二七师(由第十六师改称)
师长 李作鹏王东保政治委员刘锦平
第一二八师(由第十七师改称)
师长黄荣海政治委员宋维栻
第一二九师(由第十八师改称)
师长阎捷三政治委员孙正
第一五六师 (1949年夏调归江西军区)
师长邓克明政治委员钟人仿祝世风
第四十四军
军长 邓华 方强(后) 政治委员吴富善
副军长李化民随邦捷 副政治委员谭甫仁
参谋长高体乾黄忠诚 政治部主任 谭甫仁 后勤部部长龙开富
第一三○师(由第十九师改称)
师长 徐绍花邓东哲政治委员 邓东哲姚国民
第一三一师 (由第二十师改称)
第一三二师(由第二十一师改称)
师长 李化民 徐绍花 政治委员朱民亲
第一五七师(1949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
师长 曾敬烦 代政治委员 于英川
第四十八军
军长 贺晋年 政治委员 陈仁麟 第一副军长 周仁杰 第二副军长 刘转连
副军长 郑间捷 政治部主任 高体乾杨春甫
参谋长 杨春甫何迁一 政治部副主任 李信
后勤部部长李勃严旭
第一四二师(由第三十二师改称)
师长 欧致富 政治委员 谢镗忠
第一四三师(由第三十二师改称)
师长李光辉张光发 政治委员刘禄长
第一六一师 (1949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
师长韩梅村政治委员钟辉
两广纵队
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雷经天副司令员王作尧参谋长姜茂生
第一师师长 曾生 政治委员罗群
第二师师长何宝松政治委员 王作尧
直属部队
第五十一军(1949年5月由原国民党军张轸部起义部队于7月改编成立,归野战军直属)
军长 张轸 政治委员杨春甫
副军长李人林杨焕民辛少亭
副政治委员罗通参谋长 王亢 政治部主任 罗通
第二一一师
师长 涂建堂 政治委员 冷裕光
第二一二师
师长鲍汝礼政治委员杨劲
特种兵司令部(1948后12月30日由炮兵司令部改称,兼炮兵司令部)
司令员 肖华 万毅(后) 政治委员钟赤兵
副司令员苏进贾陶 匡裕民 参谋长 苏进 张进毅
副政治委员邱创成政治部主任唐凯副主任 间登瀛 吴 涛谢唯进
后勤部部长常树人政治委员 邱铁雄
炮兵第一师(1949年2月由炮兵第一指挥所改编成立)
师长彭景文
炮兵第二师(1949年2月由炮兵第二指挥所改编成立)
师长沙克政治委员王凤梧
炮兵第五师
师长张志毅政治委员李俭珠
战车师(1949年2月由装甲兵指挥所改编成立,8月改编为装甲兵学校)
师长曾克林政治委员杨永松
工兵指军所(1948年12月组建 )
主任唐哲明副主任 陈正峰
高射炮指挥所(1948年12月组建)
主任江洪副主任 刘奠西 炮长 周寿木(现名周勇超)
铁道运输司令部
司令员郭维城(满族) 第一副司令员吴林焕第二副司令员萧远久副司令员 萧远久
参谋长杨子华政治部副主任 沈寰
第一六五师(1949年3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二师改编成立,归野战军直属)
师长刘子奇
骑兵第五师(1949年4月由原冀察热辽军区骑兵师改编,归野战军直属)
师长何能彬政治委员林茂源
整训第五师(1949年初调归野战军直属6师长何能何能彬政治委员林茂源底组建为江西军区机关)
师长叶声政治委员 杨春
东北军事政治大学(1949年7月学主体迁至武汉市,改称中南军事政治大学,仍隶属第四野战军)
校长 林彪(兼) 政治委员 林彪(兼) 副校长倪志亮
教育长 曾国华 政治部主任刘其人
第四野战军军歌词谱
希扬 词
李尼 曲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是林彪的战士,
我们是杀敌的好汉。
端起冲锋枪,
带上手榴弹。
哪里有敌人,
就到哪里干。
我们是人民的解放军,
我们的名字天下传。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是林彪的战士,
我们是杀敌的好汉。
作战打冲锋,
灵活又勇敢。
活捉蒋杜军,
缴他的重机枪。
我们是人民的解放军,
我们的名字天下传……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炮兵师
上一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