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姓 编辑

人口众多的姓氏

大姓大姓

指世家大族,人口众多的姓氏或某一地域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姓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姓

外文名:family name

释义:人口众多的姓氏

适用范围:中国

示例:王 李

词典释义

编辑

⑴姓氏。

⑵指世家大族。《汉书·陈咸传》:“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新唐书·冯盎传》:“子寳,聘越大姓洗氏女为妻,遂为首领。”

⑶世界人口最多的五大姓氏,全球有7000万人以上的姓氏,如:李、王、张、刘、陈等。

⑷在某范围内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家族。

姓氏成因

编辑

中国古今的大姓所以成为大姓,都有不同的原因,其原因有时很复杂,但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姓出多元

它们远流长,姓出多元,分布广泛。以王姓为例,它的来源至少有数十个,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此外,又有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妫姓之王等。这样一来,王姓由于来源众多,人口自然也就多了。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王姓仅表示血统来源的郡望堂号就有142个,在百家姓中大约是最多的,其中如三槐、琅邪、太原、北海、陈留等都很有影响。张姓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国姓

大姓在历史上多是国姓,姓这个姓的人统治中国的时间往往很长,从而形成人口学上的“马太效应”。以秦朝为嬴姓、汉朝为刘姓、晋朝为司马、隋朝为杨姓、唐朝为李姓、宋朝为赵姓、明朝为朱姓等。

陈国为陈姓,出土金文资料作敶。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舜帝姚重华的后代。

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太姬嫁给他,并封之于陈之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是西周朝首任舜帝奉祀官。辖地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的亳州。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以国为氏,称陈氏。遂为陈侯,谥号胡公。胡公妫满生于商王纣九年十月十五日(公元前1067年),在位60年,薨于公元前986年正月十五日。陈胡公是陈姓与胡姓的得姓始祖,陈、胡之祖宗姓氏是姚姓。王莽称帝时追封为陈胡王。

贵族优先权

在古代,帝王之家或名门大姓往往享有人口繁殖的特权,从而也导致了人口数量的膨胀。过去,一些朝代征收人头税,无论老少都要交钱。普通百姓有时因为交不起钱,生了孩子甚至要扔到水盆淹死,形成溺婴现象。据研究,这种现象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很普遍,几乎对劳动力再生产构成威胁。相反,那些帝王之家或名门大姓不仅可以不交税,还能够享受各种特权。

比如,在两汉时期,刘姓人就享受过不交税、不服劳役的特权。所以,刘姓人在这一时期膨胀很快,迅速崛起。同样的情况,再如明代的朱姓,在朱元璋开国前人口很少,他的全家人几乎死光,但在他称帝以后,由于有三宫六院的女子为他生孩子,结果一下子有了26个儿子。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时,仅皇族人口就达到19611个,万历末年更膨胀到8万多人。所以说,一个姓氏中的皇帝越多,他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赐姓

还有一个原因是赐姓。在相应的王朝中,由于姓国姓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些皇帝还特别开恩,拿自己的姓氏作礼物,赏赐给那些有功的人,形成赐姓现象。而那些被赐姓的人也把它当作一种荣耀,被赐姓后心甘情愿地不要自己的祖宗,改姓皇帝的姓氏,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大姓人口的数量。这种情况,在一些大的王朝中是相当普遍的,即使是那些国阼短促的小王朝,也同样有赐姓现象。

一夫多妻制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中国一夫多妻制度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个制度,名门大姓的发展速度就要大打折扣。早在黄帝时,他就娶了三位夫人:一个是嫘祖(西陵氏),一个是方雷氏,一个是彤鱼氏,一连生了25个孩子。到了秦始皇当皇帝时,就是三宫六院,美女成群,王子公主,不计其数。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无论明君昏君,都是这样。连一些知识分子也跟着凑热闹,甚至妻妾成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如此。年轻时因为家境不错,从外地客居长安,也不嫌长安的物价贵。后来找配偶也要年轻漂亮,能歌善舞,什么“杨柳小蛮腰,樱桃范素嘴”,显示了他的风流倜傥。而即使穷得连锅都揭不开的杜甫,也还有两位夫人。这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平等引发的生育权利不平等,对中国人口向名门大姓的集中无疑也有影响。

门阀氏族制度

当然,在某些看似共性的原因中,有些姓氏是例外的,王姓和张姓似乎都是如此。在他们的姓氏当中,并没有多少当皇帝的,家里也没有三宫六院的,为什么也有那么多人口?除了上面提到的源远流长、源流众多以外,门阀氏族制度无疑是王姓、张姓人口大量膨胀的重要原因。

自东汉以后,九品中正制成为社会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制度。人们按照出身和门第分为九等。选拔官吏不看才能,而是看郡望和出身。出身好、郡望高的士族子弟,即使是个酒囊饭袋,也能升官发财;出身差、郡望低的庶族子弟,即使才华出众,品学兼优,也很难跻身于社会上层。一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士族地主地主凭借着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建立家族体系,使同姓人口大量增加,而异姓家族人口则人丁不旺,没有太多的发展。新增人口大部分集中在王、张等少数姓氏上。

百家大姓

编辑

中国使用的姓氏大约三千余个,常见姓氏大约三百余个,其排名居前的百家大姓的人口达十一亿左右,约占全国总人数的87%,是中国的主体姓氏。中国百家大姓渊源深厚,名贤辈出,代不乏人,史不绝书。

李姓

李姓为中国第二大姓 。相传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皋陶曾任唐尧的"大理"官,遂以官职为姓,称"理"氏,商周时改为李姓。唐代李姓大荣,徐、丙、董、安、茹、阿跌、郭、鲜于、王、张、杜、胡、弘、麻、罗等姓都有被赐姓李的,某些姓氏甚至冒姓李氏。李姓郡望有陇西、赵郡等。

李姓历史主要名人有:春秋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魏国丞相法家始祖李悝、八仙之首李铁拐,财神李诡祖,秦国蜀守李冰、赵国大将李牧;秦代丞相李斯;西汉大将李广;隋代工匠李春;唐代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李隆基、丞相李适之、李峤、李泌、李吉甫、李德裕,大将统帅李孝恭李道宗、李靖、李晟李愬李光弼、李勋,天文家李淳风,学者李延寿李百药、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南唐国主李煜;西夏君主李元昊;北宋学者李心传;南宋词人李清照;济公李修缘,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李梦阳、医学家李时珍。近现代则有李鸿章、李大钊、李达、李汉俊、李维汉、李立三、李公朴、李宗仁、李叔同李四光、李先念、李小龙。

王姓

王姓为当代中国第一大姓,天下王姓多尊奉东周灵王太子晋为祖先,也有由王族之后改姓王的,如黄帝、虞舜及商周诸王的后裔以王为姓。少数民族中也有多支改汉姓王氏。王姓郡望有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巨野、大名、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堂邑、河南、比沙、绍兴等。

王姓历史名人有:秦国大将王翦王离;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丞相王陵、阳平侯王禁、大司马王凤;新朝皇帝(建兴帝)王莽;东汉丞相王允、哲学家王充、学者王符、诗人王粲;东晋丞相王导、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前秦丞相王猛;唐代宰相王圭、王方庆、王孝杰王晙、王玙、王缙、王涯、王播、王铎、王抟、王溥、王徽,诗人王维王之涣;宋朝宰相王溥、王旦、王钦若、王安石王曾、王随、王圭、王黼、王淮、王爚;金代名道王重阳;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学者王世贞、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学者王鸣盛王先谦王念孙。近现代则有王韬、王国维、王亚南、王稼祥等。

张姓

张姓为当代中国第三大姓,相传出自黄帝第五子挥的后代。因挥发明弓箭,被任命为"弓正"官。弓正亦即弓长,合为"张"字,后人便以此为姓。张姓郡望有清河、南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等。

张姓历史名人有:战国纵横家张仪;西汉谋臣张良、使臣张骞;东汉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名道张道陵;蜀汉大将张飞曹魏大将张辽张郃;南梁画家张僧鲧;唐代丞相张说、张九龄、诗人张籍张若虚、书法家张旭;北宋画家张择端;明代大学士张居正、名道张三丰;清代大学士张玉书、张廷玉、学者张澍。近现代则有张之洞、张作霖、张学良、张闻天张元济、张自忠、张治中、张大千等。

刘姓

刘姓是现代中国第四大姓,相传主要为陶唐氏的后裔,因封于刘而以为氏。刘姓郡望有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广平、高平、东莞、高唐、临淮、琅邪、东海、南郡、范阳、东莱、丹阳、武功、濮阳、尉氏、济阴、京兆、庐陵、南康、谯郡、河南等。

刘姓历史名人有:御龙氏刘累、刘康公、西汉高祖皇帝刘邦、汉武帝刘彻、经学家刘向、刘歆;更始帝刘玄,东汉皇帝刘秀刘协;蜀汉皇帝刘备刘禅;前赵皇帝刘渊刘聪;刘宋皇帝刘裕、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世祖刘崇,临川王刘义庆,淮南王刘安;胡夏皇帝刘勃勃;刘齐皇帝刘豫,燕国皇帝刘守光,西晋名将刘琨,南梁文艺理论家刘勰;隋朝名将刘方,唐朝宰相刘仁贵,唐代学者刘知几、诗人刘长卿刘禹锡;北汉皇帝刘曼,南汉皇帝刘龑;北宋学者刘散、刘恕;南宋诗人刘克庄;明代谋士刘伯温、学者刘宗周;清代学者刘献廷、书法家刘墉、文学家刘鄂。近现代则有刘坤一、刘铭传刘锦棠刘公刘志丹、刘少奇、刘伯承、刘华清、刘师培刘大白刘天华刘半农刘海粟刘大杰、刘白羽、刘德华刘欢,黄色闪电刘翔刘国梁刘璇;越南占城国王刘继宗;

陈姓

陈姓为当代中国第五大姓,相传出自姚姓,是舜帝裔孙胡公满的后代。西周武王封胡公满于陈,胡公因此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此外,晋代有高姓、北魏有侯莫陈氏、唐代有帛姓和曹姓、元代有高姓、明代有黎朝后裔及西域胡人,改姓或冒姓陈。陈姓郡望有颍川、江州、汝南、下邳、广陵、河南等。陈姓全球人口9000多万。

陈姓历史名人有:陈国陈胡公东汉诗人陈琳;西晋学者陈寿;南朝陈陈皇帝陈霸先陈叔宝;唐代诗人陈子昂;北宋诗人陈师道、音韵学家陈彭年;南宋思想家陈亮、藏书家陈振孙;明代学者陈邦瞻、文学家陈子龙。近现代则有陈启源、陈宝箴、陈天华、陈独秀、陈布雷陈立夫、陈果夫、陈诚、陈望道、陈毅、陈庚、陈嘉庚陈垣陈寅恪陈景润等。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其美、陈天华、陈少白、陈作新、陈独秀;经济学家陈岱孙陈翰笙

杨姓

杨姓为当代中国第六大姓,相传出自西周公族唐叔虞。唐叔虞受封于晋,其后人有羊舌氏和杨氏两支。春秋末晋国发生六卿之乱,杨氏后裔南逃华山仙谷,落籍为弘农华阴人,是为后世杨姓的最大支派。杨氏郡望除弘农华阴外,尚有天水、四知、栖霞等。

杨姓历史名人有:战国思想家杨朱;隋代皇帝杨坚、杨广、重臣杨素;唐代丞相杨炎、诗人杨炯;吴国皇帝杨行密;北宋大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学者杨时、文学家杨亿;南宋诗人杨万里;明代重臣杨溥、杨荣、杨士奇、杨一清、文学家杨慎;清代学者杨守敬。近现代则有杨锐、杨深秀、杨杏、杨杏佛、杨虎城杨靖宇杨小楼杨开慧、杨小燕、杨得志、杨成武杨树达杨朔杨振宁、杨利伟等。

赵姓

赵姓为当代中国第七大姓,相传出自少昊一支的赢姓氏族。少吴裔孙造父为周穆王巡游驾车有功,被赐以赵城作为食邑。其子孙世居赵城,并以食邑名为姓氏。秦灭赵国后,赵姓族人分为邯郸、东武城和天水三支。至宋代,赵姓的最大支派为涿郡赵氏和天水赵氏。赵姓郡望除涿郡、天水外,尚有南阳、金城、下邳、颍川等。

赵姓历史名人有:赵国大将赵奢赵括;秦代重臣赵高;西汉皇后赵飞燕、大将赵充国、农学家赵过;东汉学者赵歧、文学家赵壹;蜀汉大将赵云;北宋皇帝赵匡胤赵佶、丞相赵普;南宋皇帝赵构、学者赵明诚;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清代学者赵翼、文学家赵执信。近现代则有赵九章、赵世炎、赵尚志、赵树理、赵朴初、赵丹、赵紫等。

国外大姓

编辑

此处主要论述英语民族姓氏,英语民族的姓氏多达150万个。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1992年发表的论文《英语姓名论》中指出:常见的英语姓氏有3000个左右,数量上居前十位依次为史密斯(Smith)、琼斯(Jones)、威廉姆斯(Williams)、布朗(Brown)、戴维斯(Davis)、约翰逊(Johnson)、安德森(Anderson)、泰勒(Taylor)、托马斯(Thomas)和埃文斯(Evans);其人数大约占英语民族人口的一半。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这十大英语姓氏仍保持同样的排序。

下一篇 扶余市

上一篇 辉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