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国际化 编辑
生产国际化是生产超越民族国家的疆界,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国际化和再生产过程国际化两层含义。作为生产社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它属于生产力范畴。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生产国际化进入早期阶段。资本主义垄断的加强,使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推动,生产国际化取得巨大进展。主要表现为:(1) 跨国公司的崛起。日益增多的大型公司到国外投资生产成为跨国公司; 现有的跨国公司不断在世界各地增设子公司。(2) 出口贸易额在国民生产中比重不断上升。一些大企业产品越来越以国外市场为主要对象。(3) 国际间经济合作加强,一些国家共同开拓某些新兴产业,合作新建大型工程。(4) 劳动力国际市场逐步形成与不断扩大。(5) 国际间新技术交流受到重视,新技术革命速度加快。(6)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在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方面的协调,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
中文名:生产国际化
所属领域:经济
生产国际化是指商品在多国生产,跨国公司进行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各国之间建立起商品生产通道,彼此经济相关度很高。它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二阶段。
生产要素国际化
即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原材料日益依赖于国外市场的供给,劳动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国际间流动。
产品国际化
即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日益依赖于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
生产过程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相关
科学技术国际化
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日益扩大,重要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
生产国际化的物质基础是信息革命
生产国际化相关
跨国公司是国际一体化生产的主体
生产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相关
在跨国公司推行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进程中,国际化生产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中,国际化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作为国际一体化生产的主体,应抓住经营环境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在复合一体化战略框架下,将国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转变为利用全球资源、为全球市场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以获得一体化生产带来的竞争优势。
生产国际化相关
生产国际化
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作用正在被人们逐渐认识。在一体化国际生产的环境下,跨国公司通过国内生产、海外销售;海外生产、当地销售;海外生产、海外销售等经营方法更加自由地选择国际市场。在国际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跨国公司,特别是技术先进的公司,寻找新的机会,采用国际直接投资的方法进入世界一切或已进入的市场。分布在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子公司可以在其全球市场体系内进行新产品开发、生产和出口,无需这些活动一定在母公司完成。跨国公司有更大的区位选择和国际化经营方式进行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并且在国际投资的过程中完成国际贸易。 在新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中,跨国公司内部各个公司,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内国际贸易日益增加。通过全球不同区位间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跨国公司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了企业内国际分工,从而扩大了企业内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流量和存量。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中的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生产活动密切有关,与企业内国际直接投资相联系的国际贸易结构更体现了中间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国际贸易的特点。
国际生产一体化网络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传统的国际贸易为主体的国际分工正演变成世界性的国际生产为主体的国际分工,使得国际分工从内容、形式、机制都发生了本质的根本变化。
国际资本流动(这里主要指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际资本流动呈现整体性,其流动规模、流动速度和周期循环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晴雨表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国际资本流动发展周期呈现繁荣和衰退交替进行。例如,1997-1998年期间,大批外资从东南亚、拉丁美洲撤走,发展中国家提前进入国际直接投资衰退期,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资金,世界经济投资总额仍呈上升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20世纪90年代国际资本大量流进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造成发达国家资本高度集中,证券市场产生虚假繁荣和泡沫。1999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带头进入新的衰退时期,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美国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更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如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更佳投资机会,国际资本必将从美国市场流出;反之,美国经济虽不会急速进入衰退但会延长调整时间。
生产国际化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已经显得很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几乎主宰世界经济的命脉。跨国公司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灵活地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英国著名跨国公司研究专家约翰·邓宁教授曾经说过,跨国公司在国外分设公司的目的,在于把独立的原料供应商与零售商功能揉为一体,从而将产、销等活动按照最有利的区位分布到世界各地,都能为母公司的战略服务。 投资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可绕过所在国关于进出口贸易所设置的种种障碍,可获得高额利润。今天,跨国公司不仅重视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设在东道国,而且将高新技术工业的设备迁往生产成本低廉的地方,在当地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还包括产品设计、软件开发等高技术密集型工作,由此取得了高额垄断利润。
国际双向投资中,跨国公司成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组合和最佳配置的载体和协调者。发展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全球资源既定、各国拥有资源程度不平衡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等传统的国际经济联系方式在比较利益说指导下,对于合理调整各国资源或制成品,曾起过、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跨国公司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发展的国际双向投资中进行一体化国际生产和公司间贸易的新载体,则是配置和交换各国不同生产要素的最佳途径,也是利用世界市场为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建立生产基础,利用公司间内部贸易和内部价格转移便是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方法。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之一是为投资国获得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资源,包括技术、资金、人才等。国际双向投资的关键取决于跨国公司能否在东道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竞争优势以及在跨国公司全球经济体系内和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市场内达到资源最佳配置。
人们更多地注重发展信息产业和与经营管理信息化有关的软技术,似乎只有信息技术才是高新技术,大有
生产国际化
信息技术包打天下之势。但是,光有信息技术而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是出不了好的工业产品的。整个工业发展史就是新技术不断取代旧技术的历史,是技术竞争史。因此,调整心态,充分重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在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和过程技术上不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树立目标,营造特有的企业文化,是在大变革中生存的必要条件。一个成功的企业,在制造业全球化的浪潮中,必须树立长期的奋斗目标和营运战略,建立一种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们在统一的思想引导下,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发挥主观潜能,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在和谐的人文空间中,全体员工能更加自觉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模式,就是旨在使每一位员工都明确要精减一切不必要的过程和环节,杜绝浪费,节约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生产过程和降低成本的一种企业文化。
其三,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要求员工成为"多能型"人才,他们必须在工作中不停顿地学习。因此,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在工作中再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事实证明,不少世界级企业之所以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在于将比其他企业多几倍的时间用于员工的培训,使他们成为能不断适应市场的多面手。只有更多掌握综合性知识的人,才会在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除此之外,企业还必须客观地进行自我定位,抓住机遇参与国际分工。我国制造业的总体层次虽然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但这不是绝对的,每一个企业也许都会有自己的强项,如若以己之长攻人之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就能在全球一体化生产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此基础上改革、改进体制,加速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甚至先立足国内引进外资和技术,条件成熟时,在国外先合作建立销售市场,再合资建立生产基地。这确是我国大多数企业融入并最终实现国际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