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区 编辑

山东省日照市辖区

东港区东港区

东港区,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濒临黄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山东半岛南翼,北依青岛市,南接岚山区,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陆域面积907.37平方千米,海岸线42千米 。截至2022年10月,东港区下辖5个街道、7个镇 。截至2022年末,东港区常住人口83.88万人。

东港区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出土的黑陶已有4000多年历史,被授予“中国黑陶之都”称号。东港区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是兵家鼻祖姜尚、《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祖居也位于这里。东港是“北方绿茶之乡”“中国蓝莓之乡”,旅游资丰富,共有万平口、龙门崮、刘家湾、海洋公园国家4A级景区4个,是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3年,东港区实现生产总值651.16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2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0.36亿元,下降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7.56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比为6.6:15.4:78。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东港区

外文名:Donggang Area

行政区划代码:371102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山东省日照市

地理位置:日照市东南部

面积:907.37 km²(陆域面积)

下辖地区:5个街道、7个镇

政府驻地:东港区海曲中路19号

电话区号:0633

邮政编码:2768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83.88 万(2022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山东龙门崮风景区 竹洞天风景区

机场:日照山字河国际机场

火车站:日照站、日照西站

车牌代码:鲁L

地区生产总值:651.16 亿元(2023年)

历史沿革

编辑

据考,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东港境内繁衍生息。

在夏、商属东夷,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设琅琊郡,为莒县之东境。

西汉始置海曲县。

东汉更名为西海县。

三国曹魏时,西海县并入莒县。

西晋初年,沿魏制。

南北朝时期属宋。后随莒归北魏。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北魏置梁乡县,故城在今两城镇。

阳光海岸 魅力东港

隋代属莒。

唐宋因之。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仍属莒县。日照之名始于此,有“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日照升镇为县,县治今东港区政府机关驻地。

元代,日照县属益都路莒州。

明初,属青州府莒州。

清初,沿明制。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于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照县政府隶属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日伪控制区,亦有日伪傀儡政权县公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1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沂水专署、胶州专署、临沂专署。

1985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照县改为县级日照市,属临沂行署。

1989年6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县级日照市升格为地级日照市。

1992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日照市设区带县,以原日照市行政区设置东港区。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2年10月,东港区下辖5个街道、7个镇 。东港区人民政府驻日照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371102001000

日照街道

371102002000

石臼街道

371102004000

秦楼街道

371102008000

卧龙山街道

371102009000

两城街道

371102100000

河山镇

371102104000

后村镇

371102106000

西湖镇

371102107000

陈疃镇

371102108000

南湖镇

371102109000

三庄镇

371102110000

涛雒镇

地理环境

编辑

地理位置

东港区位于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北邻青岛、南接日照市岚山区,西通莒县,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介于东经119°04′—119°39′,北纬35°04′—35°36′之间,陆域面积907.37平方千米,海岸线42千米。

东港区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东港区地貌类型多样,有平原、山丘、水域、湿地、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海陆并拥,山区、平原、丘陵兼备。

奎山,位于日照市新市区南5千米,海拔250米,东濒大海,西携傅疃河水,北与丝山、河山遥对,南与日照前三岛中的平山岛相望。

丝山,位于日照市新市区以北12千米,海拔411米,东接大海,西对河山,北延伸到两城镇。

气候特征

东港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依山傍海,在鲁中山脉屏障的保护下,冬暖夏,内陆、海洋气候兼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6℃。年均日照2532.9小时,降水量916毫米。

水系水文

东港区境内巨峰河总流域面积262.7平方千米,干流长30.8千米,为东港区第三条较大河流。上游除已建有巨峰水库(中型,流域面积21平方千米)及部分小型水库塘坝。该河道在涛雒镇大刘庄村西由竹子河、南店河分流入海,其中,竹子河分流口宽100米,南店河分流口宽40米。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东港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年天然储藏量为8亿多立方米,水质优良。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东港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27041.50公顷(40.56万亩)

其中,水田504.95公顷(0.76万亩),占1.87%;水浇地4261.60公顷(6.39万亩),占15.75%;旱地22274.95公顷(33.41万亩),占82.37%。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6513.71公顷(9.77万亩),占全区耕地的24.09%;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6832.25公顷(10.25万亩),占25.27%;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3095.76公顷(19.64万亩),占48.43%;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594.39公顷(0.89万亩),占2.20%;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5.39公顷(0.01万亩),占0.02%。

(二)园地9480.88公顷(14.23万亩)

(三)林地19257.68公顷(28.89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11915.32公顷(17.87万亩),占61.87%;其他林地7190.47公顷(10.79万亩),占37.34%;竹林地及灌木林地151.89公顷(0.23万亩),占0.79%。

(四)草地766.52公顷(1.15万亩)

全部为其他草地。

(五)湿地1352.69公顷(2.03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其中,沿海滩涂1221.83公顷(1.83万亩),占90.15%;内陆滩涂130.86公顷(0.20万亩),占9.85%。东港区无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沼泽地。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440.01公顷(23.16万亩)

其中,城市用地6413.33公顷(9.62万亩),占41.54%;建制镇用地1186.68公顷(1.78万亩),占7.69%;村庄用地6980.00公顷(10.47万亩),占45.21%;采矿用地273.33公顷(0.41万亩),占1.77%;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586.67公顷(0.88万亩),占3.80%。

(七)交通运输用地4630.35公顷(6.95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197.46公顷(0.30万亩),占4.32%;公路用地1595.89公顷(2.39万亩),占34.39%;农村道路1023.59公顷(1.54万亩),占22.16%;机场用地259.41公顷(0.39万亩),占5.61%;港口码头用地1554.00公顷(2.33万亩),占33.5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474.54公顷(11.21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1597.92公顷(2.40万亩),占21.41%;水库水面2420.75公顷(3.63万亩),占32.38%;坑塘水面2718.05公顷(4.08万亩),占36.40%;沟渠574.55公顷(0.86万亩),占7.67%;水工建筑用地163.25公顷(0.24万亩),占2.14%。

矿产资源

东港区境内花岗岩质好量多。

人口

编辑

截至2022年末,东港区户籍人口为71.51万人,常住人口达到83.88万人。出生4281人,死亡381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3‰。

政治

编辑

区长:何文

副区长:刘兴华、王文强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2年,东港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2.04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03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8.9亿元,下降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3.11亿元,增长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4:17.2:76.4调整为6.5:16.2:77.3,第三产业比例提高0.9个百分点。年末实有市场主体14.17万户,其中:企业5万户,个体工商户9.07万户。全年新发展市场主体20659户,其中:企业7429户,个体工商户13019户,农民合作社211户。

2023年,东港区实现生产总值651.16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2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0.36亿元,下降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7.56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比为6.6:15.4:78。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东港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其中:500万元以上投资增长11.2%;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107.3亿元,下降6.3%。“四新”投资下降0.9%,工业技改投资下降31.2%,民间投资下降20.6%,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33.4%。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与2021年持平,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4:11.7:87.9。

2023年,东港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其中: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259个,增长5.5%;房地产投资项目89个,累计完成投资105.3亿元,下降1.9%。建安投资完成143.4亿元,下降8.2%。“四新”投资下降15.6%,工业技改投资下降6.4%,民间投资下降10.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8.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4.6%,三次产业投资比为1.2:13.6:85.2。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64.1万平方米,下降2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7.2万平方米,增长8.6%。

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351.1亿元,下降1.3%。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4.81亿元,下降1.9%。

财税收支

2022年,东港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3%,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9.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4亿元,下降4.6%。

2023年,东港区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51亿元,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39.1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6%。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26亿元,增长25.2%。

人民生活

2022年,东港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107元,比全市高5617元,增长3.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45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6元,增长5.6%,城乡收入比达到2.1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2848元,增长0.5%。

2022年,东港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八大类商品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2.0%,衣着类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交通通信类上涨4.5%,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0.3%,医疗保健类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8%,居住类下降1.0%。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类下降0.7%,畜肉类下降6.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8%。

2023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218元,比全市高5974元,增长5.5%,比全市高0.1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4062元,增长5.3%。

第一产业

2022年,东港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1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8.16亿元,林业产值1.22亿元,牧业产值14.56亿元,渔业产值34.6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62亿元。全区累计创建省级智能牧场和智慧畜牧应用基地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7家,农业生产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5家。新发展家庭农场65家,总数达35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45家。新增种植业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8个,总数达到156个。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日照对虾、日照海米),被列为山东省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日照蓝莓”入选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后村镇挪庄村、三庄镇陈家店村、涛雒镇丁家营子村等6个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023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29亿元,增长5.3%。东港区行政区(含开发区、高新区、山海天,下同)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85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增长0.2%;总产量14.06万吨,比上年增加0.29万吨,增长2.1%;单产441.6公斤,比上年增加8.42公斤,增长1.9%。其中,夏粮产量4.74万吨,增长3.3%;秋粮产量9.33万吨,增长1.5%。生猪存栏18.11万头,出栏26.76万头,分别下降11.9%和3.5%;家禽存栏636.86万只,出栏1769.78万只,分别增长28.8%和30.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6万吨、2.35万吨和0.56万吨。

农业

2022年,东港区粮食播种24.27万亩,单产430千克,总产10.43万吨。夏粮(小麦)播种面积9.02万亩,单产402.25千克,总产3.63万吨。秋粮播种面积15.25万亩,单产446.01千克,总产6.8万吨。

畜牧业

2022年,东港区生猪存栏16.45万头,出栏21.95万头;家禽存栏442.21万只,出栏1199.5万只。

渔业

截至2022年末,东港区共有渔船583艘、3.3万千瓦。水产品总产量9.3万吨,其中海洋捕捞4.0万吨,海水养殖5.1万吨,淡水产量0.29万吨。海水养殖面积6100公顷,淡水养殖面积298公顷。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65家,水产品加工总量12万吨。

生产条件

截至2022年末,东港区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4.1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22万台,各类配套机具9.1万台套,成功创建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完成傅疃河地下水库、皋陆河等5项省级重点水利项目,49项水库移民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计划。完成西湖、后村、陈疃3个镇驻地和9个村庄管网及6个集中供水水厂改造提升。三庄镇贺庄水库、四亩地水库争创为山东省乡村小型样板水库,西湖镇乐台河、南湖镇马陵前河争创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东港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6.9亿元,下降3.1%。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4.5亿元,增长1.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1.3亿元,下降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产值10.6亿元,下降3.1%;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3亿元,下降8.3%。增加值下降3.3%。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下降7.9%;实现工业利润2.4亿元,增长10.1%;实现利税3.5亿元,增长9.7%。产品销售率达到100.3%。

2023年,全区7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6.2亿元,下降1.9%,其中:正增长的40家实现产值46.4亿元,增长33.3%,上拉14.9个百分点;负增长的37家实现产值29.8亿元,下降30.5%,下拉16.8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长4.5%。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0.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下降22.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下降15.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9.5%。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5亿元,下降7.2%;实现工业利润-0.29亿元;实现利税0.69亿元,下降81.4%。

建筑业

2022年,东港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72.2亿元,增长2.5%。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3.37亿元,下降4.3%。实现建筑业竣工产值96.06亿元;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455.8万平方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369.7万平方米。特级资质企业达到3家。

第三产业

服务业

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拉动GDP增长2.28个百分点。全区14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9.72亿元,下降18.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43.23亿元,下降1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3.93亿元,下降5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9.35亿元,下降22.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9.26亿元,增长52.2%。

国内贸易

2022年,东港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亿元,增长0.2%。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6.17亿元,增长7.3%。按消费形态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63.01亿元,增长7.5%;住宿餐饮业实现3.16亿元,增长2%。分行业来看: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4.6亿元,增长29.3%;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72亿元,下降16%;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1.48亿元,增长4.9%;大型商超实现零售额29.69亿元,下降2.7%。

2023年,东港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59亿元,增长9%。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8.59亿元,增长11.4%。按消费形态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74.27亿元,增长11.4%;住宿餐饮业实现4.32亿元,增长12.3%。分行业来看: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8.55亿元,增长39.2%;汽车类实现零售额7.43亿元,增长40.7%;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6.29亿元,增长17.9%;大型商超实现零售额29亿元,下降3.9%。

对外经济

2022年,东港区实现进出口额累计230.3亿元,同比增长29.5%。

2023年,全区进出口总值完成200亿元,下降12.4%。其中:出口总值完成89.8亿元,下降3.4%;进口总值完成110.2亿元,下降18.5%。

招商引资

2022年,东港区实际使用外资6229万美元,增长18%。新设立外资企业14个,增长40%。实际境外投资1016.7万美元。

房地产业

2022年,东港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7.3亿元,下降6.3%。其中住宅投资66.26亿元,增长13.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94.2万平方米,下降1.7%。房屋竣工面积16.15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81.16万平方米,下降29.2%。其中现房销售面积16.3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64.86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43.46万平方米,下降59.2%。房屋销售额76.88亿元,下降41.2%。

旅游业

2022年,东港区天台山旅游区入选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涛雒镇小草坡村被评为省级景区化村庄;涛雒镇创建为2022年度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东夷小镇创建为第二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日照海洋公园亲子度假休闲之旅、东方文化深度体验游获选2022年山东省优质旅游产品名单。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东港区银行业实现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22.17亿元,较年初增加194.84亿元,增长12.8%,占全市46.69%;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32.54亿元,较年初增加147.47亿元,增长8.9%,占全市48.34%。金融业实现税收7.3亿元,同比增加3.7%,占全区税收的16.9%。

2022年,东港区新增1家企业与券商等三方中介机构签约运作上市,新增4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即“新四板”)挂牌。全区在“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10家,挂牌数量居全市首位。新东港集团发行企业债券7.1亿元,日照港集团发行短期融资券5亿元。

保险业

2022年,东港区保险业保费收入实现32.41亿元,同比增加8%。

交通运输

编辑

交通

东港区“海陆空铁”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密集。境内日照港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6位,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瓦日铁路、新荷兖日铁路两条铁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2022年,东港区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5千米,实施路面状况改善工程任务100千米,完成“户户通”工程21个村,改造危桥4座。

运输

2022年,东港区域内城乡公交线路64条,通公交车总里程达到664千米,线网长度257.1千米。全区公交车辆50辆,日运行22条线路410个班次,城乡公交全年运营里程430万千米,全年运送乘客150万人次。全区新增运输企业9家,累计达到306家,运输车辆7100台。

日照机场日照机场

社会事业

编辑

科技事业

2022年,东港区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家,总数首次突破100家,达到11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8家,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6.41亿元,增速为13.84%,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4.33%。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7.74亿元,较上年增长1.98%;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为1.28%;研发人员全时当量2332.9人年,总量居全市首位;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53家,占总数的80.3%。全区新申请注册商标4026件,新增注册商标3821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7395件;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92件,比去年同期增长52.4%,占全市新授权总量的31%,有效发明专利达到82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8件。“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7.1%,占比达到32.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35.3%。单位GDP能耗比2021年下降4.4%。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东港区共有幼儿园219所,在校生数36124人。小学37所,招生13536人,毕业生8706人,在校生6586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19所(含教育集团分校区4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4所),招生9468人,毕业生8629人,在校生27447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初中人数含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4人,全区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246人。中等职业学校1处,招生1054人,毕业生1278人,在校生3716人。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1处。

文化事业

2022年,东港区新建3处城市书房,配送农家书屋图书2.2万册,农村电影放映5400场次,开展群众文化公益活动485场次、戏曲进乡村451场次;日照平面陶亮相进博会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优秀齐鲁文化;西湖镇、涛雒镇评选为市级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下元一村、杏坊村评为市级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

体育事业

2022年,东港区举办东港区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赛事活动15场,社区运动会45场,家庭运动会20场,全年共计开展各类赛事活动690余场。全区28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举办东港区青少年体育锦标赛、幼儿体育嘉年华等赛事活动5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完成监测数据2700余份,开展脊柱侧弯筛查,共筛查8-12岁中小学生4.2万余名。区体育中心完成主体建设,全区人均体育场地达到5.5平方米上。锐翔通用航空飞行营地项目获评“山东省体育产业示范项目”,香河体育公园、华润万象汇获评“山东省体育服务综合体”。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05亿元,体彩销售网点达83家。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东港区共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17处,包括群团组织2处(区红十字会、区计划生育协会),三级综合医院1处(市中心医院),直属医疗卫生单位5处(区卫生综合服务中心、区医养健康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区疾控中心、区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9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322处。全区创建国家卫生镇(含进入评审程序)已达100%,现有省级卫生镇9个,省级卫生单位59个、省级卫生村322个。全区医疗机构现有干部职工2016人。区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现有登记注册执业(助理)医师1965人,执业护士1786人,编制床位数1856张。乡村医生561人。高质量完成9处“国医堂”改造提升建设,创建“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角”1处、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处。

社会保障

2022年,东港区新增城镇就业715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2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74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3110个,组织技能培训6430人,农村转移劳动力4546人。发放各类补贴资金364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8815万元。

2022年,东港区参保人数64万人,其中居民51万人,职工13万人,实现居民医保基金个人收入1.65亿元,职工医保基金6.68亿元。2022年经区医保经办机构支出医保基金约6.92亿元。全区23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住院、普通门诊省内及跨省联网结算,日照市中心医院等6家实现门诊慢特病省内联网结算,1家实现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直接结算。468家协议定点医药机构医保电子凭证和社保卡“一卡通行”全覆盖。2022年,东港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39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含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合计18.56亿元,基金累计结余24.98亿元。按时足额拨付养老保险待遇20.71亿元,保障全区离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办理社保卡1.53万张,全区社保卡持有量达到58万张。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3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0.47亿元。

2022年,东港区镇街道共有敬老院6处,总床位达551张。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875元/人/月,人均补助650元,比上年提高8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700元/人/月,人均补助504元,比上年提高70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225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012元/人/月。照料护理标准全自理363元/人/月,半失能545元/人/月,失能1090元/人/月。年内对全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困儿童、脱贫享受政策户和监测对象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补贴缴费,共计17046人,补贴资金561.96万元。一站式医疗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8768人次,救助资金1176.31万元。

脱贫攻坚

截至2022年末,东港区共有脱贫享受政策户3378户、5759人,监测帮扶对象44户、112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5437元。大力实施金融帮扶,开展“齐鲁富民贷”和小额信贷等,累计办理贷款4791万元。整合衔接资金,发展优势产业,年内实现项目收益1275万元。实施就业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704名脱贫人口就业。13个贫困村“蜕变”为美丽乡村。

基础建设

2022年,东港区新建石臼路、博文路等城市道路20条,完成道路绿化13条,新建改造公园绿地3处,新建绿道22千米、公共停车位1000个。对70个老旧小区、224栋楼进行改造提升,建筑面积70.1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6965户。完成3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700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和89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7个在建安置区建设进展顺利,5906户居民实现回迁安居梦。

环境保护

2022年,东港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分别为28微克/立方米、53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7%、7%、10%,环境空气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和改善率均居全市首位。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9%,居全市首位。日照水库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市控以上重点河流断面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均保持100%。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连续八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完成721个入海排污口整治、7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成功创建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历史文化

编辑

综述

东港区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出土的黑陶已有4000多年历史,被授予“中国黑陶之都”称号。东港区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是兵家鼻祖姜尚、《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祖居也位于这里。

日照黑陶

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

日照黑陶日照黑陶

日照历史悠久,陶文化源远流长。在约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

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

黑陶表面所呈现纯静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亮的细泥质陶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面为主,有的饰弦纹、划纹和缕孔,各类黑陶制品均制作精细、美观,特别是蛋壳黑陶高柄镂孔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一绝,系珍贵文物,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日照农民画

日照农民画日照农民画

日照农民画是农民画家反映生活、抒发主观感情和审美情趣的绘画艺术。表现内容多为农村民俗风情、渔家生活,形成了构图饱满、色彩艳丽、质朴率真的特点。

日照农民画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上海金山、陕西西安鄠邑区,并称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乡”。1988年,日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日照农民画创作作品数千件,其中100多件在全国展览中获奖,80余件被国家收藏,另有300余件被文化部作为对外交流项目带到国外展出。为促进日照农民画的发展,2003年10月,经日照市文化局批准,成立了日照市农民画院。

为发展壮大日照农民画,2004年市里成立了日照市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2008年9月,姜孟华等人在涛雒镇农民画村——东林子头成立了日照农民画院,致力于日照农民画研究、创作及文化产业开发。

风景名胜

编辑

日照花仙子风景区

毗邻风景秀丽的日照水库,占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是集婚纱(影视)外景拍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特色采摘、农业科技育种育苗等于一体的花卉主题公园,是江北最大的婚纱(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国家AAA级风景区。园内特色景点主要有彩虹园、花海、欧式风情园、景观长城、五色造景墙、音乐湖、高尔夫练球场、草原蒙古包、跑马场、垂钓园、儿童乐园等。每年4月至11月景区内均有特色花卉开放。

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日照市北沿海路北首,1992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在大沙洼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复,“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改为“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达8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75.8%。公园东濒黄海,北临青岛,西接两(城)石(臼)公路,南连沿海公路。公园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树种结构以日本黑松为主,是日照市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是AAAA级景区。

日照竹洞天风景区

位于日照城区西端的将帅沟毛竹园,总面积1000多亩,其中毛竹面积200多亩,其他竹子面积400多亩,水域面积400多亩,是南竹北移的成功典范,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景区绿化面积在80%以上,生长着毛竹、淡竹、斑竹、箬竹、紫竹、钢竹、金镶玉竹等100多个竹子品种。同时辟有专门的竹子品种展示区域,既是一个天然氧吧,又是一个生态植物园。

著名人物

编辑

张行简

金代学者,著有文集三十卷,《中州集》礼例纂一百二十卷,《金史本传》并传于世。

张行信

金代重臣,字信甫,张行简之弟,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登进士第,任铜山县令。

荣誉称号

编辑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9年10月,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2020中国健康产业百佳县市、2020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1年1月4日,入选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六批)名单。 1月18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10月,入选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建议公示名单。 11月,入选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推荐对象。 12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

2022年6月,认定东港区为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2年,日照市东港区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下一篇 日照街道

上一篇 城区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