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市铁路 编辑
京市铁路是南京市最早的轨道交通,是南京地铁的前身,当时中国各大城市中唯一的小铁路,不仅是南京城区现代化公共交通事业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轨道交通。京市铁路于1907年10月20日动工,1908年12月竣工,1958年7月12日拆除。
1907年,清朝两江总督端方上奏朝廷,建议兴建铁路连接沪宁铁路和南京市区,获得批准。1908年完成工程,铁路长约7.3公里,当时设江口、下关、三牌楼、无量庵、督署及万寿宫共6个车站,初名“宁省铁路”。
1912年,宁省铁路改称“江宁铁路”,1927年又改称“京市铁路”。1936年向南扩建延长3.8公里,连接江南铁路(今宁芜铁路),增设建康路、武定门、中华门3个车站。1958年该铁路被拆除,连接的宁芜铁路也同时被改动。
中文名:京市铁路
动工时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竣工时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拆除时间:1958年7月12日
清朝时期
京市火车壹号机车(1930年)
1909年(清宣统元年)一月,全线通车,取名为“宁省铁路”,俗称“小铁路”或“小火车”。宁省铁路全长11.3公里(一说12.5公里),起自下关江边,跨惠民河,由金川门入城,经三牌楼、丁家桥、无量庵,沿北极阁南麓,两江师范学堂(今东南大学)后墙,越珍珠河后,在今太平南路东侧南折,经过两江总督署(总统府)东墙外,到中正街(今白下路)止。沿线设有江口(今长航客运码头)、下关、三牌楼、无量庵(后改名鼓楼)、督署(后改名长江路)、万寿宫(后改名中正街、白下路)共6个车站。
南洋劝业会场内火车(1910年)
民国时期
穿越南洋劝业会会场的京市铁路
京市火车扳道夫(1936年)
1927年(民国十六年),“江宁铁路”更名为“京市铁路”。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京市铁路向南延伸3.8公里,与江南铁路(今宁芜铁路)接轨。在延伸线上,增设了武定门、中华门两站,这样,全线增为9站。
南京沦陷期间,京市铁路与江南铁路合并称为“南宁线”。由于日军对铁路只顾占用,不事修缮,所以损坏严重。抗战胜利后,南京市政府接管了这条线路,仍称“京市铁路”。因无力维修,路况恶化,列车连续发生出轨颠覆事故。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南京市民写信给市参议会,提议撤废“京市铁路”。他在信中历数“京市铁路”的弊端:穿越南京城区交通要道及热闹市区时,噪音过大,枕木腐烂,既影响市民睡眠与卫生,又常出事故。参议会把信批给京市铁路管理处批阅,该处承认情况属实,却也无可奈何。
1949年,南京解放后,该铁路改称“宁市线”,有关部门对铁路进行了维修整治。由于该铁路纵贯全城,经过市区道口达30处之多,直接影响到南京市的交通安全和环境建设。
建国以后
京市铁路时刻表(1948年)
丁家桥站,原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
南京小火车从江边开到白下路
清末,1907年,端方任两江总督时,南京城郊辽阔,南京的繁华之地集中在城南的秦淮河一带,鼓楼尚属城市北郊,而更北面的下关码头,商业日趋繁盛。此地距离市区太远,而交通工具只有少数人力车和马车,市民旅客颇受跋涉之苦,客货转运很不方便,又因城郊常有劫匪出没,很不安全。于是,端方奏请朝廷,请求紧接着沪宁车站,建造一条直达市区的铁路,名为“宁省铁路”。
京市铁路建于1907年,实际上是从沪宁铁路分出的支线,起自下关江边,过惠民河桥,由金川门入城,经三牌楼、丁家桥、鼓楼无量庵,沿北极阁南麓,经两江师范学堂墙外,过珍珠河后南折,经两江总督署东侧,到中正街(今白下路)止。沿途有江口、下关、三牌楼、无量庵(后改鼓楼)、督署(后改国府)、万寿宫(后改中正街、白下路)等六个车站。
宁省铁路起点:江口车站(1910年)
小火车在宣统元年通车,第二年达到极盛。这主要与南洋劝业会有关系。原来两江总督端方考察欧洲回国后,奏请朝廷在南京开办了南洋劝业会。当时小火车每月载客数十万人。
江口车站(1912年)
票价相当于当时4个烧饼的钱
“当时小火车作为市内主要的交通工具,实实在在给南京人带来极大方便。”已过古稀之年的南京民国文史专家时盛麟对记者说。时盛麟退休前在铁路系统任职,并研究南京铁路长达十几年。他曾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苦苦研究了三年,在他撰写的《南京铁路史话》中展示了“小火车”称呼的由来。时盛麟介绍,小火车因其机车与车厢比一般的火车机车和车厢略窄,加之这列火车线路短,站与站之间距离近,设施简单,车速也比较慢,因此,市民亲切地称其为“小铁路”、“小火车”。
京市铁路穿过金川门
从南京市档案馆的一篇铁路内刊中,找到了当时市民乘坐小火车的“痛快”感觉。这是一篇《闲话小火车》的小文章,文中写道:“小火车这个名儿,怪好听的,连小娃儿多知道,从城南开到城北,穿过两座城门,一日到晚,来来去去,开个不停。吸一支香烟功夫,已经停过了二、三个站头,票价又低,在南京城里,真是最经济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反正闲的无聊,坐上去兜风,顶好顶好……”
京市铁路道口事故现场(1947年)
“1936年又延伸三站,后因多次调价致乘客越来越少”
1946年至1949年竟涨价24次
北极阁下跑着的京市铁路火车
1948年12月,《南京人报》发了一则加开京市号快车的稿件。文章中说,为便利远程旅客起见,昨日起加开京市号头等快车,经下关直达白下路,全程仅需29分钟即可到达,每日上下行对开各六次,票价每位四元,凭票上车,秩序良好,座位疏通,行驶稳快,旅客均称便云。根据历史记载,这条铁路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在著名的南京保卫战时的调兵遣将,输送军火。南京被日军占领后,京市铁路沦入敌手。小铁路成了日军运输的牺牲品,占领者只顾使用,不谋改善,线路、机车、车辆已破烂残缺,几不成路。
宁省铁路督署府站(1910年代)
档案记载,南京解放后,小火车获得新生,再度风靡发挥效用。“然而,此路纵贯全城,穿行闹市,全线平交道口达30多处,对南京市的交通安全、噪声环境和城市发展影响较大。所以,后来应各方要求,1958年进行了拆除。从此在南京市区运行了近五十年的小火车消失了。”文史专家时盛麟说。
历史深处的小火车,让一些老南京人怀念不已。西祠网友枫林细雨在挥别南京西站时,写下了回忆文章《我坐过南京的小火车》。记者联系到他了解相关情况。他姓钱,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火车就是小火车。“1957年我11岁,上小学六年级,当时南京团市委曾组织过一次全市部分少先队员坐小火车观光的活动,当时命名为‘儿童专列’,实际上这也是唯一一次为儿童所开的专列。”
京市铁路 武定门站台(1936年)
老年人怀旧的心绪,也拨动了年轻人的心弦。为了“感觉”当年的小火车之旅,有一名叫“火车怪客”的网友,怀揣着小火车行进路线图,骑车重走京市铁路,还在西祠胡同发帖讲述了他不平凡的旅行经历。也许在他走过的路上,依稀还能传出小火车车厢内叫卖报纸、油条、茶叶蛋的吆喝声,家庭主妇闲聊声和公司职员的窃窃私语声……
蒋经国书信
京市铁路穿越雨花门
抗战胜利以后,随着内战的爆发,“京市铁路”的运营也举步维艰,陷入了困境。1948年6月,南京市民俞洪声曾写信给市参议会,提议撤废“京市铁路”
此后不久,“京市铁路”发生的一起重大事故竟然还惊动了时任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的蒋经国。原来,有个青年在坐火车途经金川门时,不幸跌落车下,被火车碾压致死,事故发生后,竟然无人问津,引起极大民愤。可巧的是,死者的哥哥与蒋经国是同学,碍于同窗情谊,蒋经国便亲自写信给当时的南京市市长沈怡,要求妥善处理。
信的前半段转述了事故的经过,后半部分则是要求市长出面责成有关部门妥善处置。言辞尚属恳切,要求也无不当,还流露出这位踌躇满志的“王储”治国安邦的雄图大志。仔细剖析信上收件人的批复,其中还暗藏玄机,沈怡在用红铅笔所作的批示中称:“齐处长查明办理并即代拟复。”其奥妙在于“代拟复”三个大字。看得出,沈市长并不屑搭理这个“王储”。在这起事故中,蒋经国只看到事故的表象,却没看到其中的根源。
下关站爆炸
京市铁路某道口(1935年)
李庆祥、周锦云、王道三人是“京市铁路”下关站的工役,据他们回忆,在23日早晨,车站曾接到南京总站的电话,命令所有车站员工限时离开,三人接到命令后便立即离去。中午11时左右,下关站内传出轰然巨响,车站被炸毁,周边房屋也被波及,虽未倒塌,但已全部倾斜。
原来,就在国民党各路人马大举向南逃窜时,蒋介石下达命令毁坏一切交通站点。特务头子毛人凤指挥安放炸药,炸药放置的地点多为铁路、桥梁、码头等,下关站就是其中之一。
京市铁路某道口(1949年)
“停靠站台时常有人跳车逃票”
因人员拥挤坠车事故也不少
京市铁路从大钟亭旁通过
火车为何比汽车跑得慢呢?王菡介绍说,小火车的车门在车厢中间为推拉门,作为在车厢左右两侧为长条形,中间站人,车顶有拉手,和今天的地铁车厢差不多。“乘客上车时只需用手抓住拉手用力向上蹬,下车时则纵身往下跳。小火车行驶在闹市区,沿线道口多,站距比较近,刚启动不久又要减速,因此车速不快。”
正因为车速较慢,且可以直接纵身往下跳,因此,常有市民不买票,直接逃票来坐车,因为人多拥挤以及跳车所造成的事故频出。
北极阁山下的小铁路(1920年代)
因人员拥挤坠下车的事故也有不少。铁路档案资料中中一份35年7月的签呈显示:“26日,忽然发现有一着白褂子黑裤乘客跌卧轨侧,经急救扶入室内,询其致跌之由,竟茫然不知所答,围观者或云‘为鬼所迷’,经击以二记耳光,方始清醒……”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