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龙山 编辑
封龙山(Fenglong Mountain)又名飞龙山,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与元氏县交界,西倚太行,东临平原,主峰海拔812米,巍然崛起,雄伟壮观。
封龙山主峰812米,东西绵亘11公里,南北纵跨约10公里,山间奇峰怪石,幽谷绿荫,清泉飞瀑,鸟语花香,风光秀丽,自然景观奇特,骆驼峰、将军石、蛤蟆石、神蛙问天、修女面壁、风动石等三十六奇观遍布山间。自古就有四大禅林、三大书院、两大道观,历史文化璀璨。早在唐代即被列为河北名山,是长久以来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中文名:封龙山
地理位置: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铜冶镇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冬令7:00-17:00,夏令7:00-18:00
门票价格:25元
著名景点:药王庙、白草寺
建议游玩时长:3-4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9月-11月最佳
封龙山
传说封龙山是大禹治水时,大禹为了降服给黄河流域的人民造成灾难、兴风作浪的蛟龙,将蛟龙锁封此山上,从而得名“封龙山”。
包括山上的黑龙洞等都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
封龙山优美风光
封龙山自然风光秀丽,以沟深林茂、清泉碧溪、奇峰怪石为胜。
封龙山
封龙山历史文化璀璨,曾有五通汉碑、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两大道观。早在唐代《十道志》中就被列为河北名山。
以封龙山历史文化而论,汉代李躬、唐代郭震、姚敬曾讲学于此山。
五代以后,书院文化兴起,真定名士、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李昉与学者张著在此创办学院,奠定了封龙山在河北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到北宋,见诸记载的河北书院仅有三处,全在封龙山中。元代著名学者、数学家李冶在此著书讲学,时有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教育家张德辉在此讲学授业,人称“龙山三老”。
他们在此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使封龙山成为河北古代教育胜地之一,不仅名冠燕赵,而且声气播海外。
封龙山景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60%~90%之间, 树木葱郁,泉水清爽。
封龙山远景
封龙山环境幽美,林木繁茂,自古是佛、道信徒修身养性的佳境。早在晋代这里已有寺院兴起,著名高僧释道安与师弟法汰等,在封龙山长期主持佛经的翻译,开创了译经的正确道路。他创编了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制定了僧规,为各地寺庙所遵循。
沙门弃俗姓,统一以释为姓,也自道安始,道安以道德学问,赢得了朝野的尊重。
封龙山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有诱人的秀丽风光,在亿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自然的风刀霜剑为封龙山雕刻出许多奇峰怪石。
山腰立陡川上昂首站立的“将军石”彪悍魁伟;安卧于山谷中的龟石,虽静犹动;山巅垢影厦石,高达丈余,宛如临涧方厦;最奇的是那块身躯庞然、重逾数吨的风动石,只要轻轻一摇,便左右摆动,并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再有天狗望月、老僧说法、修女面壁、蛤蟆跳崖、雏鸟候食、南天一柱、石驼望天、金龟探海、母子偕游等奇石,无不栩栩如生。
封龙山
封龙山自然植被繁茂,沟内已形成林海,遍地有中草药生长,山顶山场广阔,簇簇花草丛生,构成一派高山草原风光,乃是观光、游览和开展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封龙山近景
登上封龙山巅,回眸四望,可见田园似锦,省会石家庄楼群近在咫尺。昂首一呼,群峰回音,令人心旷神怡,有飘飘欲仙之感。
“观封龙山之雄姿,可知自然造化之神奇,阅封龙山历史,可晓民族文明伟大。”
封龙山是一座不朽的历史文化名山,一座风光诱人的山,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山,一座伟大而神圣的山。
石家庄地区的政治中心在汉代时是位于封龙山南面五里的常山郡,驻地大致是今元氏县。
常山郡依封龙山为凭障,封龙山又称飞龙山。
三国时,赵子龙自称常山正定人。常山即元氏县。
三国以后,石家庄地区的行政中心经过几次转移后移到正定县。但历代,封龙山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唐代郭震、宋代苏东坡、元代元好问、清代众多文人,均有关于封龙山的诗词。
《太平广记》中也记有关于在封龙山中寻到宝剑,试剑断石的故事。至近现代,几乎无人知晓了。
封龙山历代均是一个全国比较重要的文化区域。封龙书院,比四大书院要早的多。封龙书院也有梁山伯、祝英台的传说,据说其二人在封龙书院读书,山南的南佐镇至今有吴桥,南佐镇南还有马村等等。佐证其事。
封龙山南坡脚有龙池村,现分为南龙池、北龙池两村。
传说,村中妇人生一蛟,其父恶之,以斧斩之,断其尾,逃至村中深潭,现称龙潭,久之,能化人形,村人习之亦不惧怕,因其父姓张,故称其秃尾巴老张,修炼年久,上天封其为龙,飞腾上天,众人均见。
后称此山为封龙山。即上天封蛟为龙之意。汉代此山名飞龙山。
封龙山
据《石家庄史志论稿》记载,封龙山曾建有中溪书院,西溪书院。唐代郭震、金代李冶、元代安熙,皆曾在此居住讲学授课,是地方上的著名高等学府。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魏谦吉、魏承谟等曾出资修整封龙书院,聚徒讲学。
封龙山的其他景观还有:
歇马殿,相传因尉迟敬德奉旨挂钟在此歇马而得名。殿内泉水常流不息,传说系神龙赐给挂钟人解渴和药王配药所用。
药王庙,是为纪念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功德而修建。相传药王孙思邈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曾周游天下普渡众生,行至此地正遇疾病流行,便与其弟子居住于封龙山上,用此地的三百多种中药材为当地百姓行医治疗。
将军石,挺拔直立,形似巨人。相传大禹治水锁蛟,将恶龙锁至于立陡川内,派大将长期在此监守,以消民害,至今将军之身依然屹立于山峰之上。
醉仙楼,是一座百丈悬崖上的岩洞,传说此洞是八仙饮酒观景之处,故称“醉仙楼”。
封龙山——白草寺
白草寺,传说为南阳公主出家之所,其父知其出家,便派人放火烧寺,多名僧人被烧死。当时南阳公主因救一虎,正在养伤,便跨虎登往苍岩山。
寺院有古槐一株,腰围6.6米,高20多米,枝叶茂盛,系华北地带较大的一株。传说尉迟敬德挂钟于此树。钟于1958年大炼钢时被毁,但钟钮仍嵌于树中。寺内还有洞宾双井,内为矿泉水。山顶平均蓄水量为200立方米,可供游人饮用,白草寺夏季气温比山下要低11.3摄氏度,系避暑胜地。
此处还有老君洞、万仙堂、玉皇殿等多处景点。
封龙山远观郁郁葱葱,自然景色优美,群峦积翠,古木苍郁,瀑布清泉,处处引人入胜,游人置身这里,犹入“桃园仙境”,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和情致。
封龙山
真定名士李昉(宋代入相)在此创办书院,开河北书院教育之先河。
一座是封龙书院,又称龙山书院,在封龙山之阳山脚下。原为汉代李躬授业之所,五代时李昉创为书院。原有讲堂、读书窑洞等。
院内有两眼清泉,一曰蒙泉,水清而甜,是书院饮炊之水源。另一曰墨池,又称洗笔池,池水墨黑,相传为古人洗笔之处。
另一座书院在龙首峰西,称西溪书院,宋代藏有九经,张著为山长,也曾在河北名著一时。
中溪书院在龙首峰下,也是李昉授业之所,北宋时山长张蟠叟诸人相继聚徒常百人,是当时河北最大的书院。
蒙古宪宗元年 (公元1251年),河北栾城籍著名数学家李冶(l192一1279年)结束了金亡之后流亡生活,从山西东归,“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 众”。
他潜心治学,诲人不倦。为接纳更多学子求学,他在乡民及真定路都元帅使史天泽、真定督学张德辉和著名学者元好问(李冶好友、时隐居获鹿县)等人支持下,重修李肪讲堂,重振封龙书院。
在这里,李冶进一步总结、研究中国古代天元术,发展创新,对他在山西撰著的《测圆海镜》一书进行补充、修订,集中国天元术之大成,并加以弘扬普及,用通俗朴实的语言著成《益古演段》一书,讲授不辍。
封龙山
史天泽的儿子史杠、史杞,官至廉访使的荆幼纪,集贤学士焦养直,廉访佥事张翼,翰林修撰承直郎王德渊,宣抚崔莱等名人都曾就学于此。
李冶在教学活动中提出一套系统的教育思想,并在史学、医学、训诂学、天文学、音律学、道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李冶所创立的天元术代数,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独创的半符号代数的重大发展,而且比欧洲代数的产生至少早300年左右,在当时世界数学史上具有尖端地位。
他的两部天元术著作,奠定了他在十三世纪世界数学史和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继李冶之后,蒙城籍学者安熙主持封龙书院,“弟子去来,常至百人”。“四方来者,多所成就”。
著名文学家苏天爵就是安熙的门生。由于李冶、安熙等教育家的不懈努力,使封龙书院成为元代真定路教育中心之一。
概况
封龙山
元明以后,山中寺院林立,僧侣甚众。在明嘉靖初,连封龙书院也成了僧侣坐禅的禅林。山中主要寺院有:
白草寺
原名百鹊寺,又名百鹊庵,位于山额北侧,是封龙山重要寺院之一,约始创于隋代。相传是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出家之处。唐代铸有寺钟。宋金元明屡有重修,清乾隆三十三年 (公元1768年)大规模重修。后因创办电视发射台被拆毁,仅留古槐和院内古井,尚有部分残碑。
1988年以后作了一些修复,重修了两座大殿,但已非旧貌。
浮图宫
在山南麓,原为封龙书院旧址,明代改为寺院,僧侣众多,号称浮图宫。民国年间废,现已不存,仅在原址东南方存有一座墓塔幢。
双塔寺
封龙山
禅房院
封龙山
东石堂院
位于封龙山南坡,现仅存一石窟。中央是一尊高大的释迎牟尼像,四周洞壁上有18个佛龛,若干小佛像分列左右。窟外有摩崖石刻三处,窟之上为“如来石宝”,左侧为明代天官大夫胡来朝题“海天东曙”,字大如斗,笔法洗炼。另一处石刻为游者题诗。石窟之前有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重修碑记,石窟上方有两株苍翠的古柏,相传有千年树龄。石窟东南方有一清泉,汇成潺潺小溪,终年不竭。这里东瞰平川,居高临下,是观览云海日出的佳区。
西石堂院
位于封龙山南坡山梁上。约创于北齐时期,北宋 时达到一定规模。原是一处寺院,有殿宇、禅房十余间。现房舍全无,仅存三处石窟。一号洞在东,为一尊卧佛像,表示释迎牟尼涅磐。二号洞居中,内供三世佛,周围洞壁上刻满小佛像,约上千尊。三号洞在西,正中为观世音像,左为骑坐大象的普贤菩萨,右为骑坐狮子的文殊菩萨像。惜文殊、普贤二菩萨像在“文革”中被砸毁,现仅存大象、狮子。周围洞壁上刻满小佛像,观音菩萨背光之后原有十八罗汉雕像,现仅存二尊罗汉。
封龙山
三公山是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村(1947年分为前仙,后仙村)的一座山,现称仙翁寨山,本地称为〃寨〃。祀三公山碑,出于后仙村仙翁寨山。白石神君碑出于元氏县苏庄村,苏庄有白石山,出白石,即石英,做玻璃的原料。两碑均为东汉碑,对中国书法艺术有重大影响。
封龙山
“修真观”是封龙山著名道观,宋真宗曾 为之赐额,后人作《修真观赐额记》,由曹崇之书于封龙山的摩崖石刻,尤其是题景摩崖石刻,是封龙山书法艺 术的瑰宝。如封龙书院南侧的“书院春风”、老龙潭的“大海分 灵”、东石堂的“海天东曙”等题景石刻,生动点化出了景观特点 和神韵,是古代题景艺术中的上乘之作。修真观前大字摩崖“封龙山”及元代中书左远史彬手书“试剑石”行楷大字,字迹雄浑 潇洒,用笔道劲刚健,堪为封龙山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另外,历 代赞咏封龙山的诗词歌赋也多赖刻石以传世。景与诗互映,诗与 石相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封龙山景色秀丽,人文荟萃,吸引了历代文人学者、达官贵人前来游览,留下了大批石刻题记。西石堂一号窟东上角的“武平三年秋礼”题记,是发现的封龙山所存的最早的题记,对确定西石堂佛教造像的始凿年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再如唐咸通、宋治平、政和、元大德、 明嘉靖、清乾隆等年代的题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封龙山宗教流派的演变、书院沿革等人文活动的历史脉络。其中嘉靖十年真定名士梁志(提供梁梦龙之子)诸兄弟访封龙山道士的题记,反映了真定名门梁氏之家与封龙山宗教界的关系。有关“太平军”的题记,则为研究清代太平军北征及其失败后残部的活动提供了一些线索。
封龙山
玉皇庙
在封龙山北侧,封龙山九龙山口,现封龙山风景区山门内40米处,约创于宋代以后,元明清历代重修。二十世纪60年代拆毁。1991年重修。末壮士张大宏的庙福。大宏,山下郭庄人,相传唐初追封护国西秦王。现存庙之正殿及清代碑刻。
药王庙
亦称药王殿,在封龙山北坡山谷中,歇马店旁,是祭祀药王孙思邈和十大名医的庙祠。约创于元代(有元代瓦当),明清多次重修。
万仙庙
位于山北坡白草寺下,是祭祀道家诸神的场所。约创于宋元以后,明清重修。现已废弃。
三皇姑庙
位于万仙庙之东,约创于明代以后。对三皇姑的 身份,传说不一。有人附会为隋炀帝之长女南阳公主(谬传为第三女);有人据佛经《香山宝卷》附会为妙庄王之女;一说为碧露元君;一说为隋文帝之女妙阳公主;清代还有人把佛教中妙庄王之女与道教碧霞元君混为一谈。
封龙山神祠
有两处,一在封龙山南,创于汉代,隋唐逐渐废弃,其址不可考。一在山北坡。魏晋以后,常山郡从元氏迁至真定(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政治中心迁移,祭祀封龙山的庙祠建于山北坡。唐代成德军节度使王庭凑曾在此祭封龙山神。宋代以后其址不可考。
白石神君祠
封龙山西南坡,山中多白石(石英岩脉),故号 为白石神君。汉代建祠,后废。
八都神坛
在封龙山西南,建于汉代,是祭祀封龙山等八座神山的祭坛。原建有宫院,建筑富丽宏伟,唐代重修。元代以后废坛。
三公山神祠
在封龙山西南,创建于汉代,是祭祀三公山 (今名仙翁寨山)的祭坛。历代均有重修,民国时废。
大公庙
封龙山
老君洞位于万仙庙东侧,是利用自然溶洞凿刻的祭祀太上 老君(李耳)的洞府,创于明代以前,正中有老君坐像,两侧分列诸弟子。
灵官庙
位于山北坡白草寺内,是祭祀灵明王裴彤的场所。裴彤,为汉代大将,曾封灵寿公,相传能医病疗疾,宋代封为灵明王,成为道教崇奉的神仙之一。
猴王庙
在白草寺西侧,是供奉猴王孙悟空的场所,创建于明代以后。现已废弃。
八仙堂
在八仙堂洞下,约创于北宋后期,是供奉张果老等神仙之所,后演变为供奉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之所。现仅存一供桌。
龙王庙
在老龙潭西侧,约创建于汉代,元明时祈雨之风盛 行,此庙香火甚盛。“文革”中拆毁,后又修复。此外,历代文人墨客游山后留下的大量诗词歌赋、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传说、久传不衰的庙会节俗使封龙山呈现出了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再加上封龙山奇异的气候景观,多姿的怪石奇峰,鬼斧神工般的天然洞穴,丛生的茂林奇花和沁人心脾的清泉碧溪,使封龙山成为河北省风景名胜区。
(1)石铜路——铜冶——封龙山,路况较好。
(2)石铜路——青银高速铜冶下站口向南——装院路4公里西行——封龙山公路
(3)西二环——槐安西路往西——山前大道——封龙山公路
2、公交:市内解放广场乘坐游2路公交车直达,票价3元。
封龙山景区门票价格:淡季20元,旺季35元。
封龙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