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现象 编辑

医学术语

黎明现象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DMDP

多发群体:糖尿病患者,健康人群

常见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胰腺

常见病因:各激素间的不平衡分泌

常见症状:乏力,饥饿,出汗,心悸

传染性:无传染性

西医学名:黎明现象

是否纳入医保:是

临床治疗:胰岛素(INS治疗),生长抑素(SMS治疗)

发生人群

编辑

黎明现象(DMDP)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应该注意黎明现象(DMDP)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INS)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剂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每1~2小时监测一次静脉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持续血糖监测仪监测夜间血糖,根据夜间血糖绘制夜间血糖曲线而作出正确诊断。目前多采用微型试纸血糖仪监测夜间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微高,相关性良好。

可能机理

编辑

1、INS拮抗激素水平升高及INS抵抗增加

有人测定DMDP(黎明现象)患者黎明时的血清生长激素(GH)、皮质醇、胰高糖素及儿茶酚胺等水平高于无DP的糖尿病(DM)患者,且用药物抑制上述拮抗激素的分泌可控制DMDP(黎明现象)。大多数研究表明DMDP(黎明现象)患者清晨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升高为DP的主要原因,有人发现健康老年人生长激素(GH)分泌明显减少,其基础分泌仅为青年人的30%,且无明显DP发生。

2、机体对INS的廓清和需要量增加

有人对INS(胰岛素)完全缺乏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并黎明现象患者夜间持续输注葡萄糖(GS)和INS(胰岛素),发现维持其稳定的夜间血清INS(胰岛素)水平于黎明时所需的INS(胰岛素)输注速率加大,即机体对血清INS(胰岛素)的廓清率增加。也有人用GS(葡萄糖)钳夹试验对黎明现象患者夜间持续输注GS(葡萄糖)和INS(胰岛素),结果发现维持其夜间稳定的血糖水平于黎明时分所需要的INS(胰岛素)量增加,可能与黎明时患者的INS(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和机体对INS(胰岛素)的廓清率增大有关。

3、其它

如患者的精神状态、黎明时的觉醒及睡眠深度等均可影响黎明时的血糖水平;另有很多研究证明正常人也存在DP,提示DM(糖尿病)患者的DP仅为正常生理过程的扩大并明朗化,且为DM(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代偿调节功能不全的表现。

临床处理

编辑

一般治疗

消除患者的精神负担,改善和加深睡眠,合理饮食、运动治疗和选用降糖剂,改善 INS(胰岛素)敏感性等,均有利于黎明现象(DMDP)的控制。

INS治疗

速效INS的应用

有人将DMDP(黎明现象)患者早餐前皮下注射(SC)的速效INS(胰岛素)和早餐提前至黎明时应用,也有人于黎明前肌注速效INS(胰岛素)或夜间持续静滴速效INS(胰岛素)均取得一定疗效,但因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不易为患者所接受;较好的方法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治疗过程中,于黎明时分增加速效INS(胰岛素)用量,但开环式CSII(皮下注射胰岛素)缺乏持续血糖监测易发生低血糖反应,闭环式SCII(皮下注射胰岛素)价格昂贵不易推广。

中效INS的应用

晚餐前(17:30)SC中效INS (胰岛素)有人于晚餐前SC(皮下注射)中效INS(胰岛素)可有效地控制DM(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多选用作用高峰持续时间较长的Monotard和Lente,若晚餐前与速效INS(胰岛素)混注降低晚餐后高血糖更有利于黎明现象的控制。

晚睡前(21:00)SC中效INS(胰岛素) 有人于夜晚睡觉前SC(皮下注射)中效INS(胰岛素)成功地治疗了DM(糖尿病)。

患者的DP且疗效明显优于晚餐前应用,可选用Monotard或Lente甚至作用高峰持续时间较短的NPH(中效胰岛素)。作者在固定饮食和活动量及INS(胰岛素)种类和剂量的前提下,将DP的IDDM患者晚餐前SC(皮下注射)之NPH原剂量移至晚睡前SC(皮下注射)成功地控制了DMDP(黎明现象),可能与NPH(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后移至黎明有关。

根据DMDP(黎明现象)患者夜间血糖曲线所提示的DP出现的时间和轻重,选择作用高峰与DP出现时间相吻合的中效INS(胰岛素)及其注射时间并调整注射剂量。亦可参考DMDP(黎明现象)患者的用药习惯选择注射方案。

长效INS(胰岛素)的应用

有人早餐前SC(皮下注射)长效INS-PZI(胰岛素)或Ultralente(胰岛素)治疗DMDP(胰岛素)患者有效,且以Ultralente(胰岛素)为首选。

高纯度INS(胰岛素)的应用 选择高纯度、抗原性小的INS(胰岛素),提高INS(胰岛素)敏感性,减少INS(胰岛素)抗体形成,可选用单峰(MP)或单组份(MC)INS(胰岛素),以抗原性较小的猪INS(胰岛素)较好,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可选用无抗原性的人INS(胰岛素)。

生长抑素(SMS)治疗

最早有人发现夜间持续静滴速效SMS(生长抑素)可抑制DM(糖尿病)患者黎明时的GH(生长激素)分泌从而治疗其DP,清晨高血糖得以消除,但因速效SMS(生长抑素)作用持续时间短,不便给药,加之对许多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以及胃肠道副作用等,使其临床应用受限。其后逐渐研制和应用了长效SMS(生长抑素)治疗DP。Navascues等曾给患者晚睡前SC100mgSMS201-995(Sandostatin)成功地控制了IDDM(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DP;Campbell等使用长效SMS(L363586)600mg晚睡前鼻内给药亦能有效地降低IDDM(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夜间GH(生长激素)水平和清晨高血糖。故长效SMS(生长抑素)愈来愈为治疗DMDP(黎明现象)的有效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亦可抑制GH(生长激素)分泌治疗DMDP(黎明现象)。Davidson等给8例IDDM(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于夜间22:30口服溴化甲基东莨菪碱5mg,显示其24小时血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清晨高血糖亦得到控制,但可能诱发或加重DM植物神经病变患者的排尿困难或膀胱残余尿增多以及面红、心率增快等副作用。选择性胃窦迷走神经阻断剂可避免上述副作用,在临床应用更广,许多研究发现哌吡氮平(Pirenzepine)能成功地抑制IDDM(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夜间GH(生长激素)分泌,控制患者的清晨高血糖,其给药方法多为晚睡前口服100mg~150mg或 15分钟内静注20mg,以口服给药法效果为佳。

甲吡酮治疗

午夜皮质醇分泌增多使INS的拮抗作用增强亦为DMDP(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Atiea给7例NIDDM(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于午夜24:00口服甲吡酮30mg/kg体重,其黎明时血皮质醇和血糖均明显下降,有效地控制了NIDDM患者的DP,但长期用药可能发生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

赛庚啶治疗

国内有人用赛庚啶12~16mg/d治疗18例DMDP(黎明现象),发现患者7:00的GH及皮质醇水平降低,有效地治疗了DMDP(黎明现象),其机理可能为赛庚啶通过其较强的抗组织胺与拮抗5羟色胺的作用抑制垂体前叶分泌GH(生长激素)及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降低清晨高血糖。

总之,DMDP(黎明现象)为机体于黎明时分INS(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和对INS(胰岛素)的清除率及需要量增加所致;其治疗方法诸多,以晚餐前及晚睡前SC(皮下注射)中效INS(胰岛素)和应用长效SMS(生长抑素)、选择性胃窦迷走神经阻断剂哌吡氮平疗效较好,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下一篇 苏木杰反应

上一篇 糖原贮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