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服饰 编辑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蓝旗文化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蒙古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中文名:蒙古族服饰
地理标志:DB15/T 506-2012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民俗
非遗传承人:斯庆巴拉木、万花
蒙古袍
蒙古国发行的蒙古族服饰邮票
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历史上的蒙古服饰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3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叉,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等色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鄂尔多斯部蒙古族头饰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人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具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如克什克腾、土默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土尔扈特、和硕特等数十种服饰。他们为大体风格一致,各具特色。基本形制为长袍、下摆两侧或中间开衩,袖端呈马蹄袖。已婚妇女袍服外面还配有长、短不同款式的坎肩。
鄂尔多斯妇女头饰
长袍
蒙古族服饰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汉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腰带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蒙古靴
蒙古服饰
首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首饰
服饰标准
“蒙古族服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索用标准化技术保护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被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据《DB15/T 506-2012 蒙古族服饰》包括28个部分。根据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012年第6号
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男女的装束打扮有其独特之处。男子身着左右下摆开岔的蒙古袍,腰间束绸带,外套坎肩,腰带前系一绣花褡裢,内装鼻烟壶等珍贵品,手指上戴金、银、铜制戒指,年岁大的脖子戴一串经珠。妇女的打扮既华丽又整洁。她们身着不开岔的蒙古袍,已婚妇女上套开襟坎肩,未婚妇女不穿坎肩,均系腰带。妇女的头饰很有讲究:头蓄两条长发辫,装入发套,分垂两侧,从坎肩的袖轮里塞进,把下面露出来,耳悬金银环,手戴银镯子,指上戴金银戒指。乌拉特蒙古族服饰
蒙古靴
和硕特蒙古服饰
和硕特男子服饰以蓝、黑、中灰色为主色调,面料多为布帛、绸缎,样式冬夏变化不大。袍子左右开祈滚本色边,参加重要礼仪时必须袍外穿坎肩(坎肩属于礼仪服饰)。坎肩多以金黄、紫、青色绸缎为面料,有对襟、琵笆襟两种,琵笆襟坎肩一般滚黄、白色库锦宽边。系橘黄、浅绿色腰带。穿套裤,缠腿带。
青海和硕特蒙古服饰
2004年,蒙古族服饰被列入国家民族民家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8年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4月,内蒙古当地政府牵头,开展蒙古族服饰的抢救保护工程。调查工作遍布内蒙古地区的50多个旗县,600余名乡土专家和牧民群众接受采访。经过4年多时间的调查,最终确定了蒙古族28个部落的传统服饰的基本样式,共抢救性制作了内蒙古现存28个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饰和34组头饰,并已全部移交内蒙古博物院,作为永久性藏品,供展示研究之用。
清代土尔扈特蒙古服饰
蒙古族服饰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的制作工艺,立于中国乃至世界服饰之林而经久不衰。斯庆巴拉木先后手工缝制了上千套鄂尔多斯服装及40多幅鄂尔多斯妇女头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群众和各级“非遗”研究部门的一致肯定,已成为旗、市、自治区、国家四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5月24日,蒙古族服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古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格尔木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蒙古族服饰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蒙古袍的穿着是一件正经、严肃的事情,整洁端正的穿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尊重。穿袍子时,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时候,必须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这样才显得整体协调,严肃庄重。在端茶敬酒的时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颈,袍子的下摆不能从锅碗瓢盆上扫过。收拾存放袍子时,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领子冲西北放置,不能冲门。在缝制袍子时,忌讳留下线头。
地域和民族给了蒙古人智慧,创造出这绚丽多姿的袍饰。就像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一样,蒙古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已成为了蒙古族的象征。有蒙古袍出现的地方,就有蒙古人的豪爽和豁达,就有悠扬的长调和优美的舞姿。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人穿戴传统服饰的时候也越来越少,即便在牧区,人们也是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交替穿戴,只有在逢年过节、举办婚事或召开那达慕大会时人们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
刺绣艺术
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和蒙古族服饰一样源远流长。展示蒙古族服饰美的魅力手法,便是蒙古族刺绣。
刺绣,蒙古语叫“嗒塔戈玛拉”。蒙古族刺绣同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中华民族悠远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说起刺绣,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那是江南秀女的专利。其实不然,草原上的蒙古族妇女,强健、丰腴,不但能牧羊,而且个个都是刺绣能手。
自古以来草原的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艺术。主要师从于母亲,刺绣将伴其一生。《蒙古风俗鉴》等文献记载,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而且应用范围广泛。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仅凭一缕丝线,几片绸缎,巧妙地缝绣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间情趣的各种服饰以及生活日用品,可谓锦绣花团,竟相争妍。如果来辽阔的绿草如茵的内蒙古大草原,就会发现蒙古族牧民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刺绣世界里。她们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纹样粗犷、线条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蒙古族妇女的技艺和蒙古族服饰的无穷魅力,那些充满浓厚蒙古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宝藏,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着蒙古人民的精神境界。
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依附于本土文化,也记载着蒙古族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
运用部位
蒙古族妇女各式头饰
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刺绣图案
蒙古族生活在地域辽阔的美丽的草原,这形成东西部文化的差易,从服饰到服饰刺绣图案,能了解蒙古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如生活在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蒙古人,他们以辛勤劳动创造六畜兴旺、奶香四溢的幸福生活,而且在蒙古民族服饰文化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记载。其袍服款式肥大、色彩绚丽,以镶边工艺著称,头饰古朴、华贵。服饰刺绣图案多采用卷草纹、回纹、盘长纹、云纹等传统纹样。生活在哲里木盟的科尔沁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了活泼的说唱艺术及安代舞,袍服、外套大襟长坎肩、头饰为簪钗组合,服饰的刺绣图案,多选用各种花卉、鱼纹等图案进行装饰刺绣,她们的绣花工艺以精美著称。
在蒙古族各种服饰刺绣中,蒙古族摔跤服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闻名于世。在“那达慕”大会上,蒙古汉子们穿的摔跤衣裤,即“班吉勒”的套裤上,绣着龙、凤、虎、象、各种卷草纹样的吉祥图案,威武、古朴。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服饰刺绣自然而不造作,朴素而无虚饰,五彩的丝线始终不分贵贱地装点着蒙古族服饰。
绣品特点
蒙古族服饰刺绣中,绣线浮凸于布帛及各类皮革之上,姿态各异的针法在绣面上形成丰富多变的触觉肌理,有的粗犷、有的细腻,并且以明快的纹样形象凸现出来,产生一种浮雕的视觉效果。炫奇夺巧的各种针法,各种肌理变化是刺绣艺术的重要审美。 蒙古族服饰刺绣,明快响亮与质朴无华的色彩,强调颜色由淡到深进行色彩推移。图案在形式上也具有浓厚的装饰性,体现了图案与颜色协调、统一,同时融汇着蒙古人民对自由、和谐、幸福的无限渴望,形成装饰与实用结合的艺术形态。
表现方法
现代改良后的蒙古服饰
蒙古族摔跤“博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裕固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