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 编辑

汉语词语

传道授业传道授业

韩愈(768—824)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3),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

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

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传道授业

发 音:chuán dào shòu yè

出 处:《师说》

近义词:传经送宝

创始人:韩愈

释义: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简介

编辑

词目 传道授业

释义 受:后来写作“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

详细

编辑

韩愈《师说》之“传道受业解惑”,是指教育的综合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并列而行 。

传道释义:传授、教育道德观念,即是我们时下所说“思想教育”,这个是基础教育,德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不可成才的 。(把“道”理解为思想道德的道有失偏颇,应为《道德经》中所指的“道”的含义较为妥当,即事物的规律。)

授业释义:传授以学。

解惑释义:惑,是指困顿,迷惑,当人面临未知事物之时,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

传道、受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生 。

作者介绍

编辑

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 。

《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 。

下一篇 周信芳艺术研究会

上一篇 玉成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