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窑洞营造技艺 编辑
窑洞营造技艺,流行于黄土高原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广泛流布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窑洞一般长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窑洞的种类很多,根据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划分,主要有明庄窑、土坑窑、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等。
2008年6月7日,由山西省平陆县、甘肃省庆阳市联合申报的窑洞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80 。
中文名:窑洞营造技艺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编号:Ⅷ-180
申报地区:甘肃省庆阳市、山西省平陆县
综述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中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位于庆阳市的董志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厚,为营造窑洞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早在夏商时期,周先祖公刘十多代人曾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教民稼穑,《诗经》中记载“陶复陶穴”,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先河。
山西省平陆县
山西省平陆县的窑洞称为“地窨(地下)院”,又称“地坑院”“天井窑院”“下沉式窑院”等,依不同用途可分为居住窑、储存窑、牲畜窑、茅厕窑及门洞窑等,其营造技艺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窑洞土中生,院落地下藏”,这一民谣对地窖院的营造特征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甘肃省庆阳市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以窑洞为基本居处之所。夏商时期,先人们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耕耘稼穑,开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窑洞越来越多。据《庆阳方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86491孔,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占乡村民居建筑总面积的88%;6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86491孔,建筑面积504.112万平方米,占全区民居建筑面积的47%。
窑洞营造技艺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广泛流布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窑洞一般长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树木较少等自然地理状况也为经济实用、不需木材的窑洞营造技艺提供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在不同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样式。
窑洞的种类很多,根据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划分,主要有明庄窑、土坑窑、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等。
窑洞营造技艺丰富多样,如平顶式窑洞是在平地上用土坯或砖石垒砌而成。靠崖式窑洞是将山坡一面垂直铲平后在平面上凿挖而成。天井式窑洞较为讲究,一般先在平地上挖坑,深约七米,四周见方,然后在坑的四壁下部凿挖,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
传承价值
窑洞建筑美观耐用,冬暖夏凉,舒适安静,既可以节约土地、保护植被,又经济省工,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在农耕文明时代西北地区建筑史、社会生活史和相关的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窑洞营造技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参考价值。
传承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盖起了瓦房,加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原来的窑洞被大量废弃,因无人居住而致塌陷。有些村庄甚至推倒窑洞,填坑造田。在此形势下,窑洞营造技艺有可能随着窑洞的消失而彻底走向绝灭。对原有窑洞进行选点保护,对窑洞营造技艺进行抢救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传承人物
李茂政,序号:05-2875,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甘肃省庆阳市。
张和成,序号:05-2873,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山西省平陆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平陆县文化馆获得“窑洞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窑洞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平陆县文化馆、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5年6月4日至6月9日,窑洞营造技艺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甘肃省文化厅和香港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举办的“根与魂——甘肃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上展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甘南藏医药
上一篇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